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研究述评

2015-01-31徐淑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存量基础设施农村

徐淑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研究述评

徐淑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近些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投资绩效两个方面。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日渐成为热点,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定量研究较少,且投资满意度测评工作尚未系统展开。今后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运用永续盘存法,科学测算各个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因素,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定量方法,尽可能将参数形式SFA和非参数的DEA结合使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测度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投资绩效;新型城镇化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由此可见,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一种有效途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中,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是尽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前后连贯的问题上,总体概况为纵横两方面:一是纵向上进行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研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本存量测算、投资作用分析和投融资模式分析等内容;二是横向上进行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研究,主要包括政策效果分析、投资影响因素和绩效评价方法等内容。

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方面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研究是从纵向分析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的问题,即:“建什么”。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存量测算、投资作用和投融资模式三个方面。

1.资本存量测算

包括索洛(1957)在内研究经济增长的众多学者认为,用资本存量作为度量资本投入的指标是比较合适的[1],且他们对资本存量测算方法基本达成共识,即:永续盘存法(PIM)。现有研究对我国的总量资本存量和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姜铁嵩等(2004)采用永续盘存法(PIM)估算了我国1985~2002年的基础设施存量,结果表明,截止到2002年末,基础设施存量为15 967.82亿元(1985年不变价格)[2]。赵洪斌(2004)利用PIM估算出1990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为1 818.95亿元[3]。

王金田等(2007)估计了1978~2005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的农业资本存量,其中1980年农业资本存量为1 112.19亿元[4]。徐淑红(2010)估算了1978~2007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各年年末所形成的资本存量。测算结果表明,截止到2007年末,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存量为1 096.82亿元(1978年不变价格)[5]。

2.投资作用分析

樊胜根等(2002)研究了包括电力、道路和通讯等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率、缩小地区差距和农村扶贫等方面的积极影响[6]。李锐(2003)[7]、方芳(2004)[8]等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模型,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减缓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等正外部性作用。

刘晓昀(2003)等利用贵州农户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贫困地区的乡镇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有着积极作用[9]。Xiaobo Zhang等(2004)对中国农村公共投资与地区差异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投资降低了地区差异,而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则加剧了地区不平等[10]。朱国忱(2006)从乘数效应出发,得出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民消费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1]。

刘伦武(2006)[12]和孔群喜等(2007)[13]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描述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应把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沈坤荣等(2007)[14]、杨永忠等(2008)[15]和彭代彦等(2008)[16]以农村公共产品为视角来考察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民间投资、农民满意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值得说明的是,傅晋华等(2008)以30篇国内外研究文献为主,综述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同时,在文中犀利指出,与国际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存在实证研究偏少、研究方法落后和使用数据陈旧等问题[17]。

田涛(2012)利用1988~2010年间安徽省时间序列数据,构建C-D生产函数模型,对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该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村公路、电力和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18]。姜涛(2012)利用1994~2009年的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回归的方差分解,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区域差距进行了测度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差距的形成[19]。

3.投融资模式分析

魏新亚(2002)在对大量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后,认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多依赖于中央财政投入和国有企业投入,建议在今后的建设中应更新观念,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共同承担基础设施建设[20]。刘家伟(2006)建议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常见的投融资模式(BOT、BT和PPP等模式),积极建立市场化和多样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21]。刘峰涛(2008)基于外部性与产权市场的视角,构建了针对农村公路的投融资模式——外部性产权证券投融资模式[22]。

宋清(2011)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天津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应积极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23]。

甘娟等(2011)利用晋陕蒙资源富集区31个乡镇的实地调研数据,详细分析了民间资本介入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地区民间资本投资较少,且主要投资于生活及社会发展型的农村基础设施[24]。惠恩才(2012)对完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制度提出政策建议,即“三以三来”,具体包括:以完善制度来提高效率、以丰富主体来增加来源、以建设环境来保障监督[25]。

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绩效方面

与“建什么”的纵向研究不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研究则从横向分析其在东中西部的投资效率,也就是说,“在哪里投”。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效果、投资影响因素和绩效评价方法三个方面。

1.政策效果分析

李燕凌等(2006)构建布朗—杰克逊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支出的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共支出对于农民,特别是发达地区农民的家庭储蓄、卫生消费、教育消费及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偏弱[26]。张亦工(2008)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弹性系数,提出了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等政策建议[27]。

韦鸿等(2009)利用197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农村教育、研发和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可以显著地减少贫困[28]。徐淑红(2011)利用1990~2007年的我国时间序列数据,构建C-D生产函数模型,从影响农民收入、农民支出和农村经济三个维度出发,明确了农村道路、自来水和电力设施的投资贡献度[29]。陈银娥等(2012)利用1999~200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上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有限[30]。

金福良等(2012)利用1996~2010年湖北省基础设施投资数据,构建C-D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15年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数字为0.106。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经济总量函数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态势[31]。骆永民等(2012)利用199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本省和邻省的农民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32]。

郝二虎等(2015)利用2003~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水利、电力和燃气等设施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设施对农民收入在一定条件下(主要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有正向作用,而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设施对农民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33]。

2.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尹文静等(2009)利用1993~2007年陕西省面板数据,选取农户纯收入、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业贷款、土地规模、农村公共投资为影响因素,运用Eviews软件计算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程度[34]。

袁建华等(2010)利用山东省农村公共投资满意度的实地调研数据,借鉴国内外满意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测评方法,进行了农村公共投资满意度敏感度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通讯状况、供电服务等硬件方面投资的农户满意度较高,而图书馆服务、技术服务等软件方面投资的农户满意度较低。同时,建议政府今后在技术服务、休闲娱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适当加大投资[35]。

朱玉春等(2010)利用陕西省陕北和关中地区32个乡(镇)农民对农村公共品评价的调查数据,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满意度。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农村道路、教育、医疗卫生、农田水利设施、生活饮水、生活垃圾处理及政府和村委会对农村公共品的支持情况等的满意度有优先次序性[36]。

3.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曾福生等(2007)设计了一个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从公共产品质量、消费者、提供者和社区环境等角度来评价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37]。徐淑红(2010)根据1990~200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DEA方法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1991~2007年历年来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投资效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38]。

蒋时节等(2010)对政府、高校、咨询企业等方面专家学者展开问卷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MCS)分析所得到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合理论选取了8个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关键评价指标,为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39]。

需要指出的是,李玉龙等(2011)通过应用非参数的DEA方法,测算了我国1999~2006年的基础设施投资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变小,同时由过去注重通过加大投入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逐步向关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转移[40]。该研究成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绩效评价思路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简要结论及展望

本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整理和汇总,综合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相关研究现状(侧重国内分析),主要表现以下问题和特点。

第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日渐成为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表明,对农村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问题的研究正不断取得进展,这些成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进一步分析,这些成果对于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建立资金总量测算模型和优化配置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在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纵向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多,横向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较少。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定量研究较少。现有成果大多关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必要性的政策分析,主要侧重于定性方面的探讨,然而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已有的涉及该方面内容的研究成果也只是泛泛给出了测算结果,对其数据来源和所进行测算的过程则无从考证。这也对后续研究的开展形成了一些制约。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定量研究大多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满意度测评尚未系统展开。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研究,现有成果一般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展开研究,侧重各级政府公共支出的宏观政策执行效果分析,然而目前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立足于政府角色定位满意度角度评价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研究则较少。

综上所述,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应该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改进:(1)深入研究永续盘存法,科学测算各个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面板数据,将其作为一个存量(而非现在的流量)纳入模型之中;(2)以投资效果测评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各类影响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3)优化定量方法,尽可能将参数形式SFA和非参数的DEA结合使用,从数据分析、模型设定和估计方面加强研究。特别是在投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模型中,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以上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绩效评价机制,有助于科学制定公共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策略。

[1]Solow R.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 (39):312-320.

[2]姜轶嵩,朱 喜.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J].管理论坛,2004,16(9):57-62.

[3]赵洪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30(12):91-100.

[4]王金田,王学真,高 峰.全国及分省份农业资本存量K的估算[J].农业技术经济,2007,(4):64-70.

[5]徐淑红.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本存量测算[J].系统管理学报,2010,(2):177-182.

[6]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李 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2):5-9.

[8]方 芳,钱 勇,柳士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2):89-96.

[9]刘晓昀.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3,(1):31-36.

[10]Xiaobo Zhang,Shenggen Fan. Public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30):89-100.

[11]朱国忱.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乘数效应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6,(3):168-170.

[12]刘伦武.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10):91-98.

[13]孔群喜,李敦瑞,许贵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6):22-25.

[14]沈坤荣,张 璟.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1):30-42.

[15]杨永忠,林明华.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主体供给的制度约束——马甲村路灯供给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3-130.

[16]彭代彦,吴宝新.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农民的生活满意度[J].世界经济,2008,(4):79-85.[17]傅晋华,郑风田.研究综述: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5):88-92.

[18]田 涛.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4):26-28.

[19]姜 涛. 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区域差距测度——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J].经济问题,2012,(6):72-77.

[20]魏新亚.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的地区差异[J].上海经济研究,2002,(12):20-25.

[21]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52-56.

[22]刘峰涛.农村公路投融资: 外部性与产权市场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8,(2):69-76.

[23]宋 清.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天津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8):64-66.

[24]甘 娟,朱玉春. 民间资本介入农村基础设施研究——基于晋陕蒙资源富集区31个乡镇的调查[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53-158.

[25]惠恩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7):63-69.

[26]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支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23-33.

[27]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一个农业财政资金整合的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0-97.

[28]韦 鸿,张全红.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果分析[J].经济问题,2009,(9):81-85.

[29]徐淑红.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贡献度模型构建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3):288-291.

[30] 陈银娥,刑乃千,师文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97-103.

[31]金福良,李谷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6-40.

[32]骆永民,樊丽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增收效应的空间特征——基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5):71-87.

[33]郝二虎,胡 凯,陈小萍.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收效应——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5,(4):64-68.

[34]尹文静,王礼力. 陕西省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25-528.

[35]袁建华,赵 伟,郑 德.农村公共投资满意度情况调查及其敏感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3):58-65.

[36]朱玉春,乔 文,王 芳.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0,(1):59-66.

[37]曾福生,匡远配,周 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12-19.

[38]徐淑红,王永华.我国29个省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测度[J].建筑经济,2010,(2):112-114.

[39]蒋时节,申立银,彭 毅,杨建伟.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遴选[J].农业工程学报,2010,(9):1-7.

[40]李玉龙,李忠富.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生产率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3):128-135.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Angle

XU Shu-ho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domestic scholars engaged on rural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scale and efficiency. Existing studies show that research on expanding investment on rural infrastructure is becoming the hot spot. Meanwhil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is little and the investment satisfaction survey has not start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include: using 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to scientifically calculate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capital stock in different regions; analyzing influential factors to construct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dex system; optimizing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example, combining SFA with DEA, to calculate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iciency.

rural infrastructure;investment scale;investment efficiency;new urbanization

2015-07-03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30115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JJ014);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2400440166);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12102310625)

徐淑红,女,天津蓟县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

F303.1

A

1007-9734(2015)05-0046-05

猜你喜欢

存量基础设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腐败存量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