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2015-01-3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融合

王 慧

(泰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国内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王 慧

(泰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文章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以来发表的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就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及其融合的理论研究、动力机制、类型、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述,总结出目前国内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还存在着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今后应加大对融合路径、融合类型、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新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自“十一五”以来, 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城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十二五”及“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新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目前国内理论研究的热点论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以城镇为依托,实现人口数量、产业类型、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从观念、体制、技术、产业等方面精心策划,统筹兼顾,建立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格局。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旅游业以其强大的相关带动力及产业聚集能力,早已出现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工业、旅游与文化等新型旅游业态,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建立和谐城乡格局的有效渠道。然而国内关于旅游与城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旅游与城镇的产业融合研究并不多。截至 2015 年8月13 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进行检索,以篇名“城镇化” 并含“旅游”作为检索项,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2年,精确匹配可搜索到论文404篇,模糊匹配则可搜索到 411 篇。本文对2002~2015年国内发表的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融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旅游与城镇化建设产业融合研究的进展及其关键问题,试图指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未来可能的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城镇化建设是目前国内较新较热的议题,已引起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相比于国外,国内对旅游业与新城镇化共同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文献数量相对不多,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产业关系、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城镇化一词来源于英文“urbanization”,包含城镇与镇。多年来,国内外城市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方面专家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阐述了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其中,对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城镇化方面。旅游城镇化又被称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最早提出旅游城镇化概念的是澳大利亚学者Partrick Mullins,其在研究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两个城镇后,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角度提出了旅游城镇化的理论,它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镇观的一种城镇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1]。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研究起步较晚,截至2015年8月13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进行检索,以篇名“旅游城镇化”作为检索项,精确匹配仅可搜索到论文50篇。国内学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理论的同时,结合国内具体的实证案例,从地理学、旅游学、人口学、社会学等角度提出了“旅游城镇化”概念。黄震方等(2000)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指旅游区非城镇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旅游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2]。王冬萍等(2003)、李璐芳(2007)从旅游学的角度,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指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镇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镇规模扩大和使城镇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3][4]。李鹏(2004)、安传艳(2008)、李欢欢(2014)等从人口及社会学角度,分析旅游城镇化应包含城镇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镇化两层含义,旅游作为城镇化的一种动力,除了使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扩大、功能优化外, 还使部分乡村地域变为城镇, 乡村居民生活面貌、价值观念等城镇化,居民就地实现非农转化[5][6][7]。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研究虽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从地域特征、产业结构、人口就业属性、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进行了研究,认识越来越全面,并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与时俱进的完善,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诠释。

(二)旅游与城镇化的产业关系研究

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均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目标。万德梅(2000)提出以旅游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利用旅游产业强大的关联带动功能,推动旅游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8]。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2006)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有利于发挥旅游业与城镇产业联动优势,也对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有着保障性意义[9]。汪光煮(2006)等肯定了旅游应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并从旅游的影响分析了发展城镇旅游的作用,认为城镇旅游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旅游小镇居民收入,促进小镇现代文明的发展[10]。钟家雨(2014)从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学、城镇经济学等不同理论视角探讨了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协同发展的效应,提出了旅游业与城镇化系统组织协同、制度协同、利益协同、创新协同和信息协同的路径[11]。王恩旭等(2015)选取中国3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为研究内容,深入剖析1995~2012年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逐渐向高度耦合演化[12]。

在旅游与城镇化的产业关系中,旅游业的特性和城镇化的目标使二者必然交叉渗透,城镇化为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旅游业也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之一,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三)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

学者们对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大多结合旅游业发展的要素,从城镇内部资源、市场外界条件、政府监督引导等方面进行阐述。何勇(2008)认为影响小城镇旅游产业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需求、交通区域、接待服务设施、机遇及政府职能政策等,并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13]。陆林等(2010)以汤口镇为研究对象提出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资源禀赋、 政府的推动以及居民的积极参与等是旅游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4]。李强(2013)将旅游城镇化发展机制分为以旅游资源、市场、区位等为代表的外部动力机制,以载体城镇形象、经济、文化等为代表的内部动力机制以及以政府规划、政策保障等为代表的调控机制,三者共同构建旅游城镇化的支撑体系,促进旅游城镇化的健康发展[15]。钟家雨(2014)运用协同演化理论思想,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分为微观层面(旅游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中观层面(旅游企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宏观层面(旅游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协同演化),并认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本、劳动力以及从中产生的政治、文化、技术、制度等均是协同演化的影响因素。

整体而言,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内部和外部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不仅包括自身的因素如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旅游企业及旅游者的需求等,还包括影响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其他因素,比如政策制度、经济水平、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协同演化,又相互交织产生效力,使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四)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研究

发展模式方面,研究者们围绕城镇建设中资本、资源和市场因素,探讨出多种模式。李鹏(2004)对我国的旅游城市化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黄山模式、曲阜模式和以武陵源为代表的景区城镇化是旅游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6]。李欣华(2010)肯定了郎德上寨的成功模式,强调将民族文化作为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贯彻始终,为民族村寨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17]。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区域内的旅游经济中心较为分散,形成了多核心网络化的融合模式。李伯文(2012)认为旅游城镇化模式的选择主要依据“资源、资本和市场”三个标准来进行,并将这三个初始条件作为三个维度,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旅游城镇化初始发展空间,构建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模式[18]。王蕾(2014)认为国内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分为城市旅游化、旅游小城镇、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区四种模式[19]。董传伟(2014)根据旅游资源禀赋、动力机制、地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城市经济水平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将旅游城镇化划分为资源驱动模式、城市旅游化模式、多元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化模式四种模式[20]。

(五)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的类型研究

城镇化建设因自身的区位、资源特色、外部的政策及经济环境等不同,与旅游业融合的类型及方式均存在一定区别。国内研究者多从产品和地域两个角度研究旅游与城镇化的融合类型。产品融合的类型有“农业+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民俗体育+旅游”等;地域角度融合类型分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及跨行政区融合。罗雪莉(2011)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行研究,指出民族地区应以民族特色为依托通过旅游开发来促进当地的城镇化建设[21]。谢飞帆(2015)提出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定位、利益相关者、适应性再利用、经济效益、真实性和社会认知等六个方面特别关注和协调发展,利用工业遗产旅游来促进城镇化进程,既可以为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提供机会,还可以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振兴工业城市和地区[22]。潘雨红(2014)认为西南山区发展滞后、交通落后,但可以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就地城镇化,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小城镇的繁荣[23]。方世敏(2015)也提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政府引导、技术支持的拉力以及市场偏好、就业需求、产业优化、企业集团化等推力,实行就地城镇化,这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24]。

二、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总结

多年来,学者们对城镇化建设中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有着较大的研究热情,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进行检索发现,研究文献数量从2010年开始增长速度明显,其中,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领域。目前已构建了相关理论支撑,包括概念、发展机制、融合类型、发展模式等,整体研究领域较为分散,研究理论框架还需进一步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虽有部分研究结合具体区域作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案例,但多集中在微观层面上,具有地域性及特殊性,不具有普适性。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利用旅游业因地制宜的发展,突出以人为本,体现特色,从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深度研究的内容之一。

(二)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展望

新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动,也不是片面的城镇规模扩大,而是伴随着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而产生的结构性变动,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现阶段,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融合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较多,未来一段时间,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

1.探索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经营战略管理

借鉴国内外旅游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入学习融合过程中的管理主体、规划政策、城市协调发展三方面要素的构成,鼓励社区居民、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从根本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加强旅游产业融合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管理研究,特别是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2.加强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深度研究

产业融合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极为复杂的过程,各地区因自身的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市场环境、技术优势、地方特色等不同,旅游业关联的方式、融入的路径必然不一样。在常见的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的路径上,应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深度探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不同路径模式,总结不同类型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为新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类型研究

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市场调研,深度分析旅游业的构成要素,寻找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直接或间接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点,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类型。明确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降低融合的盲目性,在产品及地域角度融合类型的基础上,探索多种类型融合和深层次的融合。

4.创新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方法研究

创新是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旅游产业因其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在融合类型、融合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创新外,关键还在于思维创新,它始终贯穿于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的进程中。以创新的思维,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因素,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或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产业角度创新性思考,不断扩大研究视野,探索多样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演化机制与发展对策。

[1]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26-342.

[2]黄震方,吴 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5):160-165.

[3]王冬萍,阎 顺.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J].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2003,(9):118-122.

[4]李璐芳,谢春山.旅游城市化现象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166-167.

[5]李 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7):97-100.

[6]安传艳.旅游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 理论界,2008,(8):223-224.

[7]李欢欢,李雪铭,解 鹏,杨 俊.小城镇的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48-52.

[8]万德梅.以旅游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J].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2000,(8):102-105.

[9]邵琪伟.推动全国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在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小城镇建设,2006,(7):17-20.

[10]汪光焘.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J].城乡建设,2006,(7):55-57.

[11]钟家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4:12-18.

[12]王恩旭,吴 燕,谷云华.中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旅游论坛,2015,(1):7-12.

[13]何 勇,邓 涛,曹 英.小城镇旅游产业形成因素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8,(8):87-89.

[14]陆 林,於 冉,朱付彪,汪永青,王 薇.基于社会学视野的黄山市汤口镇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6):19-24.

[15]李 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15-21.

[16]李 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7):97-100.

[17]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68-74.

[18]李柏文.中国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14-19.

[19]王 蕾.旅游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市场论坛,2014,(9):83-85.

[20]董传伟.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20.

[21]罗雪莉.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四川省西昌市城镇化建设为例[J].农村经济,2011,(9):52-54.

[22]谢飞帆.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J].旅游学刊,2015,(1):5-6.

[23]潘雨红,孙 起,孟卫军,林军伟,曾艺文.中国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路径[J].规划师,2014,(4):101-107.

[24]方世敏,张采青.就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5,(3):29-34.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2015-07-12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770)

王 慧,女,湖北石首人,讲师,主要从事旅游、饭店管理方向研究。

F592.7

A

1007-9734(2015)05-0070-04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融合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文化边城镇远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