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输注成分血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的临床表现

2015-02-01王维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发生率满意度差异

王维娜

浅谈输注成分血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的临床表现

王维娜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患者输注成分血中的效果。方.154例输注成分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7例。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 对照组为20.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4%, 对照组为79.2%,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对照组(P<0.05)。结论 成分血输注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输注成分血;护理干预;常规护理

输血是治疗和抢救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现代医学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但输血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也成了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临床实践证明[1], 多数需要输血的患者缺乏的仅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 全血输注不仅不能使患者得到足够治疗量的血液成分, 还增加了患者血液循环的负担,更甚者会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近年来, 成分血的输注已成为输血的主要内容。对本科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7例输注成分血患者采取输注前、输注中、输注后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科收治的154例输注成分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7例。观察组中男41例, 女36例, 年龄15~74岁, 平均年龄(49.7±8.1)岁;其中红细胞输血41例, 白细胞输注3例, 血浆输注13例, 血小板输注11例, 冷沉淀输注9例。对照组中男39例, 女38例, 年龄15~74岁, 平均年龄(51.2±7.6)岁;其中红细胞输注40例, 白细胞输注2例, 血浆输注15例, 血小板输注14例, 冷沉淀输注6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细胞输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输注前干预 多数患者听到输血会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一则害怕因输血发生传染病, 二则害怕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向其解释输血的必要性、安全性、科学性[2,3], 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提高患者输注的积极性。为保证输成分血的安全性、有效性,输注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对其姓名、性别、诊断、血型及对输注成分的种类进行多次、多人核对。观察患者的体温、皮肤和神志变化。

1.2.2 输注中干预 输注成分血时应根据输注的不同成分、年龄及病情调节输注速度。输注开始时应先缓慢滴注, 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皮肤、面色、体温等, 注意输血器有无阻塞,每30分钟巡视1次, 并询问患者状况。输注红细胞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蛋白[4], 以免发生溶血或凝血反应;输注白细胞时应放慢输注速度, 并注意观察效果, 观察是否有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发生。输注冷沉淀应注意待冷沉淀融化后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快速输注, 避免其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丧失活性;血小板输注应缓慢滴注, 并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1.2.3 输注后干预 输注后血袋应保留24 h,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情况, 并告知患者输注成分血对患者的益处, 提高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如患者出现输血反应, 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并将输血器与余血送往血库重新鉴定血型、交叉配血及血培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输血有无不良反应发生。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发热2例,寒战1例, 皮肤瘙痒3例, 烦躁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 对照组发生发热3例, 寒战2例, 皮肤瘙痒5例, 烦躁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4%(75/77),对照组为79.2%(61/77),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 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关成分的输注, 不仅具有浓度高、纯度高等特点, 还能有效提高输血效果, 控制病情,减少输血反应。但即使按照最高标准执行献血者挑选、血液采集、配血等, 仍然可能发生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死亡。据报道[5],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1%~10%。因此, 在输血过程中进行细致、完整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 对照组为2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4%, 对照组为79.2%,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在输注成分血过程中实施完整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可有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疗效。护理人员在输血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病情, 采集血标本、配血、查对, 输血时观察患者反应, 根据成分的不同调整输血速度, 输血后注意有无输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做到严密观察、早发现、早处理,以使患者平安度过输血期, 提高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1] 王春英.护理干预在成分血输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北方药学.2014.11(3):241-242.

[2] 冯祖桢.成分输血用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和护理. 中外女性健康.2013:11-12.

[3] 高振玲.成分血的输注与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12):31-32.

[4] 陈美容, 华春燕, 李碧香, 等.成分血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全科护理.2012.10(1):67-68.

[5] 赵小燕, 陈雪梅, 双滟琦, 等.某院血液病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132-13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174

2015-07-17]

130000 长春市中心血站

猜你喜欢

发生率满意度差异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相似与差异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