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5-02-01郜杏丽
郜杏丽 高 琦 陈 墨 江 晓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郜杏丽 高 琦 陈 墨 江 晓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并对不同类别样品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 评估来源是否一致。方法 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中的方法, 检测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剩余食物、餐具、患者呕吐物和肛拭子中的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等致病菌。结果 餐具及运输用具类采集14份样品, 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份。患病学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呕吐物中, 有5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余样品均未检出目标微生物。将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菌体抗原均为O3, K抗原多价均为K6。 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建议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餐具;血清凝集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革兰阴性弧菌,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目前已在数量上超过沙门氏菌中毒案例, 成为我国首要食源性致病菌, 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1]。2014年5月本区某中学学生食用了某餐饮有限公司配送的午餐后, 有57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便腹泻、腹部绞痛 , 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现象, 腹泻次数3~20余次, 便血。因此高度怀疑为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导致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由于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较多, 症状较重, 微检科迅速展开多项致病菌检测鉴定和溯源。确定本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3份送检食品(含5月8日中餐和5月9日中餐, 分别由学校及供餐单位留样的食品) 。餐具及运输用具类采集14份样品, 其中7份运输用具(运饭箱)及6份餐盒及餐盖(未消毒)、1份饭勺(未消毒)。患病学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呕吐物。
1.2 试剂与仪器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嗜盐性试验培养基、3%氯化钠甘露醇、赖氨酸、MR-VP培养基、ONPG试剂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革兰氏染色液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购自郑州博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梅里埃ID32E生化鉴定条购自法国bioMerieux, sa。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恒温培养箱经过南京市计量技术研究院校准, 并经过校准评定。ATB微生物鉴定仪购自法国梅里埃。
1.3 方法
1.3.1 采集的样本及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等检测。检测方法[2]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自检验》中GB/T4789.7-2013、GB4789.10-2010、GB4789.2-2010、 GB/T4789.14-2003、 GB/T4789.11-2003、GB4789.4-2010、GB/T4789.3-2003、GB4789.5-2012、 GB/T4789.6-2003等。
1.3.2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按照相应的方法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增菌、分离、鉴定。其中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出现浑浊, 划线接种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可见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 直径2~3 mm。通过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做纯培养后做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嗜盐性试验以及3%氯化钠甘露醇、赖氨酸、MR-VP培养基、隔夜培养物ONPG等初步鉴定试验以及用微生物鉴定仪读取梅里埃ID32E肠杆菌生化鉴定条进行鉴定。
1.3.3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 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将18~24 h的培养物,用3%氯化钠的5%甘油溶液制成较浓的菌悬液。K抗原的鉴定:取上述制备好的菌悬液, 滴加多价K抗血清, 出现凝集后再用对应的单价抗血清进行检测。O抗原的鉴定:取菌悬液, 121℃高压灭菌1 h, 以破坏K抗后, 进行O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 同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
2 结果
2.1 致病菌检测 13份送检食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餐具及运输用具类采集14份样品, 检测结果为: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份, 分别为高三(3)班饭箱、高三(9)班饭箱、高二(2)班饭箱、高二(5)班饭箱、高一(8)班饭箱、勺子。患病学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呕吐物中, 有5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余致病菌均未检出。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培养及生化结果为: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出现浑浊;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可见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直径2~3 mm;通过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做纯培养后做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 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 无芽胞, 有鞭毛;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可见底层变黄不变黑, 无气泡, 斜面颜色不变, 有动力;嗜盐性试验可见该菌在无氯化钠和10%氯化钠的胰胨水中不生长, 在7%氯化钠的胰胨水中生长旺盛;3%氯化钠甘露醇(+)、赖氨酸(+)、VP培养基(-)、隔夜培养物ONPG(-)等。初步鉴定试验均符合副溶血性弧菌, 最后用梅里埃ID32E肠杆菌生化鉴定条, 经ATB微生物鉴定仪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ID=99.9, T=0.89)。
2.2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凝集试验 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菌体抗原均为O3(+++), K抗原多价均为K6(+++), 由此可基本判定这两株副溶血性弧菌来源一致。如有条件, 可进一步做毒力基因和PFGE鉴定。
3 讨论
夏秋季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一般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 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 如咸菜、腌肉等。该起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 根据有便血情况侧重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的检测。实验室检测从运饭箱和患者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 并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菌体抗原均为O3, K抗原多价均为K6, 确定本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国内研究也证实O3型是导致我国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流行优势株[3-5]。通过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学分型, 进一步鉴定出是同一血清型,从而为食物中毒的判定, 在实验室溯源上提供有力证据。
近年来, 有部分疑似食物中毒发生时, 由于多方原因采集不到留样食品或留样食品不具代表性导致不能检测到病原菌, 从而影响食物中毒的判定。本次实验在食品中均未检出目标致病菌, 但在部分运饭箱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由于餐具不卫生, 加上夏秋季气温高, 微生物大量繁殖, 污染食物从而导致食物中毒也早有报道。说明在食品的运输环节和餐具上要加强监督管理。现场调查发现运饭箱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作者建议餐饮单位重视运输环节卫生 , 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
[1] 刘伟, 王菊光, 王丽丽, 等.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的PCR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同源性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5):726-7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3.
[3] 方晔, 陈锦德, 陈黎, 等.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PFGE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19):2791-2795.
[4] 俞慕华.两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血清学溯源结果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 25(2):144.
[5] 袁世强.餐具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职业与健康, 2006, 22(22):1958-19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202
2015-04-03]
210029 南京市秦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郜杏丽高琦 陈墨);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