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5-02-02李晓慧罗家莉席阳
李晓慧++罗家莉+++席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缺乏一体化设计、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国际化培养尚需加强。上述问题的产生受到国家政策与现行制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度、学校的办学定位、企业发展理念和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的影响。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积淀中,通过打造国家级教改项目、狠抓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开展各类立项等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办学特色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们普遍认同了我国最需要的还是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从今年5月15日《光明日报》刊登《高等教育酝酿大变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到6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的明确表态“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不难看到,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变革已迫在眉睫。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需要教学的一体化设计
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型人才相比更加突出了人才的社会属性,即更加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壁垒,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已势在必行。通过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良好融合,平衡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教育的育人性;正确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使项目教学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强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授课内容,提高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在尊重原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的基础上,结合育人性、实践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需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倡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等多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导学生融入教学过程,并配合两个或多个从设计到实现的经验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而现行常见的陈述式、推理式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特点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实践教学开放性的特点增加了教学过程的组织难度和不确定性,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评判绝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还有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甚至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这一点亟需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4.需要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视野
应用型人才与社会联系紧密,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需要加快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步伐,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需更接近国际标准。同时,中外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使之成为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有力保障。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因素
1.国家政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
国家政策上要鼓励和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应与产业有机结合,这一点在美国和欧洲都较容易实现:美国本身就有“威斯康星”理念作基础,正是“赠地学院”将“服务社会”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职能;而欧洲,以法国、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早已开始了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反观我国,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认识不足;产业界对借助高校力量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预测,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热衷于模仿和引进,开展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可见,双方落后的思想观念已不能适应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需要从国家层面下定决心打破定势,制定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对接的相关政策。
2.现行制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
现行制度要敢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相比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上主张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上主张体验式;师资的知识结构上要求产学研结合;学业评价方式上要求发展性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标准符合国际化。诸多变化使原有的教学经费使用制度无法满足额度不断增长、范围日益扩大、情况更加复杂的实践教学要求;传统的师资评聘和培养制度已很难适应师资结构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复杂化的趋势;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的增加,呼唤相应的劳动保障制度等。这就需要财政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等积极作出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相配套的变革,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可持续性。
3.学校办学定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目前,很多高校限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一致;培养目标与应有的培养方式不配套;培养方案的制定单位与人才使用单位不呼应;知识传授预期与能力培养效果不吻合;人才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要求不相符等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全新的人才培养大纲统领一体化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工程实践环境的创建,营造体验式教学环境,实现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4.企业发展理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面向产业为主。由于企业运作遵循市场化规律,有很强的功利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了可能享有国家政策的优惠外,合作高校对其技术创新的支持、企业自身人才储备的需求、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学生的劳动力成本等均会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行业、企业及其领导者自身有远见卓识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作支撑,主动将企业的短期利益与中长期的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将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视为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正确评价高校的技术支持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关系;深刻认识产品创新投入对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意义;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与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的关联以及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对企业树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作用等。
5.社会评判人才的标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在我国,自有科举制度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就限定了学习的方式和目标,导致社会对人才的评判十分局限。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转变的内在阻力。因此,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亟待建立。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可持续的有效途径
1. 以国家级项目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办学
通常国家级教育改革立项标志着此类研究在国内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学校致力于在优势学科专业上办出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在近年形成突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9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2门国家级精品饰品公开课。上述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带动和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奥运会,学校一举完成五个系列的服装设计,包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奥运会和残奥会系列制服、火炬接力系列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系列服装、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礼仪青花瓷系列服装、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入场式服装等,得到了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和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赞扬。2010年世博会,学校教师作品“寻找香格里拉”在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展出,2012年广州亚运会“行云流水”系列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南京青奥会成功完成了官方制服与火炬传递服装设计方案,获得国际奥委会、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及制服赞助品牌商的高度赞扬和认可。上述荣誉的取得,有力促进了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确立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以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纺织服装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坚持“优势为本、特色发展、改革创新、示范推进”的原则,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发展,发挥优势、强化特色,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坚持“艺工融合、培养兴趣、强化过程、鼓励创新、提高能力”的实践教学工作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水平教学队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28个,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北京市品牌专业3个,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良好局面。
3.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提出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三平台、四环节、三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三平台,四环节,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即让学生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三个平台,完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种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创新基地,以及400多个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雄厚基础。
4.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为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程”,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多方调研基础上,成立了“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任务,为全校教师提供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助平台。目前,“中心”招募了20 名志愿者,已经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且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工作需要,发展中心的志愿者群策群力,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配合学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了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课堂演讲艺术”的学术沙龙,举办了“有效教学与教学艺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教师着装的神韵风采”等讲座,组织了“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学采风—西藏神圣之旅”等主题午餐会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教师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5.以设立各类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致力于教学改革,每年学校划拨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各类立项:年均40项左右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年均160项左右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年均45项左右的学科竞赛项目;年均23项左右的教材建设立项。此外,每三年平均十五门左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每三年10个教学改革团队项目。正是有了积极、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的牢固基础,学校近年来屡获北京市级奖项:4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9部北京市级精品教材;4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5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4项。
综上所述,学校经历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着力塑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 胡志刚,任胜兵,吴斌.构建基于CDIO 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5] 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段庆茹,阚连宝,吴国忠.CDIO 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7] 邵广军,吕平,王娟.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5).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