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可成“三无”新闻产品
2015-02-02王谷雨
王谷雨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们需要精品阅读,面对海量信息,报纸的传统优势在慢慢显现出来,其权威性、原创性、深刻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像那种传“二手货”的新闻,报纸就可以不要登了,太浪费版面,因为没人看;但要评“二手货”,就有人关心,特别是那种关注度很高的热点,每天可择取最有新闻价值、最有传播价值的内容,深析、说解、评论,把它做足了,就更有意思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思想与观点。当然这需要一支很专业的新闻队伍,我以为这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一、无热点不言论
我们所处的是个快速发展的转型时代,也是一个热点层出不穷的时代。近日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18年前,时年仅有18岁的呼格吉勒图在报警后被指“强奸杀人”后被枪决。呼格吉勒图案重审恰逢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新一轮刑事司法改革路径之时,两事件的舆情重叠交杂。舆论肯定“疑案平反是依法治国的最好践行”之时,也期待改革能从源头上真正筑起防范冤假错案的“防护栏”。
许多媒体借此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同时也以此开展媒体间的竞争,努力争取受众,扩大自身的影响。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11月2日,共有相关媒体报道1026篇,论坛、博客贴文454篇,微博评议2764条;相关舆情媒体曝光次日后攀至顶峰,近两日持续引发舆论尤其是媒体的跟评。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热点问题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多棱镜,能够激起强烈舆论撞击。
在新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新闻评论之于报纸不仅是一种写作形式,更是一种传播力量,是媒体自身的一种社会存在。当然这种存在需要根植于对公共领域热点问题的敏税关注与适时发声。
《溺水之觞,教育之伤!》、《既要平衡诉求也要人性化管理》两篇言论,关注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它们的写作缘于“大众热线”的两期报道,一个是孩子暑期安全,一个是广场舞。
暑期安全,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年一到放暑假,从中央到地方,从平面到网络,各家媒体都会关注。盐阜大众报“大众热线”栏目也连续三期报道这个话题。尽管媒体一而再再而三的报道,学校也会以各种形式提醒家长,家长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尽全力对孩子给予监护,可为什么悲剧还是发生呢?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能够自己意识到这些危险的存在,知道该怎么去做,那么悲剧是不是就可以被制止呢?遗憾的是,由于安全教育的缺失,孩子们并不知道……
写新闻报道,记者需秉承客观公正的要求,虽有个人立场,但用事实说话,不呈现主观表示与猜测。评论则不一样,个人署名文章,以平民的眼光打量现实,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意见,笔触可以指向政治、经济、体制、教育、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热点话题。这种个人表达,因其关注的是大众热点,所以会呈现出话题本身就有的时代参与感。热点话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所引发的舆论则超出了事实的客观层面,上升到价值判断的高度,因此常常会成为一种导向。
二、无是非不言论
如果人们对于一个事件的判断是“非黑即白”的。那么这样的事件就不会成为讨论的话题。比如吃早饭有益健康,这就没必要说。将评论写成常识、公理、口号、口水,是一件悲哀的事。
热点问题是时代的反映,它新鲜,多元,反响强烈,往往凝聚着时代精神、多重舆论、价值观念甚至各种情感。广场舞就是这样一个是非话题,不同立场不同角度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彼此之间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对这样的是非问题进行分析并予以正确的报道,必然渗透主流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
业内有观点,话题性新闻评论是引导舆论新的有效载体。我想延伸一下,也许评论本身也会成为人们关注新闻事件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说这事儿,那我就去看看这到底是件什么事”的好奇。
纸质媒体的公信度高,又呈现精品化趋势,适应现代读者看新闻也评新闻的心理需求。这里的评论不是编辑方面的一言堂,而是你说我也说大家都来说的群论会,观点典型而集中,媒体的贴近性、可读性自然也就含于其中。
在采访中,跳广场舞的人,受干扰的人,执法人员都有话要说,报道中记者让各位充分发表意见。盐城刚刚实施禁音政策,执法效果如何,我们还不可知。但在其他先行的地方,我们可借鉴一些经验,事实上,各地普遍表现出执法难治本的现象。
评论往往要紧扣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观念上的认同,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当然,对于这样话题的是非判断是要放在具体时代背景下去剖析的,很多时候人们发现,评论谁是谁非的结果最后反而不那么重要,评论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
三、无真话不言论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真实的是新闻的生命。但还想说的原因是,真实与正确有时候是两个概念。官方腔调,四平八稳的评论文章不属于这个时代,那些正确的假话没人愿听。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现代技术让信息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媒体的格局和生态环境也在重塑。所以,尊重受众需求,倾听受众需求,关心受众需求,呈现受众需求,不装聋作哑,才能够赢得受众的尊重和支持。因此有存在感的媒体要就不说,说就说真的。这其实也是一个媒体的专业和职业要求。
记者的基本功有两条,观察与思考。任何一种报道都需要这基本功,言论更是如此。言论的背后站着立场,凡事站在大多数人利益一边,站在发展与建设一边,取积极、进取、理性、向上的态度是言论经得起时间洗刷的重要保证,也是记者勇于发言的力量源泉。
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言论有诸多便利,它可庄可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可大可小,大到评国家民生大事,小到哪怕是今天看一部电影都可以评评;它可传播新闻事实,更传递新闻观点,往深了说言论可在公共事务中进行现实批判、历史反思、文化启蒙和哲理思辩。
读一篇好言论,你会有茅塞顿开、畅快淋漓之感。社会转型,激烈的竞争,不断给人们带来困惑。面对社会变化,人们需要正确的价值体系来评价世界。新闻评论自主地参与社会矛盾,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的作用,能对困惑中的人们以引导。若再辅以文采与幽默,读者就可在阅读之中与作者击掌共鸣。
最后,我想说言论是报纸的灵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媒体存在的一种姿态,也有个人写作的价值体现。好的新闻言论须有信息意识,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可把老话题说出新意,是独我之所著。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如果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我以为新闻言论是站在时代生活的前沿,采摘带有朝露的花瓣,分享智慧的果实。
(作者系盐阜大众报民生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