APP下载

漫谈葡萄和葡萄牙的翻译问题

2015-02-02姚炎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外来词意译音译

姚炎嫣

语言本身是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的,像“葡萄”这样的外来词就反映着汉代或汉代以前的文化交流。回溯历史,当某些文化群体的成员发现、接受或认识自己文化中没有其他地域文化所独有的自然物时,而自己的语言中没有表示此类事物名称的词语,往往就很自然地借用相应地域语言中的名称来指称该事物,并将这类名称吸收到自己的语言中而成为借词。外来词(即借词)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应该是译音而不是译意,如果完全译意,那就不算外来词了。但是因为汉语本身的丰富和灵活,使得汉民族对外语词总是尽量采取意译的做法,少用音译的办法。或者起初音译,后来又改用意译。对于实在很难意译的外来词,才不得不音译,只要还有一点可能就宁可一半译音一半译意。即使是全部音译的词,也要照汉字的造字方法逐步改造,使之定型,以至表面看来似乎是汉语固有词。而不是外来词。例如蒲陶到唐代写作蒲桃(见《吐鲁番文书》),南宋写作蒲萄(见《全芳备祖》),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已变成葡萄,以至这位大药物家竟然误会其名字是因为葡萄酒味醇,人饮之则陶然而醉的缘故。这一种形式的外来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有不少数量,信手拈来即有珊瑚、玳瑁、苜蓿、箜篌、筚篥、唢呐等等。应该说,这类外来词体现了形声字的优点之一:字的一部分表示读音,而偏旁部首则表示类属。因而,它们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接纳,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经稳固地成为了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

与“葡萄”相关的词语不多,大都与这种水果本身有关,如葡萄干,葡萄架,葡萄藤等,只有一个词语是很特殊的,那就是“葡萄牙”,它是PORTUGAL这个国家的名字音译。有一种说法,“葡萄牙”这个译音首次出现在清朝,是一个传教士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用闽南话翻译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葡萄牙”的葡萄牙语怎么说?基本是“跑套嘎”,而福州话的“牙”就是[nga]。在音译外来词的时候,译者总是用自己母语的音系规则作为背景材料,翻译的时候选取与外来词最为近似的音位或音节来翻译。而在历史上,很多在汉语中固定下来的音译词用普通话读的时候并不像原词,是因为译者以自己的方言音系作为“参照系”了。这类译名还有怯尼亚、莫三鼻给之类,好在这是两个非洲新独立国,名气不大,20世纪50年代以后已改为肯尼亚和莫桑比克,像“葡萄牙”这样流传既久只好让它依然故我,作为方言译音的遗迹供人凭吊了。

那么,我们在引进外来词的时候应该如何规范化呢?对于词汇大爆炸的现代社会,汉语必然大量音译或者原形引入外来语。从目前的趋势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音译形式有可能成为汉语大量、快速、便捷地吸收外来词的主要形式,中国人对音译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所以,在引进外来词时,我们最好创制一套具有汉语特色的外文转写规则:汉语本身有的或表义明确的概念,尽量意译;汉语本身没有的概念,则可考虑音译,对于音译外来词的译音标准不同而造成一词多形,要重新研究制定译写外来词的技术性标准和原则:一是外语原词与译音词音节之间的对应关系,音译词在音节上最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二是确定译写译音字,规定译音字与不同语种音标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引进外来词时,保证我们语言的统一和纯净。

来自远方的葡萄,经过人们的精心培育,终于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根、开花和结果。而远在大西洋东岸的葡萄牙也成为了中国的贸易伙伴,与我们和睦相处。隔了近两千年,“葡萄”和“葡萄牙”这两个词虽然来历不同,但同样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现在不能确切知道是谁把PORTUGAL这个国家的名字音译成了“葡萄牙”,但是葡萄牙这个国家从南到北,都是葡萄的种植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葡萄之国”。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该说,这确实是位“翻译高手”!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外来词意译音译
从汉语外来词看民族文化心理变化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浅析
中·韩外来词的对比分析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