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干预中西医研究近况

2015-02-01臧婷婷田耀洲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8期
关键词:脾虚综合征饮食

臧婷婷 田耀洲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存在或者间隙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异常,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临床上较多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对其疗效不佳。临床专家就IBS发病的潜在诱因、饮食因素导致IBS-D发作的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剧IBS患者症状的发生,指出合理饮食对IBS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对IBS-D的饮食因素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西医研究近况

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除了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精神心理、感染、肠黏膜屏障异常等因素外,饮食因素对IBS发病的作用开始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在饮食因素引起IBS症状的机制研究中,食物不耐受成为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多数研究均提示食物不耐受与IBS有关,其中腹泻型IBS为多见。研究发现,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1]。吴芳[2]对杭州社区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如主观判定自己饮酒过量的人群,IBS的患病率较总患病率明显增高。俞星[3]对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查亦发现饮酒为IBS的诱因。王晓辉等[4]研究发现吸烟、吸烟年数长、吸烟量大、饮酒年数长、饮白酒及红酒均为IBS患病的危险因素。牛庆慧等[5]对青岛沿海地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估,认为该地区IBS患病率与患者喜食海产品有一定的关系。在西方国家,常见的引起IBS腹部症状发生的主要饮食因素是乳类制品,鉴于研究人群的地域不同,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多项研究提示IBS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的产生可能与特定的饮食结构有关,如高摄入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等[6]。贺星等[1]对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经常节食、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导致IB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规律进食早餐、进食蔬菜水果频率高为IBS的保护因素。

1.1 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IB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研究,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针对IBS症状与饮食关系开展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伴有食物不耐受的IBS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以及IBS患者食物特异性IgG的检测。

唐吟菡等[7]在研究中发现合并食物不耐受的IBS-D患者较无食物不耐受的普通IBS-D患者回肠末端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认为肥大细胞异常增多与激活可能对IBS-D患者肠道高反应性的发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陈寒昱等[8]认为IBS患者摄食后肠道症状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存在肠道黏膜的低度炎症,使肠道的敏感性增加,引起胃肠道对饮食刺激产生的过度反应。

于丰彦等[9]通过测定IBS患者对血清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和16种食物的变应原IgE检测,来探讨食物过敏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认为在食物过敏导致的变态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IgG介导的,其次是IgE介导的。朱秀琴等[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结果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食物IgG检测阳性率最高。刘静等[11]通过食物过敏原皮肤试验机食物激发试验,发现患者过敏反应的强度以轻中度多见,多种食物过敏同时存在,认为IBS患者处于较低致敏的状态,发生的变态反应较轻。

周静等[12]认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使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引起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肠道外症状的发生。关于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目前主要集中在IBS患者肠道黏膜微生物的研究上,最新研究证据发现IBS-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比正常组明显偏低,而且黏膜双歧杆菌与患者经历疼痛或不适天数呈负相关[13]。

1.2 饮食干预 在长期应对IBS症状的过程中,多数患者会采取减餐的方式。食物不耐受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经验及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方法剔除阳性食物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朱春莲[14]通过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源皮肤试验及食物激发试验,从而规避过敏食物防止病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谭全会等[15]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指导的食物剔除疗法可以明显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病情。

西方变态反应学者主张采用输回饮食疗法,建议患者除去致敏食物后设计一组食谱,要求患者在5~7 d食用一遍,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回,可以起到预防新的食物不耐受,也可以使原已致敏的食物,经过禁食期间体内的特异性致敏抗体降解消失,以达消除过敏的目的[15]。

刘淑萍等[16]认为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复发的食物主要为含麦胶、乳糖、纤维制品等成分的食物。王维达等[17]认为采用食物剔除和添加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等特殊食物成分的饮食调整治疗能缓解IBS症状,其认为低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s)膳食旨在总体减少FODMAPs的摄入,而不是片面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取,是通过个体化饮食指导,适当减少FODMAPs摄入,增加葡萄糖的摄入,平衡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构成。

虽然目前大量文献报道肯定了益生菌的疗效,但因菌属、剂量及疗程等无统一应用标准,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赵振飞等[18]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一或多重益生菌较安慰剂均能显著改善IBS患者总体疗效、腹痛、腹胀以及大便不适症状,但在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方面并无显著意义。

2 中医学认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缠延,患者长时间被疾病困扰,如果忌口太严,长年累月,反而会影响营养的平衡吸收以及患者的心理,使其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对疾病不利。祖国医学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腹痛”、“泄泻”范畴。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通过对机体整体情况的认知及全身脏腑阴阳的调节,对本病的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历来重视饮食调护,中医食疗通过每日的饮食,从根本上改善和调节患者的体质,而且添加到食物中的药物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最终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食疗具有药性平缓、副作用小、制作服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长期服用,所以,很有希望通过中医辨证施食弥补现代医学饮食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不足。

2.1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IBS-D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体虚,病位在肠,主要涉及肝、脾、肾等脏腑,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是关键。《医方考》中曰:“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施奠邦认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关键,肝失疏泄,食滞气郁,伤及脾土,肝旺脾虚,肝脾不和,清浊不分,病发泄泻[19]。王长洪教授认为,伴有食物不耐受的IBS-D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多为饮食不洁或不节,饮食所伤、脾胃虚弱是其根本的病因病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提到“脾主运化”,鉴于脾主运化与水谷精微物质的生成密切相关,因此王教授临床辨证从脾虚出发,治以健脾为主,提示健脾法是治疗IBS-D食物不耐受患者的有效方法[20]。

2.2 饮食调理 历代众多医家均重视饮食调护。《神农本草经》记载有部分关于治疗泄泻的食物,山药被列为“补虚、除寒、长肌肉、久食耳目聪明”之上品,书中还有“大枣安中益脾”的记载。李时珍认为山药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的功用,认为“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可见脾虚泄泻可食大枣以治之。《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常用药粥有62方,其中用于治疗泄泻的有“薏苡仁粥,除湿热,利肠胃”;“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明代《士材三书》中载有莲肉糕,用莲子肉、茯苓、糯米制成,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清代张锡纯治疗泄泻的食疗代表方有薯蓣粥、薯蓣鸡子黄粥,取山药益脾固肠,鸡子黄涩肠,粥黏滞易留恋肠胃之力治久泻肠滑不固。可见明清医家对泄泻食疗的认识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为丰富。

现今中医食疗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于泄泻的食疗也日趋成熟。朱慧渊[21]提出脾虚泄泻可通过食补健脾止泻,根据药食同源理论,选用具有健脾的食物或甘淡健脾的药物同煮,如薏苡仁粥、百合山药粥等以健脾助运化。张金钟等[22]用民间方山高红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疗效甚佳,其认为山药补脾胃,益气阴,止泄泻;高粱益气、和中、止泻;红糖温中暖胃、化瘀止泻,并藉粥之恋肠补脾之效,使健脾止泻功效明显。蒲昭和[23]采用山药苡仁粥治疗顽固性泄泻,临床效果较好。李小牛等[24]采用食疗方百合粥、栗子煲粥、荔枝山药莲子粥治疗脾虚泄泻,尤其对小儿脾虚泄泻恢复很有好处。罗荣华等[25]帮助患者制定可以改善体质和病情的食物,探讨中医调养和自我管理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的意义,认为饮食调理一方面可以减少胃肠道对脑部神经的负性反馈,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脏腑的调理,从而达到更好地改善病情的目的。

3 问题与展望

目前,针对IBS-D患者的治疗,临床常以药物对症治疗、心理治疗、剔除患者不耐受的食物为主,以缓解或消除患者症状,然而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食物剔除疗法存在的问题在于平均要对每个患者剔除6~7种食物,长期的饮食控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将来能改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局限性,并将其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普遍应用于临床,即可能明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具体机制,通过对饮食的控制,使患者肠道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26]。多数患者在症状发作后选择性剔除生冷食物、油腻食物、辛辣饮食,在保留奶制品、肉制品、豆制品等氮源的前提下采取清淡饮食,所谓的清淡饮食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但清淡饮食的规范操作和疗效尚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的证实与细化[27]。

现代医学的研究观点与中医饮食治疗的原则相契合,通过饮食干预配合药物及其他疗法,借助每日的饮食,从根本上改善和调节患者的体质,为恢复患病个体的生理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具体干预措施集中在以脾虚理论为基础选用健脾益气和胃、温中化湿止泻如山药、薏苡仁、大枣等药食同源之品,以粥为载体长期服用为多。

[1]贺星,崔立红,王晓辉,等.饮食习惯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调查[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2):14-17.

[2]吴芳.杭州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俞星.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查[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4]王晓辉,崔立红,闫志辉,等.吸烟、饮酒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2):18-20.

[5]牛庆慧,江月萍,张翠萍,等.青岛沿海地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评估[J].胃肠病学,2010,15(2):109-111.

[6] Gibson P R.Food intolerance in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11,26(Supplement s3):128-131.

[7]唐吟菡,吴萍,许树长.食物不耐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5-HT的变化及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3):25-36.

[8]陈寒昱,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2):243-245.

[9]于丰彦,迟宏罡,邹颖,等.128例各型肠易激综合征食物过敏因素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2):157-159.

[10]朱秀琴,刘曌宇.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状况及饮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3):80-81.

[11]刘静,乔惠梅.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25(4):39-40.

[12]周静,杨勤.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探讨及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164-165.

[13]陈丽娜,沈丽,王敏莉,等.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5):584-587.

[14]朱春莲.探讨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20.

[15]谭全会,李兴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指导的限制性饮食治疗肠易激综合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4):3904-3907.

[16]刘淑萍,王承党.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复发的影响因素[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32(4):230-233.

[17]王维达,方秀才,柯美云.饮食在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发作和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17):1531-1536.

[18]赵振飞,杨涛,姚萍.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33(1):26-35.

[19]马玉萍,苏进义,丁乾,等.施奠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浅谈[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30-231.

[20]高文艳,王长洪,吕冠华,等.伴有食物不耐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L-17和IL-23的表达及健脾法对其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1940-1943.

[21]朱慧渊.基于“脾主运化”探讨IBS内脏高敏感性的临床辩证分型及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100-101.

[22]张金钟,李伟.山高红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J].中国民间疗法,2001,9(2):61.

[23]蒲昭和.山药苡仁粥治顽固性泄泻[N].民族医药报,2006-07-21(3).

[24]李小牛,梁玉杰,段永强.浅谈脾虚泄泻的治疗与调摄[J].甘肃中医,2008,21(4):8-9.

[25]罗荣华,蔡玉明,曾轶辉.中医调养和自我管理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情的意义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1):149-151.

[26]李勤,丰芬,李源,等.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143-145.

[27]王维达,方秀才,朱丽明,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关系的调查[J].胃肠病学,2012,17(2):110-114.

猜你喜欢

脾虚综合征饮食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春节饮食有“三要”
Chandler综合征1例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考前综合征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何为清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