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例探寻高效阅读教学之道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2015-02-01林雪珊
林雪珊
(福州市台江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9)
伴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例应时而生。本文中的微课例指的是教师在班级中面对学生围绕某一个教学点进行十分钟的教学,它具有教学时间短、指向集中、相对完整等特点。我们在区域内以微课例为载体组织开展竞赛、教研、培训等活动,单位时间内容量大,信息丰富,直击教学核心价值,服务教学主体,好学管用,深受教师欢迎。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微课例的教学实施。
一、凸显核心:教学内容聚焦一个点
教学微课例首先要精选教学点,课程标准制定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是教学点确定的依据,确定的教学点不同于常规教学任务,应该具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情,显现教学的核心价值。
1.依据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点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内容的安排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每一组(篇)课文之前的导读提示、课文中“泡泡”标注的阅读提示、课后练习等提供的信息确定教学点,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
如三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买木雕的少年》,课文讲的是一位贫困的非洲少年,本来向文中的“我”推销大象墩,后来却要送给“我”一个小象墩木雕。单元组导读提示: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搜集有关世界各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怎样理解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呢?课后有一道练习: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核心教学点:由人物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内心,即通过品读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情谊。
2.依据学段目标确定教学点
受编排体系的限制,现行教材课文的教学点并不都直接呈现,教师应依据学段教学目标挖掘文本中的教学点。教学目标通常呈螺旋上升,要瞻前顾后选择教学点,可以是本学段新出现的教学要求,可以是前一学段目标的发展和深化,还可以是以后教学中需渗透的内容。
如《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本册的教师用书对单元组的教学从“描写或说明事物的方法”、“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方面做了提示。[2]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教师将本文的教学锚定在“感悟并迁移运用说明方法”。而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并未提出要求,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科普文,学生对课文描述的内容比较生疏,理解文意有难度。综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难点,也是第二学段的学习重点,以此确定教学点。
再如一年级上册的《雪孩子》,是一篇全文不注音带有多幅插图的课文,学生能大体读懂课文内容。教师可借助生字教学,出示带有生字的包装袋、物品等,交流识字途径、方法,引导学生生活中识字,从而突破一年级上册“识字”这一学习重点、难点。
3.依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点
教材所选文章本身具有丰富性、隐含性、模糊性等特点,教师应咀嚼语言,悉心体味,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全面的解读,发现文章语言的亮点,并将自己感悟到的亮点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如二年级上册《活化石》一文的题目就是事物的名称,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银杏树的特点,第一句话介绍银杏树的别名及生活年代久远,第二句话写银杏树的叶子像小扇子,第三句话介绍银杏树生长缓慢,第四句话写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由此抓住“根据事物的名称领会事物的特点”、“根据事物的特点给事物起名称”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对二年级学生渗透抽象与具体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感受思维带来的趣味,开启教学新天地。
4.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点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这种立足学情的“专门定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效率将事半功倍。
如《巨人的花园》,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四年级的孩子对童话有着极大的兴趣,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唤起他们对这一类体裁书籍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向广袤的课外阅读世界?教师以《巨人的花园》课文为原点走进原著《自私的巨人》,以《自私的巨人》为起点走进王尔德的其他童话作品,以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为基点走向世界其他题材的童话作品,让学生的心灵在美妙的童话之旅中得以滋养。
再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可以预设以下几个教学点:(1)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获取文本信息,画出北京春节线路图,按时间顺序概述课文内容,明确什么时间谁干什么,从而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选择老北京春节的一个场景进行现场播报,可以引用俗语、格言、诗句,还可以用具体描述的方式增加画面的现场感。(3)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品读描写“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三个部分内容并交流节日感受,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薄弱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点展开教学。
二、亲历过程:教学策略服务于学生的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4]微课例的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1.问题意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
“学者必先会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古人的话道出了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教学时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读句子质疑问难。学生提出:(1)什么是时令?“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2)朴素中为什么还带着几分华丽?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教师通过讲解、多媒体演示图片:芍药春天开、凤仙花初夏开、鸡冠花夏天开、大丽菊秋天开,让学生用“什么花什么季节怎么样”的句式说说欣赏到的花。学生总结释疑:这些花一种接着一种、一个季节依着一个季节开放,就是依着时令开放。这些花一种接着一种,一茬连一茬开放,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就显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第二个问题:朴素中为什么还带着几分华丽?教师让学生通过品读问题所在的句子寻找答案。学生从种花的地点、花的品种,花生长的随意性读出了花的朴素。教师再让学生观赏图片后表达“什么季节,什么样的花开得怎样”感受花的色彩美、姿态美。学生通过图片辅助,想象练说、朗读感悟等高品位的语言体验,明白“朴素”与“华丽”这看似矛盾的词语中却蕴含着作者独到的表达,这种语言是多么的精妙啊!最后,由本句话的教学提炼出质疑的方法。
2.学以致用——由领会到应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知识点、语文能力训练点,运用具体的方法,展现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方法,自觉地迁移应用,形成相关能力。
如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教师可以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依照“找关键词——找中心句——中心句加关键词——中心句加重点句”拾级而上的思路,应用“引用、删减、提炼、补充”等方法,结合相应的课文从简单到复杂进行螺旋上升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逻辑段、篇章等主要内容的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直观地展现实践过程,并将知识点或学习方法程序化;学生在实践中按照程序化操作,养成习惯,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状态,形成能力。
如教学概括四年级上册《父亲的菜园》第九自然段段意,教师通过以下问题,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根据学生表述,教师借助多媒体同步呈现概括段意的过程:
(1)第一段有中心句吗?如果有,请划出来。
(2)这一句能把段意说清楚吗?
(3)你能找出补充说明的句子吗?
(4)试删去次要的句子,再进行整理、提炼,归纳出段意。
3.体察涵泳——从体验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感受、思考、体悟的过程,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转换角色,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构筑心理图像,展现形象,动化画面,领悟文本所内蕴的情感,领悟言语形式之妙处,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好汉查理》中的查理,虽然爱搞恶作剧,但他行侠仗义、乐于助人,残疾女孩杰西的理解、尊重使他改变自身的弱点。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一天下午,查理从窗户爬进杰西的家,羡慕地望着刀。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假如你就是独自在家的残疾人杰西,此时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多从惊慌、敌意、呵斥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教师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杰西和查理的对话,再转换角色——假如你是查理,听了杰西的话有什么感受?接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中描写杰西说话的句子,找找哪些字词能传达出杰西对查理的理解、尊重?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从“你可以拿下来看看”,“这刀是我爸爸的,不然我会送给你”看出杰西善解人意,她和查理讲道理,从“你能……吗?”句式看出杰西让查理帮忙做事时是用商量、请求的语气,体现了文本中人物语言表达的精妙。教师挖掘文本表达的空白,围绕文中“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这句话,让同桌之间分别扮演查理和杰西,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选一对同桌在班级展示,让其他学生评议对话是否符合查理和杰西的人物特点。
微课例这种基于大脑注意力十分钟法则的教学,不同于时下流行的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程(学生不在场),但它汲取了微课程的精髓,“聚焦一个点,有的放矢”[5],克服了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盲目性。微课例,微之有道,将微课例作为一种载体,应用在教师研训活动中,对于当下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颇为适宜。▲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3.
[5]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