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而教

2015-01-31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公平发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就曾说过,教育从来都不是中性的。教育是具有目的性和价值取向的活动,其价值标准不是个人的判断,而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理性抉择。

一、为公民社会的成熟而教

杜威有言:“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在学校里的表现,具体点说,是作为社会先进部分的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育具有工具性,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能够通过培养人才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经济方面,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这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核心,通过教育投入,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认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帮助人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降低工具的损坏率,推进新工具的研发和新技术的使用,进而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政治方面,教育能够通过传播主流思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和管理者,满足政治统治和治理的要求。文化方面,亦是如此,通过教育培养出的文化人,在文化的保存、融合、选择、提升和创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之,科技发展,文明推进,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发展对于各式各样的人才的需求,教育也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是掌握丰富知识经验的人,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而又有待于发展完善的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使受教育者有所进步和提高。教育的过程“育”,即教育者根据客观条件和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以知识传授、道德感化、示范引导等主要方式来培养受教育者,而不是强制命令受教育者该怎么做。教育的结果是“化”,即教育将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并指导他们合理行动。教育是直接面向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哪些方面的发展呢?众所周知,人有认知、操作和社交等多种能力,而能力又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晚。教育的目的就是根据个体差异,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性倾向,导致教育走上了一条重科技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道路, 形成了一种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形式,即应试教育形式。它一味注重和强调对知识的系统传授,而轻视知识的应用和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忽视德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发展。出现了违背人发展规律的情况,学校和社会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学生成为考试、作业的工具,学习压力大,减负难奏效等;出现了学习不好就戴绿领巾,后进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怀,甚至受到歧视等现象,使原本生动活泼的学生变为被动机械的工具,严重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有违教育应有的教育性,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此时,更应该强调要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幸福生活而教。

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更好的自己,进而适应当下的生活,也为了将来更好地生活。人类历史是经验积累的历史,人最初的生活大多源于直接经验,而社会越发展,经验积累越多,仅凭直接经验已无法使新生代适应当下高度发达的社会,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这个过程需由教育来完成。通过教育,传递知识,去除人的蒙昧和无知,缩短人类获知的进程,使人能够快速地融入当下的生活,进而用所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此外,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每个个体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必须不断习得新知,以求得全面发展。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学习能力等方式,成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教育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业技能的提高上,注重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生不变的职业。而为了人的发展而教,遵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人的兴趣和意愿,意在促使人全面发展,使其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为了社会需求而教与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应该统一于教育目的之中,最直接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康德曾经说过,人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最终是当作目的。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的发展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教育既是社会和人发展的手段, 又是其发展的目的。教育领域也应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发展源于人发展的需求,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教,也要依靠人的发展来实现。以人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进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成“人才强国战略”的早日实现。

二、为公平公正的公益社会而教

为了每个人的学有所教而办教育,办公平、公正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由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的。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活动作为公共事业所应具有的教育收益的公共性,即,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办学主体国家性,即,政府有权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教育活动的非营利性,教育资源人人共享;价值目标的公平性等特性。教育的公益性是由其媒介——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可复制性、可学习和继承性,及排他性决定的,并有教育的公共产品性或准公共产品性等理论的支撑。

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教育要保障每个人都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追求教育的公益性,实现学有所教,要保障所有孩子圆上学梦,让所有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要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解决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资助问题。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求学要求,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开放的、结构优化、类型多样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好的、更高质量的教育,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接受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学习的愿望。坚持教育公益性,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子。

为了实现学有所教,国家必须担当起主要职责,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办学资金充裕;做好宏观调控,保障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众,为其提供适合他们能力和需要的教育。社会必须支持教育的公益性,发挥学有所教的助手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国家在办好教育事业的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和扶持教育事业,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真正变成全民族、 全社会的实际行动,为繁荣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合力。学校必须贯彻教育公益性原则,担当起学有所教的实践责任,不歧视差生,不巧借各种名目乱收费、高收费、贩卖文凭,依法保障受教育者权益。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又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首先,公平的教育能够缩小收入差距。一方面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其收入能力,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可以通过接受更高教育来提高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改善未来收入分配的状况,所有家庭的子女都拥有同等的教育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下一代的影响就会明显缩小。其次,教育公平是人的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改变人的社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在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达,还必然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说,“收入不公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人一生”,这既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联系,也体现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

然而,由于受历史遗留问题,教育体制机制缺陷,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限制,教育乃至社会的公平公正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地区间、城乡间和群体间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留守儿童上学问题、随迁子女上学及异地考试问题、择校问题、高考移民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因为教育的不公平,造成了公民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上的不平等,使农村和城市贫困群体子女进入社会高层的门坎大大提高了,社会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之间,流动的障碍增大了,教育这一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减效了。群众对教育公平不满意,就是对社会公平不满意,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进而影响人的发展及教育发展。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就要保障教育的公平,首先,缩小区域和城乡间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距。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要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中西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东部地区要创新理念和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建立公正合理的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实现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公平,保障每所学校都是优质学校,每个孩子都上好学,这既是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公平公正是通过实现每个人的学有所教实现的,社会的文明进步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教育要直面人的身体和心灵,充分发挥教育的教育性,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科学运用教育方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人的生活更有意义,未来的社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始,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专家组成员,国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公平发展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笨柴兄弟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