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15-02-02李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教育

李栋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教育阶段中一个重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关键词:教育 创造力 培养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美术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爱国情感。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

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同时美术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给予其正确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潜在的创造力。在美术课的内容中还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在美术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独特的方式。然而如何扩大和发展它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宏亮、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2.王永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昆明出版社.2013.11

3.王林《美术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教育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