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选择

2015-02-02王洪波谭卓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洪波+谭卓

摘 要:当前,中国高校正面临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机遇,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在准确解析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从思想基石、价值取向、文化渊源以及目标追求的视角,深入剖析两者相互包容、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内在一致性,从而揭示出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对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青年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中国梦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的座谈会上发出了“办好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出路,首先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当代中国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在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突出反映了对社会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凝练和传承;在价值取向上选择一致,完整回答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公民培育的问题;在文化土壤上同根同源,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汲取了世界文明的精华;在目标追求上相辅相成,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社会需求从一定的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来的,能够为广大师生所自觉接受并对大学的各种活动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内生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先进理念,是高校在长期的探索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高度概括、具有极强精神引领作用的校园文化状态。不同大学,甚至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时期,校园文化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而言,中国孕育了符合民族文化背景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大学精神。

爱国诚信、和谐文明、自由公正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核心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北大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代表,张岱年先生将其概括为:“为了振兴中华而追求真理的传统,亦即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学术自由的传统。”热爱祖国是中国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就是为改变落后状况、挽救民族危机而设立的,学校也因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成为中国大学的一面精神旗帜。崇尚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逐步加深。追求自由则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逐步总结并确立的反映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不断推进国家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法宝。

大学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后者内化于大学精神的思想要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这里所讲的德,它是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心怀敬仰并努力践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明辨真善美假丑恶的价值标准,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和精神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扎根于北京大学的五四精神,既是中国当代大学应该坚守和践行的精神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价值引领

大学精神是社会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归根结底,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推进社会发展以及如何进行公民培育的问题。当代大学精神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注重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大学引导青年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青年心系国家命运、服务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一方面,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培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大学之本在于培养人才,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回答了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问题。从大学走向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因此,大学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应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会青年为实现个人价值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应当内化于心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高等教育包含正义、能力、自由三个基本的价值体系。中国当代大学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度契合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大学育人的重要内容。美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因此,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反映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要实现知识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在文化土壤上同根同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二者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汲取了世界文明的精华,两者是同根同源的。任何一种大学精神都带有民族文化特征。中国大学是伴随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现代化的历程而发展的,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烙印。当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中所包含的爱国的责任精神、求知的学术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从“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到“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学人始终不渝的人本主义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每一个词都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它的提出吸取了“民惟邦本”“天人合一”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的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的主张,强调了“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哲学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具有共同的历史使命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前,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共同的历史使命,而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坚守和践行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要为实现中国梦服务。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源头活水,是连接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夫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要实现三个自信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要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作支撑。事实上,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从理想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

1946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社会大学,确定其宗旨为“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立足传统,借鉴欧美大学理念,他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的出路和教育的出路是一致的,并主张从教育上的出路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中华民族的出路就是“创造富的社会”和“整个民族在政治经济上有平等互助之精神”。相应地,中国教育的出路是“教人创造富的社会”和“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大学要以建设社会为己任,要把培养建设社会的人才作为其根本目的。因此,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应勇挑历史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凝聚起当代青年自我圆梦及为国圆梦的精神力量。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基本功能就是指引大学师生追求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国部分大学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功利化、片面市场化的错误倾向,没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精神。在铸造大学精神的选择上,中国大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

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想、校园学风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其建设由大学全体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育人第一课堂、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中,都应加强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求真学问,陶冶德行,明辨是非,笃实前行。

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要加强大学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大学之所以能让中外学子心向往之,根本在于:大学应比其他世俗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它是呵护青年的至情至性的摇篮,亦是诱导青年反身体认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年礼的祭坛。” 因此,大学是塑造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绝佳时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对师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时,强调:“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从“追赶世界一流大学”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转变的不仅是目标和方法,更是价值选择。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步骤。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续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72.

[2] 陈嘉庚.陈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182.

[3] 夏德清,武素月.重读陶行知《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J].生活教育,2012(20).

[4]曲绍卫,马世洪,纪效珲.瞄准实现“中国梦” :提升人力资本赶超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5]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6]王洪波,安晓鹏,王颜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效果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为例[J].北大青年研究,2014(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