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成瘾倾向者在视觉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

2015-02-02周兵平莫书亮

心理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成瘾者工作记忆正确率

张 微 周兵平 臧 玲,2 莫书亮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2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 441021)

1 前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是指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社会、心理等问题的行为表现(Young,1998;Davis,2001)。网络成瘾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成瘾”,已引起了广泛的公共健康问题(Kim et al.,2010;Young,1998),因而与病理性赌博、物质使用障碍类似,研究者倾向于探索网络成瘾者的认知缺陷,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高级执行功能上得到了验证。如Dong,Zhou和Zhao(2011)采用Stroop任务发现网络成瘾者的执行控制功能受损,Sun等(2009)采用爱德华赌博任务(IGT)证实了网络成瘾者的决策能力下降,其选择策略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事实上,许多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属于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性被看做是网络成瘾者神经心理功能的核心特征(Young,1998;Cao,Su,Liu,&Gao,2007;Choi et al.,2014)。

成瘾者的选择性认知功能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既往的研究发现成瘾者的注意偏差可能是预测成瘾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和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前提(Mogg &Bradley,2002;McCusker,2001)。先前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执行控制能力受损(Dong,DeVito,Du,&Cui,2012;Lee et al.,2012;Zhou,Yuan,&Yao,2012),抑制干扰刺激需要更大的认知努力,其注意转换和认知灵活性显著差于正常组(Dong,Lin,Zhou,&Lu,2014)。罗庆华等(2007)的研究也表明网络成瘾者的注意集中、抗干扰等各方面均有损害,并认为这是网络成瘾者长时间高度集中地使用网络导致的。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网络经验对视觉选择性注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长时间的在线“训练”,可能导致网瘾者的感觉—动作协调(Dong,Huang,&Du,2012;Liu et al.,2010;Hoeft,Watson,Kesler,Bettinger,&Reiss,2008)和视觉空间加工能力得到提高(Dong,DeVito,Huang,&Du,2012)。李晓东等(2011)通过不同的提示线索研究网络游戏成瘾的注意定向,发现成瘾组在三个提示线索水平上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正常组,结果支持网络游戏成瘾者外源性和内源性注意定向能力均得到提升的观点。张楠、汪凯和梁振(2011)采用数字颜色连线任务和 Stroop测验,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被试在知觉反应加工速度、注意转换、选择性注意及干扰抑制等方面要优于对照组被试。

然而,研究者研究网络成瘾视觉选择性注意特征最常用的实验范式,如 Stroop、点探测以及一些简单的视觉搜索等任务通常都只是考察视觉情境中的突出刺激对注意的捕获。但注意引导也会受到自上而下的记忆驱动,如视觉工作记忆能够引导注意偏向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刺激(Chelazzi,Miller,Duncan,&Desimone,1993)。Kumar,Soto和Humphreys (2009)通过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一个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出现在与记忆项目匹配的刺激同侧的搜索目标获得了更多的注意。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工作记忆的内容对选择性注意并不总是产生捕获效应,甚至会产生抑制效应(Downing &Dodds,2004;Woodman &Luck,2007)。Sawaki和 Luck (2011)的研究发现,当工作记忆内容与当前进行的任务无关时,视觉选择会抑制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项目。有研究者(Woodman &Luck,2007)认为被试采取的搜索策略是造成上述结果差异的原因:当知道搜索目标不可能是与之前记忆匹配的项目时,被试会主动抑制与记忆匹配的干扰刺激。Carlisle和Woodman (2011)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自上而下的引导会受到认知控制的影响。胡艳梅、张明、徐展和李毕琴(2013)通过改变分心刺激出现的概率来激发被试的抑制动机,结果发现当抑制动机较低(分心刺激出现的概率为 20%)时,匹配分心刺激会捕获注意;当抑制动机水平足够高时(50%、80%)时,匹配分心物会被抑制。并且,抑制动机水平的高低还会影响认知控制的效应量和时程。

个体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注意经常会受到工作记忆的影响,如在网络游戏中,玩家需要记住敌方和友方单位的形象,以便相遇时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判断。然而前述的涉及网络成瘾者选择性注意的研究结果,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共同点是都没有将工作记忆纳入考虑之中。注意是对有关信息的选择,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工作记忆是对有关信息的保持以及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选择性地指向与当前任务有关的刺激表征并同时抑制无关刺激(Olivers,2008;Olivers,Meijer,&Theeuwes,2006)。注意与工作记忆关系极其密切,在去工作记忆化的情境中考察注意功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客观现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同时考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认知过程,考察工作记忆及认知控制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作用,探讨网络成瘾对一般性注意选择功能的影响。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实验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主要探讨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刺激性质对网络成瘾倾向者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实验2主要探讨多分心刺激视场中不同抑制动机下网络成瘾倾向者的注意表现。单一分心刺激视场是指在目标搜索任务中只有一个作为分心刺激的干扰项,多分心刺激视场是指搜索任务中除目标以外的项目均为分心刺激。实验区分单一分心刺激视场和多分心刺激视场为了对比不同搜索任务难度对工作记忆引导视觉注意的影响。并且,事实上只有在搜索任务较难时,才能够更好的考察抑制动机的作用。有研究者(Han &Kim,2009)指出,当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或搜索任务较简单的情况下,来自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刺激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捕获注意。但当搜索任务较难或者刺激呈现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来自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有足够的时间介入对于当前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从而使得视场中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物体抑制注意。

由于网络成瘾往往被视为一种冲动问题,冲动的另外一层含义则是对外部信息的启动加速,本研究假设,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目标搜索反应时短于正常组被试。而成瘾者对新异刺激存在感觉寻求偏好(Black,Shaw,McCormick,Bayless,&Allen,2012),研究假设,实验 1中,和与工作记忆项目匹配的分心刺激相比,不匹配的分心刺激更容易受到网络成瘾倾向者的注意捕获,正常组受工作记忆引导的捕获效应大于网瘾组。此外,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自上而下的引导还会受到被试搜索策略的影响(Woodman &Luck,2007),实验2通过调节分心物的出现概率来调控被试的抑制动机水平,激发被试不同的搜索策略以考察网络成瘾者在工作记忆引导下注意捕获的变化。假设当抑制动机水平较低时,匹配分心物会捕获注意;而当抑制动机水平足够高时,匹配分心物会被抑制。同时,比较两组被试的表现差异,考察抑制动机对网瘾组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2 实验1 视觉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刺激性质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本研究中被试均来自两所大学 18岁以上大学生。我们利用辅导员晚点名的时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 753份,回收有效问卷 720份,最终选取网络成瘾倾向被试 16人,正常对照组大学生24名,参加实验1。另选取网络成瘾倾向被试31人,正常对照组被试32人,参加实验2。所有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报告近3个月平均每日上网时间5小时以上,所有对照组被试平均每日上网时间 3小时以下。

此外,选取了 DSM-V结构化临床访谈(SCID)的相关题目,在实验之前对被试进行访谈,访谈由经过培训的二年级心理学研究生担任,并结合辅导员的描述,确保所有参与实验的被试不存在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每位参与问卷调查和实验的同学会得到相应的礼品,所有被试之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网络成瘾鉴别量表采用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该量表是台湾学者陈淑惠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2003),包括,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与健康问题。该量表采用四点计分(1~4分别为极其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得分介于26分到104分之间,得分越高代表网络成瘾倾向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再测信度为 0.83,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 0.79~0.82,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根据CIAS-R诊断标准,得分为63/64以上者可视为网络成瘾者,57/58以下者可视为非网络成瘾者。本研究中,将得分为 58以上者作为网络成瘾倾向者。

参加实验1的网络成瘾倾向被试16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3人,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年龄为19.25±0.86岁。按照配对原则,选出的正常对照组大学生24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6名,年龄范围为18~20岁,平均年龄为18.96±0.86岁。两组被试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t

(38)=‒1.07,

p >

0.05。两组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右利手。

2.1.2 实验设计

实验1是一项2×3×2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被试内变量为记忆类型(对记忆序列的颜色记忆或不记忆)、刺激性质(搜索中的单一分心刺激的性质:与记忆序列颜色相同、与记忆序列颜色不同、没有颜色),被试间变量为区组变量(正常组和网络成瘾倾向组)。因变量为被试的搜索反应时、正确率以及回忆正确率。

2.1.3 仪器和材料

实验程序采用 Eprime 2.0编程和运行,在 14英寸计算机显示屏上呈现(分辨率为1024×768),背景为白色。记忆项目和探测项目都是一个彩色圆形(视角为 1.5°×1.5°),圆形的备选颜色包括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搜索项目是六个内嵌有黑色开口方向的图形(图形视角为 1.5°×1.5°,开口方框视角为 0.5°×0.5°,方框线条粗 0.09°,开口宽 0.15°),搜索目标为内嵌开口方框的菱形,五个干扰刺激为圆形,搜索目标中方框的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分心刺激中的方框开口向左或向右。所有搜索项目排列在圆的六等分点上(每个点距离屏幕中心3°左右)。

2.1.4 实验程序

被试坐在距离屏幕约50 cm的位置,如图1所示。首先向被试呈现两个相同的数字(随机选取,如“22”),呈现时间是1000 ms。要求被试以每秒3~4个数字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出声复述它们,直到搜索序列呈现为止,这种发声抑制程序可以强迫被试进行视觉编码,从而排除语音编码干扰(Baddeley,2002)。数字消失后间隔1500 ms向被试呈现记忆项目,呈现时间为500 ms。被试根据指导语判断是否需要记住该圆形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记忆序列结束后间隔500 ms呈现搜索序列。要求被试尽快找到搜索目标(菱形中的方框开口,开口方向是朝上或者朝下),并判断其开口朝向。开口向上按键“A”,开口朝下按键“Z”。搜索界面一共会出现6个图形(1个菱形,5个圆形),其中一个位置随机呈现目标刺激,其他5个位置中在一个随机位置会出现不同性质的单一分心刺激,它有 3种情况,分别是:与记忆序列的颜色相同(比如,记忆序列的圆形是红色,搜索序列中的单一分心刺激也是红色)、与记忆序列的颜色不同(比如,记忆序列是红色,搜索序列中的单一分心刺激是蓝色)和没有单一分心刺激(搜索中的圆形全部没有颜色)。搜索序列呈现3000 ms,被试反应结束后再间隔500 ms呈现记忆探测序列。记忆探测序列只在记忆序列需要记忆时出现,界面中与记忆序列中颜色相同的圆形会随机出现在“1”、“2”、“3”位置之中,要求被试判断记忆序列中颜色出现的位置。实验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做出反应。

图1 实验1流程图

正式实验分为 4个 block,根据记忆序列的要求分为记忆与不记忆两种条件,每种条件有两个block。4个block排列依次为不记忆条件、记忆条件、不记忆条件、记忆条件。其中,第一和第二个block前均有练习,每次练习有 16个 trial,每个block有32个trial,正式实验中共有128个trial。同时,根据搜索界面中分心刺激项目与记忆序列的性质,32个trial中有16个trial没有单一分心刺激类型,8个trial单一分心刺激是与记忆序列项目的颜色相同,另外8个trial的单一分心刺激时与记忆序列项目的颜色不同。

2.2 结果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分析。两组被试在视觉搜索与记忆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由于视觉搜索的正确率比较高,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p

>0.05),故此处不对搜索正确率进行具体分析。

表1 两组被试在视觉搜索与记忆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M±SD)

2.2.1 搜索反应时分析

反应时数据纳入 2(组别)×2(记忆类型)×3(刺激性质)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记忆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38)=30.76,

p

<0.05,η=0.45,记忆条件下被试的搜索反应时长于不记忆情况下。组别的主效应边缘显著,

F

(1,38)=3.57,

p

=0.07,η=0.09,成瘾组反应时短于对照组。记忆类型、刺激性质和组别三者交互作用显著,

F

(2,37)=3.32,

p

<0.05,η=0.15。对两种记忆条件下反应时分别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不记忆条件下,刺激性质主效应显著,

F

(2,37)=4.99,

p

<0.05,η=0.21,组别主效应显著,

F

(1,38)=4.53,

p

<0.05,η=0.11,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F

(2,37)=1.22,

p

>0.05,η=0.06。由于涉及到工作记忆的参与,因此记忆条件下被试搜索目标的反应时是本实验考察的重点。结果发现,记忆条件下刺激性质主效应显著,

F

(2,37)=12.86,

p

<0.05,η=0.41。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38)=2.42,

p

>0.05,η=0.06。两者交互作用显著,

F

(2,37)=4.27,

p

<0.05,η=0.19。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相同分心刺激条件下正常组搜索反应时显著慢于网瘾组,

F

(1,38)=5.01,

p

<0.05,η=0.12,没有分心刺激和不同分心刺激条件下两组反应时没有差异,

F

(1,38)=0.48,

p

>0.05,η=0.01;

F

(1,38)=2.42,

p

>0.05,η=0.06。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反应时在刺激性质上差异不显著,而正常组被试在没有分心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有分心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如图2所示。

图2 记忆条件下组别与刺激性质的交互作用

2.2.2 回忆正确率分析

刺激性质主效应显著,

F

(2,38)=17.23,

p

<0.05,η=0.67,被试在有不同分心刺激条件下的回忆正确率低于没有和有相同刺激条件下。组别主效应不显著,

F

(1,38)=2.70,

p

>0.05。两者交互作用显著,

F

(1,38)=6.97,

p

<0.05,η=0.44。简单效应检验发现,两组被试在没有分心刺激和有相同分心刺激的条件下没有差异,但在有不同分心刺激条件下网瘾组的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F

(1,38)=5.45,

p

<0.05。

2.3 讨论

结果分析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搜索反应时短于正常组的被试,且没有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在单一分心刺激条件下对目标的搜索反应既快又准确。这可能是因为网络的过度使用能够使个体发展出某些更高效的认知技能,如许多网络游戏要求玩家做出迅速准确的瞬时反应,长期的训练有助于提升网络成瘾个体的注意定向能力。Johnson(2008)使用 PASS认知加工模型研究发现,频繁的网络使用者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甚至计划任务的成绩显著好于非频繁使用者。根据Johnson (2006)提出的网络使用对认知加工的影响理论模型,视频游戏有利于个体的视觉记忆、注意、辨认、加工速度等,网页浏览能提高视知觉能力,网络社交也能够改善加工速度。这表明网络经验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视觉工作记忆功能下降是网络成瘾者认知缺损中的一个方面(李南平,齐凤荣,陶然,姚淑敏,马海春,2006),因此实验也考察了两种不同记忆条件下的注意差异。记忆条件下的反应时明显长于不记忆条件。在不记忆条件下,即没有记忆负荷时,网络成瘾组被试的反应时依然短于正常组,但组别与刺激性质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两组被试在不同分心刺激条件下没有差异。而在记忆条件下,被试一方面要记住先前看到的颜色,同时要排除干扰刺激,有准又快地找到目标并判断目标的开口方向,记忆过程占用了认知资源,导致搜索反应时增加。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有所不同,网瘾组被试无论在何种分心刺激条件下,都没有产生注意捕获效应,正常组被试的注意在不匹配分心刺激条件下没有受到捕获,这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张豹,黄赛,祁禄,2013;Olivers et al.,2006),可能是因为实验难度的原因,本实验由于仅存在单个颜色的分心刺激,搜索任务简单,被试很快进行了注意转移,因此在两组被试在不匹配分心刺激条件下反应时上都没有表现出注意的捕获效应。但是,在与记忆项目相同的分心刺激条件下,正常组搜索反应时显著慢于网络成瘾倾向组,而在没有分心刺激和不同分心刺激条件下两组反应时没有差异,并且正常组被试在相同分心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慢于无分心刺激条件下,网瘾组却没有差别,说明与记忆项目匹配的分心刺激物更容易影响正常被试的选择性注意,即相比于网络成瘾倾向被试,正常组被试在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效应更大。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注意从分心刺激中恢复,并转移至目标项目的速度更快。

在记忆条件下,两组被试的总体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但在与记忆项目不同的分心刺激条件下,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正确率高于正常组。可能是因为回忆阶段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刺激的搜索辨认过程(涉及到从三个对象中搜索记忆目标的过程),也受到了工作记忆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在此阶段,同样也受到前一个阶段,即搜索阶段的影响,在再认阶段时,搜索阶段的不匹配刺激因受到关注后,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停留在工作记忆中,依然会对再认阶段的相关刺激产生了捕获,同样的道理,网瘾组受影响相对较小,回忆正确率更高。另外,记忆效果受延时时程的影响,从单个试次总时程来看,网瘾组在第一次呈现记忆项目到回忆再认阶段整个过程时间短于正常组,回忆正确率更高。虽然在相同刺激下,网瘾组的反应时也显著短于正常组,但是因为记忆和搜索是相同的,再认时启动效应很强,两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非常高(100%和98.4%),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实验1探讨了在工作记忆引导下,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刺激性质对网络成瘾倾向者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发现,网络的过度使用并没有影响基础性的注意定向,甚至网络经验有利于促进个体更高效的完成视觉搜索任务。不过,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自上而下的引导还会受到被试搜索策略的影响(Woodman &Luck,2007),因此实验2通过调节分心物的出现概率来调控被试的抑制动机水平,并增加搜索任务的难度,激发被试不同的搜索策略以考察网络成瘾者在工作记忆引导下注意捕获的变化。

3 实验2 视觉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抑制动机的作用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方法同前。另选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网瘾组)共31人,其中男生 21人,女生 10人,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年龄为19.35±1.045岁。正常被试(对照组)32人,其中男生22名,女生10名,年龄范围为18~20岁,平均年龄为19.56±1.045岁。

3.1.2 实验设计

实验为2×2×2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间变量为被试类型(网络成瘾倾向组,正常组),被试内变量为试验类型(匹配试验,控制试验)。匹配试验是指,搜索序列中有3个分心物的图形与记忆项目完全相同(颜色和形状都相同),其余 3个搜索项目均不同于记忆项目;控制试验是指,没有任何搜索项目与记忆项目相同(形状和颜色都不同)。另一个被试间变量为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20%和80%),80%概率条件下,匹配试验(相同)占总trial的80%,20%概率下,匹配试验占总trial的20%。因变量为搜索正确率和反应时,以及回忆正确率。

3.1.3 仪器和材料

实验程序采用 Eprime 2.0编程和运行,在 14英寸计算机显示屏上呈现(分辨率为1024×768),背景为白色。记忆项目和探测项目都是一个彩色图形(视角为1.5°×1.5°)。图形的备选颜色包括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备选形状包括圆形、菱形、六边形和五角星。这些形状和颜色特征共组成 16种备选图形。单次试验里呈现的记忆项目从上述 16种图形中随机抽取。搜索项目是六个内嵌有黑色开口方向的彩色图形(图形视角为 1.5°×1.5°,开口方框视角为0.5°×0.5°,方框线条粗0.09°,开口宽0.15°),包括5个分心项目和1个目标项目,搜索目标中的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分心刺激中的方框开口向左或向右。搜索目标的形状与某两个分心项目相同(但内嵌方框的开口朝向不同)。所有搜索项目排列在圆的六等分点上(每个点距离屏幕中心3°左右)。

3.1.4 实验程序

被试坐在距离屏幕约50 cm的位置,如图3所示。首先向被试呈现两个相同的数字(随机选取,如22),呈现时间是1000 ms。要求被试以每秒3~4个数字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出声复述它们,直到搜索序列呈现为止。数字消失后间隔1500 ms向被试呈现记忆项目,呈现时间为500 ms。在记忆序列,要求被试记住所呈现的图形的形状和颜色,图形的形状和颜色是在 16种类型中随机呈现。记忆序列结束后间隔500 ms呈现搜索序列。要求被试尽快找到搜索目标(菱形中的方框开口,开口方向是朝上或者朝下),并判断其开口朝向。开口向上按键“A”,开口朝下按键“Z”。搜索项目共6个,包括5个分心物和1个搜索目标。搜索目标中的方框向上或向下开口,分心项目中的方框向左或向右开口。搜索目标的图形与某两个分心物相同,但内嵌的方框朝向不同,剩余 3个分心物的图形相同,但图形内嵌的方框朝向不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记忆项目的形状和颜色与搜索界面中的内嵌目标方框的图形是不一样的(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搜索界面的六个搜索项目随机分布,搜索序列呈现 3000 ms,被试反应结束后再间隔500 ms呈现记忆探测序列。记忆探测界面要求被试判断探测项目与记忆项目是否完全相同,相同按键“F”,不同按键“J”。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做出反应。实验中,将通过指导语明确告知被试“记忆项目的颜色和形状永远不同于搜索目标”,以及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20%或者80%)。同时,要求被试在搜索任务中又快又准地反应,而在记忆任务中尽量保证正确反应。

正式实验共120个trial,在匹配概率为20%的实验中,其中匹配trial有24个,控制trial有96个。在匹配概率为80%的实验中则相反,匹配trial有96个,控制trial有24个。正式实验前均有16个练习trial。

3.2 结果

两组被试正确率和反应时的描述性结果如表2。

图3 实验2流程图

表2 两组被试在视觉搜索与记忆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M±SD)

3.2.1 搜索反应时分析

反应时数据纳入 2(组别)×2(试验类型)×2(匹配概率)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匹配概率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59)=0.45,

p

>0.05,η=0.01。试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59)=18.17,

p

<0.05,η=0.24。控制试验的反应时短于匹配试验。同时组别的主效应显著,

F

(1,59)=4.41,

p

<0.05,η=0.10。网络成瘾倾向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正常被试。实验类型和匹配概率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59)=127.42,

p

<0.05,η=0.69。试验类型、匹配概率和组别三者交互作用显著,

F

(1,59)=11.87,

p

<0.05,η=0.20,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被试在不同概率条件下出现了一致的注意捕获和抑制效应,当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为20%时,匹配试验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试验(正常组:

F

(1,59)=108.33,

p

<0.01,η=0.65;网瘾组:

F

(1,59)=29.37,

p

<0.01,η=0.33),即出现了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且在控制试验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没有差异,

F

(1,59)=0.22,

p

>0.05,η=0.01,但在匹配试验下网瘾组显著短于正常组,

F

(1,59)=6.95,

p

<0.05,η=0.11,见图4。当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为80%时,匹配试验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试验(正常组:

F

(1,59)=21.34,

p

<0.01,η=0.27;网瘾组:

F

(1,59)=5.38,

p

<0.05,η=0.08),即出现了注意抑制效应,且在控制试验条件下,网瘾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正常组,

F

(1,59)=5.54,

p

<0.05,η=0.10,但在匹配试验下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F

(1,59)=0.35,

p

>0.05,η=0.01,见图5。

图4 匹配概率20%条件下组别与试验类型的交互作用

图5 匹配概率80%条件下组别与试验类型的交互作用

为更清晰地展现抑制动机的作用,将控制试验与匹配试验的搜索反应时的差作为抑制量(如图6)。当抑制量为正时,表明控制反应时长于匹配反应时,匹配分心刺激在被试的搜索中受到了抑制。当抑制量为负值时,表明控制反应时短于匹配反应时,匹配分心刺激在搜索过程中捕获了注意。

经过T检验,

t

(61)=‒10.495,

p

<0.05,发现匹配概率为20%时,被试的抑制量显著短于80%时的抑制量,见图6。非参数检验发现正常组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匹配概率为 20%时抑制量出现了显著的组间差异,

Z=

‒2.74

,p <

0.01,正常组的抑制量小于网络成瘾倾向组。抑制量越小,说明匹配试验的反应时越长。正常被试在视觉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效应大于网络成瘾者,也就是与正常被试相比,网络成瘾倾向被试更容易从分心刺激中恢复。而在匹配概率为80%时正常组与网络成瘾倾向组)的抑制量没有差异,

Z=

‒1.66,

p >

0.05。说明在抑制动机增大的情况下,网络成瘾倾向者的视觉注意抑制与正常人无异,同时,说明了高的抑制动机提高了两组的主动抑制能力。

图6 不同匹配试验概率下抑制量的差异

3.2.2 回忆正确率分析

通过3个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仅组间变量主效应显著,

F

(1,59)=4.45,

p

<0.05,η=0.10,网络成瘾倾向的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他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3.3 讨论

实验 2中,控制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短于匹配试验,表明与工作记忆匹配的分心刺激在视觉搜索过程中捕获了注意,导致搜索反应时增加。证明了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捕获的引导(Chelazzi et al.,1993)。并且,实验2调节了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来调控被试的抑制动机水平,随着匹配试验概率的增加,被试抑制匹配分心物的动机水平得到提高(胡艳梅等,2013)。

在对比匹配概率的两个水平中发现,被试在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为20%时的抑制量为负值,在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为80%时的抑制量为正值,且两者差异显著。说明在20%的概率时,也就是抑制动机低的情况下,与记忆项目相同的分心刺激捕获了注意;而在80%的概率下,也就是抑制动机增大时,被试由于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实施了有效的搜索策略,与记忆项目相同的分心刺激不仅没有捕获注意,反而抑制了无关注意,促进了对目标项目的搜索。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抑制量与正常被试没有差异,说明网络成瘾倾向被试随着抑制动机的增强,实施了有效的搜索策略,对无关信息进行了有效地抑制。高抑制动机使得被试将工作记忆中的内容当做一种“需要抑制的刺激”模板,通过认知控制来使注意偏离匹配分心物(胡艳梅等,2013),因此在搜索过程中当遇到匹配分心刺激时,网瘾组被试以完成目标搜索任务为导向,恰当地抑制对匹配分心物的注意。这与使用 Go/NoGo等只涉及纯抑制功能而没有明显目标定向的任务测试网瘾的抑制控制能力是不一样的。并且,之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指出网瘾被试对与网络相关的刺激存在注意偏好,难以抑制对其注意加工。但本研究所选材料为一般性的视觉刺激图片,且相似性较高,网瘾被试没有理由存在特别强烈的注意偏好。此外,有研究者指出(胡艳梅等,2013),抑制动机主要指个体主动抑制性操作的倾向水平,而与其抑制能力无关。因此,可以看出,即便网络成瘾者存在较低的抑制能力,但只要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且抑制动机得到提高,同样能够抑制无关信息干扰,有效完成任务。

但是,正常组和网络成瘾倾向组在匹配概率为20%时抑制量出现了显著的组间差异,正常组的抑制量小于网络成瘾倾向组。抑制量越小,说明匹配试验的反应时越长,即与记忆序列相同的分心刺激捕获了注意,视觉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越大。正常被试在视觉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效应大于网络成瘾者,也就是说与正常被试相比,网络成瘾倾向被试更容易从分心刺激中恢复,其视觉注意从优势反应刺激转移至目标刺激速度更快。事实上,在网络使用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需要个体的注意系统处于分散状态,个体频繁地切换注意焦点,不断分配注意。长期以往,个体的注意转换能力因训练得到提高。张楠等(2011)比较了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的数字颜色连线测验结果,证明了网络游戏成瘾组被试的注意转换和认知灵活性要高于对照组被试。

4 总讨论

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影响网络成瘾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对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网络成瘾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还不明确(Weinstein &Lejoyeux,2010)。而关于网络成瘾倾向的认知研究,一般关注的也都是网络对个体的消极影响,造成认知加工功能的缺损。对于注意特征的研究,也往往从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注意偏向(高文斌,陈祉妍,2006)、持续性注意、注意集中(田国强,2010)等角度研究网瘾者注意的特异性和缺陷。而网络对于个体某些认知加工过程的促进影响,尤其是视觉空间上的改善作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Spence &Feng,2010),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对网络成瘾倾向者的视觉选择性注意特点进行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之前关于网络成瘾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大多剥离了工作记忆,单纯地考察网络成瘾者的注意特征,这并不能完全反应客观事实。因此,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实验范式,考察了网络成瘾倾向者在视觉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特征。研究结果支持网络成瘾倾向者视知觉反应加工速度、选择性注意、注意转换及干扰抑制等方面要优于对照组被试(张楠等,2011)的观点。成瘾倾向组从注意捕获中恢复选择性注意的能力甚至更强。这与个体的网络经验有关。如网络射击游戏需要的是迅速的反应和高度的注意集中。成瘾者从玩游戏中得到的最多训练是迅速确定与任务相关的视觉刺激,并从非相关刺激中重新定向注意(West,Stevens,Pun,&Pratt,2008),快速找到目标项目进行反应。同时网络成瘾倾向者能够迅速排除无关刺激项目的干扰,准确定位目标刺激(Green &Bavelier,2003)。

研究提示,网络成瘾的认知缺陷和认知促进可能是并存的。有关网络成瘾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并出现感觉功能易化的现象,其思维能力、语言认知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下降,且相关功能脑区出现异常(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魏华,2013)。而另一方面,长期的网络使用发展并提升了个体其他的一些认知功能,如知觉信息的整合和手眼协调能力(Dong,Huang,&Du,2012;Liu et al.,2010;Hoeft et al.,2008)。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被试对视觉刺激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许多研究(Metcalf &Pammer,2011;张智君,赵均榜,张锋,杜凯利,袁旦,2009;高文斌,陈祉妍,2006)的结果都证实了网络成瘾群体普遍存在对网络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提示网络成瘾者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了与网络相关的刺激。但本研究的实验材料并非网络相关刺激,而只是一般的颜色视觉刺激,这就排除了成瘾个体对特定刺激存在的注意偏好问题。虽然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功能受损,常表现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涣散,但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被试视觉注意似乎并非处于涣散状态,否则搜索效率不可能显著高于正常组被试,相反,其视觉注意表现出了高度集中的状态,能够抑制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以更高效地完成搜索任务。表明网络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操作可能有助于提高个体在早期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尤其是某些类别的网络游戏能够对视觉空间注意产生的促进影响(Boot,Kramer,Simons,Fabiani,&Gratton,2008)。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结果与前人关于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结果有许多共同点,根据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佐斌,马红宇,2010),我国青少年中网络游戏成瘾比例为 3.2%,网络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所占比例超过了其他各种问题的总和(高文斌,陈祉妍,2006),因此,很可能我们的成瘾组被试是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主的。但对网瘾认知功能的研究,涉及到不同的网络经验,今后的研究对网络成瘾不同的亚类进行区分很有必要。此外,由于取样方法的单一性,本研究的网瘾组被试可能与临床意义上精神病状态的网络成瘾者有所不同,因而对研究结果的推广性会产生一定的限制。

5 结论

(1)无论在单一分心刺激还是多分心刺激视场中,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目标搜索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正常组被试,且两组的搜索正确率没有差异。

(2)在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匹配分心物会捕获正常组被试的注意,但不会捕获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注意。

(3)在多分心刺激视场中,当抑制动机水平较低时,两组被试均对匹配分心物产生注意捕获效应,且网络成瘾倾向被试受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小于正常组被试;当抑制动机较高时,两组被试均对匹配分心物产生注意抑制效应,且没有差异。

Baddeley,A.D.(2002).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

European Psychologist,7

(2),85–97.Black,D.W.,Shaw,M.,McCormick,B.,Bayless,J.D.,&Allen,J.(2012).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impulsivity,ADHD symptoms,and novelty seeking in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Psychiatry Research,200

(2-3),581‒587.Boot,W.R.,Kramer,A.F.,Simons,D.J.,Fabiani,M.,&Gratton,G.(2008).The effects of video game playing on attention,memory,and executive control.

Acta Psychologica,129

(3),387–398.Cao,F.L.,Su,L.Y.,Liu,T.Q.,&Gao,X.P.(200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European Psychiatry,22

(7),466–471.Carlisle,N.B.,&Woodman,G.F.(2011).Automatic and strategic effects in the guidance of attention by working memory representations.

Acta Psychologica,137

(2),217–225.Chelazzi,L.,Miller,E.K.,Duncan,J.,&Desimone,R.(1993).A neural basis for visual search in inferior temporal cortex.

Nature,363

(6427),345–347.Chen,S.H.,Weng,L.J.,Sun,Y.J.,Wu,H.M.,&Yang,P.F.(2003).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nd its psychometric study.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45

(3),279–294.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吴和懋,杨品凤.(2003).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统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45(3),279–294.]

Choi,J.S.,Park,S.M.,Roh,M.S.,Lee,J.Y.,Park,C.B.,Hwang,J.Y.,… Jung,H.Y.(2014).Dysfunctional inhibitory control and impulsivity in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iatry Research,215

(2),424–428.Davis,R.A.(2001).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7

(2),187–195.Dong,G.C.,DeVito,E.E.,Du,X.X.,&Cui,Z.Y.(2012).Impaired inhibitory control i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203

(2-3),153–158.Dong,G.C.,DeVito,E.,Huang,J.,&Du,X.X.(2012).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veals thalamus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bnormalities in Internet gaming addict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46

(9),1212–1216.Dong,G.H.,Huang,J.,&Du,X.X.(2012).Alterations in regional homogeneity of resting-state brain activity in Internet gaming addicts.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8

(1),41.Dong,G.H.,Lin,X.,Zhou,H.L.,&Lu,Q.L.(2014).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Internet addicts: fMRI evidence from difficult-to-easy and easy-to-difficult switching situations.

Addictive Behaviors,39

(3),677–683.Dong,G.C.,Zhou,H.,&Zhao,X.(2011).Male Internet addicts show impaired executive control ability: Evidence from a color-word Stroop task.

Neuroscience Letters,499

(2),114–118.Downing,P.,&Dodds,C.(2004).Competition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for control of search.

Visual Cognition,11

(6),689–703.Gao,W.B.,&Chen,Z.Y.(2006).A study on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4

(4),596–603.

[高文斌,陈祉妍.(2006).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4(4),596–603.]

Green,C.S.,&Bavelier,D.(2003).Action video game modifies 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

Nature,423

(6939),534‒537.Han,S.W.,&Kim,M.S.(2009).Do the contents of working memory capture attention? Yes,but cognitive control ma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5

(5),1292‒1302.Hoeft,F.,Watson,C.L.,Kesler,S.R.,Bettinger,K.E.,&Reiss,A.L.(2008).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socorticolimbic system during computer game-pla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42

(4),253–258.Hu,Y.M.,Zhang,M.,Xu,Z.,&Li,B.Q.(2013).Guidance of working memory on attention: The effects of inhibition incentiv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5

(2),127–138.

[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2013).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 抑制动机的影响.心理学报,45(2),127–138.]

Johnson,G.M.(2006).Internet us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theoretical framework.

E-learning,3

(4),565–573.Johnson,G.M.(2008).Cognitive proce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frequent and infrequent Internet us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4

(5),2094–2106.Kim,Y.,Park,J.Y.,Kim,S.B.,Jung,I.K.,Lim,Y.S.,&Kim,J.H.(2010).The effec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on the lifestyle and dietary behavior of Korean adolescents.

Nutri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4

(1),51–57.Kumar,S.,Soto,D.,&Humphreys,G.W.(2009).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ttentional guidance by the contents of working memory.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0

(2),307–317.Lee,H.W.,Choi,J.S.,Shin,Y.C.,Lee,J.Y.,Jung,H.Y.,&Kwon,J.S.(2012).Impulsivity in Internet addiction: A comparison with pathological gambling.

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15

(7),373–377.Li,N.P.,Qi,F.R.,Tao,R.,Yao,S.M.,&Ma,H.C.(2006).Th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s impact on the basic cognitive ability of adolescents.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15

(10),938.

[李南平,齐凤荣,陶然,姚淑敏,马海春.(2006).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基本认知能力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5(10),938.]

Li,X.D.,Yang,Y.X.,Zhang,Y.T.,Zhang,Q.,Liu,L.X.,Du,G.J.,… Lv,B.T.(2011).Behavioral study of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20

(6),535–537.

[李晓东,杨永信,张云亭,张权,刘林祥,杜贵金,… 吕宝涛.(2011).网络游戏成瘾患者注意定向的行为学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6),535–537.]

Liu,J.,Gao,X.P.,Osunde,I.,Li,X.,Zhou,S.K.,Zheng,H.R.,&Li,L.J.(2010).Increased regional homogeneity in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23

(14),1904–1908.Luo,Q.H.,Meng,Q.H.,Fu,Y.X.,Du,L.,Du,X.D.,Yang,H.,… Hu,H.(2007).A case-control study of cognitive function of Internet addicts.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1

(4),237–239.

[罗庆华,蒙华庆,傅一笑,杜莲,杜向东,杨辉,… 胡华.(2007).网络成瘾者认知功能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4),237–239.]

McCusker,C.G.(2001).Cognitive biases and addiction: An evolution in theory and method.

Addiction,96

(1),47–56.Metcalf,O.,&Pammer,K.(2011).Attentional bias in excessive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rs using a modified Stroop tas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7

(5),1942–1947.Mogg,K.,&Bradley,B.P.(2002).Selective processing of smoking-related cues in smokers: Manipulation of deprivation level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measures of processing bia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16

(4),385–392.Niu,G.F.,Sun,X.J.,Zhou,Z.K.,&Wei,H.(2013).A review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tudies on Internet addic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1

(6),1104–1111.

[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魏华.(2013).网络成瘾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1(6),1104–1111.]

Olivers,C.N.(2008).Interactions between visual working memory and visual attention.

Frontiers in Bioscience,13

,1182–1191.Olivers,C.N.L.,Meijer,F.,&Theeuwes,J.(2006).Feature-based memory-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Visual working memory content affects visual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2

(5),1243–1265.Sawaki,R.,&Luck,S.J.(2011).Active suppression of distractors that match the contents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

Visual Cognition,19

(7),956–972.Spence,I.,&Feng,J.(2010).Video games and spatial cogni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4

(2),92–104.Sun,D.L.,Chen,Z.J.,Ma,N.,Zhang,X.C.,Fu,X.M.,&Zhang,D.R.(2009).Decision-making and prepotent response inhibition functions in excessive Internet users.

CNS Spectrums,14

(2),75–81.Tian,G.Q.(2010).The continuous attention and related cognition function for young people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Medicine and Society,23

(6),89–90.

[田国强.(2010).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持续性注意功能及相关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医学与社会,23(6),89–90.]

Weinstein,A.,&Lejoyeux,M.(2010).Internet addiction or excessive internet u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36

(5),277–283.West,G.L.,Stevens,S.A.,Pun,C.,&Pratt,J.(2008).Visualspatial experience modulates attentional capture:Evidence from action video game players.

Journal of Vision,8

(16),13.Woodman,G.F.,&Luck,S.J.(2007).Do the contents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 automatically influence attentional selection during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3

(2),363–377.Young,K.S.(1998).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1

(3),237‒244.Zhang,B.,Huang,S.,&Qi,L.(2013).Working memory representation does guide visual attention: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5

(2),139–148.

[张豹,黄赛,祁禄.(2013).工作记忆表征引导视觉注意选择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45(2),139–148.]

Zhang,N.,Wang,K.,&Liang,Z.(2011).Executive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

(6),792–794.

[张楠,汪凯,梁振.(2011).执行功能与网络成瘾.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6),792–794.]

Zhang,Z.J.,Zhao,J.B.,Zhang,F.,Du,K.L.,&Yuan,D.(2009).Heavy online-game user’s attention bias and its ERP pattern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4

(4),291–296.

[张智君,赵均榜,张锋,杜凯利,袁旦.(2009).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及其ERP特征.应用心理学,14(4),291–296.]

Zhou,Z.,Yuan,G.,&Yao,J.(2012).Cognitive biases toward Internet game-related pictures and executive deficits in individuals with an Internet game addiction.

PloS One,7

(11),e48961.Zuo,B.,&Ma,H.Y.(2010).Actuality study of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49

(4),117–122.

[佐斌,马红宇.(2010).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49(4),117–122.]

猜你喜欢

成瘾者工作记忆正确率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近视认知的影响
长期戒断海洛因成瘾者冲动性相关脑区的结构及功能特征*
无关工作记忆表征的负性情绪信息能否捕获视觉注意?一项眼动研究*
工作记忆容量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生意
生意
沉迷手机的人喜怒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