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2-01余培辉麦明旭张义勤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颈股骨头

余培辉 麦明旭 张义勤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余培辉 麦明旭 张义勤

目的 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手术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2例患者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时间(40.1±7.5)min;术中出血量为70~350ml, 平均出血量(220±42.4)ml;术后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恢复行走能力, 按Harris评分标准:优56例(68.3%), 良16例(19.5%), 中8例(9.8%), 差2例(2.4%),优良率为87.8%(72/82)。结论 对高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显著, 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较好, 具有较高的优良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 随着人的寿命延长以及社会的老龄化, 其发病率日渐增高, 目前, 此类病症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高龄人群之所以易发股骨颈骨折, 其主要因素有:①随着年龄的增长, 骨质疏松造成骨强度的减弱, 此外, 滋养血管孔密布于股骨颈上区, 均可削弱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 使股骨颈变得脆弱;②高龄人群髋周肌群退变, 反应相对迟钝, 不能较为有效地抵抗对髋部有害的外部应力,加之髋部会受到较大的外部应力, 且局部应力复杂多变, 因此, 即使没有施加很大的外力(如跌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等), 甚至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骨折[1]。临床传统治疗方法(如空心钉、伽马钉等)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来本院进行诊治,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2例, 其中男34例, 女48例, 年龄74~86岁, 平均年龄(79.5±7.6)岁, 骨质疏松严重;骨折分类:头下型55例, 颈型19例, 基底型8例;按Garden分型:Ⅲ型56例, Ⅳ26例;受伤原因:交通意外19例, 跌倒伤60例, 其他伤3例。

1.2 入选标准 ①患者均为新鲜股骨颈骨折, 非陈旧性或2次骨折;②难以行内固定或无法满意复位内固定;③无手术禁忌证, 对手术情况了解并签属知情同意书;④愿意接受并配合随访。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患者系高龄患者, 且合并症多, 手术风险高,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向家属详细交代病情以及手术情况;患者术前禁饮食、术区皮肤护理、抗生素预防性治疗、留置尿管。

1.3.2 手术方法 术区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单。患者麻醉后,取侧卧位, 并用体位卡固定, 取髋关节前外侧纵形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 然后向上经臀中肌肌纤维间隙、向下经股外侧肌间隙剥离显露髋关节囊, 向下剥离显露股骨上段。切开关节囊, 见股骨颈骨折, 予以脱位, 将股骨头取出,测量股骨头大小, 用相应大小试模匹配合适。以外侧平大粗隆内侧基底、内侧平小粗隆上方1 cm为一截骨平面作股骨颈截骨。用矩形骨刀开口后, 用髓腔锉由1号逐步扩髓至6号, C形臂透视见股骨髓腔压配好, 位置适中, 无内翻和外翻后, 取出髓腔锉, 依次用大量盐水、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髓腔,于股骨髓腔内植入肥骨远端骨水泥栓塞, 用骨水泥充填股骨髓腔, 后安装骨水泥不锈钢假体, 祛除截骨平面部位多余的骨水泥, 待骨水泥完全凝固后, 配标准试模头及卡式双动头,予以复位髋关节, 见髋关节间隙适中, 髋关节匹配良好, 被动活动良好且稳定。逐次安装相应大小的双极人工股骨头,予以复位, 再次检查髋关节被动活动良好且稳定。遂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区, 止血, 清点器械、纱巾无误后, 放置引流管。修复主要髋周肌肉, 予以缝合各层。术中出血不多,生命体征稳定, 术后安返病区。

1.4 评分标准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 总分为100分, 优为≥90分, 良为80~89分, 中为70~79分, 差为<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82例患者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时间(40.1±7.5)min;术中出血量为70~350ml, 平均出血量(220±42.4)ml;随访时间11~24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5.8±4.3)个月;术后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随访结束时, 所有患者均恢复行走能力, 按Harris评分标准:优56例(68.3%), 良16例(19.5%), 中8例(9.8%),差2例(2.4%), 优良率为87.8%(72/82)。

3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 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复杂的手术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明, 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关节活动好、下床早的优点, 特别适合老年患者, 而且, 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保留了髂股入路的优点, 同时可自外侧显露粗隆;易于在直视下进行股骨颈骨折对线及截骨, 穿针或穿钉固定这个切口也可用于关节重建手术, 如近端骨骺滑移的截骨术及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截骨术, 此切口可同时显露从髋臼缘到粗隆基底部的髋关节前方部分[2]。

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防范措施:①假体松动、下沉,关节周围骨折:术中根据患者股骨髓腔及髂臼大小以正确角度植入适当大小的假体, 术后早期嘱卧床休息;②髋关节脱位:术中以正确植入大小适当的假体,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避免过度外旋、内旋及屈曲等动, 以免引起髋关节脱位;③假体磨损, 二期行翻修术:术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患肢。④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关节感染、肺部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等:术中保证无菌操作,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并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术后加强护理, 勤翻身拍背,避免出现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等;⑤栓塞包括脂肪栓塞、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中保证操作动作轻柔, 术后给予活血及抗凝治疗, 并术后加强患肢功能锻炼;⑥术后关节强直、僵硬、活动受限及肌萎缩等并发症:术中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断内收肌和是否松懈周围挛缩之组织, 术后指导患者加强患肢主动功能锻炼, 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⑦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防止术后髋关节脱位, 并加强患肢主动功能锻炼, 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3]。

采用人工股头置换术可以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使患者下床锻炼时间提前, 有利于患者康复。在本次研究中, 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220±42.4)ml, 且下床负重时间也较短,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在随方结束时, 所有患者均恢复行走能力, 术后X线片显示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无松动等异常,且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7.8%, 充分体现了此种方法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 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显著, 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具有较高的优良率,是治疗此类患者的良好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虎, 朱经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研究.2013.26(8):801-802, 817.

[2] 田彦, 郑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332-335.

[3] 晏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中外医疗.2012.13(8):3-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61

2015-05-18]

515700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颈股骨头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