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在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中的效果
2015-02-01李坤
李坤
探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在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中的效果
李坤
目的 分析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在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8例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分别行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联合骨截断转移术、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联合骨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骨不连愈合率100.0%、肢体长度恢复率100.0%, 较对照组骨不连愈合率84.6%、肢体长度恢复率79.5%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成角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联合骨截断转移术治疗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效果理想, 可显著提高骨不连愈合效果。
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肢体短缩;股骨骨不连
股骨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 不合理处理可使肢体短缩、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临床治疗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时, 既往是采取游离植骨术, 但疗效不佳[1]。随着骨外固定器技术的发展, 使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本次研究以39例患者为例, 采取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治疗, 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患者, 经股骨正侧位X线检查见股骨骨不连伴短缩畸形;未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全身感染及凝血机制障碍;精神正常, 意识良好, 可自主沟通;患者均存在明显骨折病史;髋关节活动正常, 无神经根损伤、软组织缺损创面、膝关节活动障碍等。患者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0~50岁, 平均年龄(38.9±5.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动力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联合骨移植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出原有内固定, 于股外侧入路,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螺钉数量,固定期间不可通过骨折线, 术中注意保护骨膜, 以动力加压钢板。取出全层髂骨块, 根据肢体短缩长度修整, 缺损处植入,以拉力螺钉辅助固定。
观察组采取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联合骨截断转移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出原有内固定, 于骨不连上骨段、下骨段中完整骨段相对较长位置设置螺纹针进针点, 于另一侧设置相应进针点。在大腿外侧皮肤作小切口,钻孔置入螺纹针, 在两螺纹针进针部位做切口2~3 cm, 环形剥离骨膜, 在预定截骨线横向钻孔, 以窄骨刀贯穿各连接孔,截骨后将股骨对侧皮质扭断, 放置引流, 缝合骨膜, 安装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患者术后72 h根据0.6~1.0 mm/d速度适当调节骨外固定器, 待延长至6 cm后, 以0.3~0.6 mm/d速度降低固定器,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防感染, 48 h去除引流.2周后拆线。术后适当行肌肉、关节功能锻炼, 合理饮食。定期复查X线, 明确骨延长、骨不连愈合情况。观察愈合时间、成角发生率、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不连愈合及肢体长度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骨不连愈合率100.0%(39/39), 肢体长度恢复率100.0%(39/39);对照组骨不连愈合率84.6%(33/39), 肢体长度恢复率79.5% (31/39);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愈合时间及成角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愈合时间(6.4±0.8)个月, 成角发生率25.6%(10/39);对照组愈合时间(8.4±1.0)个月, 对照组未发生成角;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未发生骨髓炎、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3例患者针孔感染, 占7.7%, 经积极抗感染处理后好转;对照组术后1例植骨吸收感染, 4例切口感染.1例钢板断裂.1例螺钉松动, 占17.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正常愈合期间因各因素影响可导致正常愈合过程终止, 致骨不连发生, 而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 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通常骨不连的发生多是由于固定效果不佳导致, 大多数骨不连断端血液供应良好, 存在较好的成骨活性或增生性骨不连[2]。
通常骨不连临床治疗时, 采取压应力时, 也需消除骨不连断端剪力、位移或扭力, 使短期内骨不连骨化, 在坚强固定下可促使骨不连组织转化为骨。手术是治疗骨不连的首选方法, 主要是促进骨折愈合, 使骨折功能、生物力学结构恢复正常。但通常对于伴肢体短缩的骨不连患者, 骨不连断端血运不良, 骨活性较低, 治疗较为棘手, 多采取自体骨移植术刺激骨生成。通过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骨移植术治疗, 早期可消除骨剪应力, 使骨折早期固定, 及早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但骨折后期因应力遮挡效应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易导致再骨折的发生。且联合骨移植术, 骨移植后到新骨的产生过程时间长, 难以取得显著效果。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骨不连愈合率100.0%、肢体长度恢复率100.0%, 较对照组骨不连愈合率84.6%、肢体长度恢复率79.5%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 对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患者采取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联合骨截断转移术治疗, 可明显提高患者骨愈合效果, 促使肢体功能及正常结构恢复正常。且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可促进患者较快康复,效果确切。
镶嵌式骨外固定器的实施, 对骨折端不断加压, 可有效控制骨折愈合力学环境, 促进骨折愈合。手术创伤小, 可在原有内固定钢板的基础上加强固定[3], 避免手术再次破坏骨折处血液循环。且压应力可促进骨快速愈合, 其骨愈合时间接近软组织愈合时间, 通过对螺母的调节, 促使胫骨延长,以此满足肢体延长、骨不连断端加压的目的。另外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 无需处理骨不连断端, 术后外固定器调节简单, 可由患者自主调节, 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成角发生率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镶嵌式骨外固定器效果显著, 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使骨折处成角形成, 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 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联合骨截断转移术治疗伴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 效果满意, 可显著提高骨不连愈合率。
[1] 黄辉.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临床效果评价.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99-100.
[2] 任立斌.镶嵌式骨外固定器对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治疗作用分析. 河北医学.2015.21(4):618-620.
[3] 方玉树.两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伴有肢体短缩的股骨骨不连的临床比较.中南大学.200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44
2015-06-23]
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46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