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考
2015-01-31马树超郭文富
□马树超 郭文富
新时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考
□马树超郭文富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30多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世界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历史性交汇的要求。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以及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共同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新时期,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亟待采取新策略。
职业教育;体系;新时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会,也给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30多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世界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历史性交汇的要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19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从世界进入计算机革命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到今天的大数据和“互联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要求不断提升。借用英国《后现代大学来临?》作者安东尼·斯密斯的话说,“1960年的大学与1860年的大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1]那么,难道“2000年的职业教育与1900年的职业教育相比没有天壤之别”吗?1900年前后,正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时期(1870-1920年);而2000年前后,正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时期。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建立和完善 “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2020年的发展目标;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明确。这是我国政府面对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行动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适应发展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和首要任务,也是评价体系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
适应发展需求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质量观。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也强调适应社会需要,是两个维度的现代教育发展质量观,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3]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更加直接、更加具体,例如四川绵阳市市长认为“如果职业教育能够以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个产业,需要多少钱政府都可以支持”;山东枣庄市委领导高度赞扬枣庄职业技术学院准备把更多的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在当地发挥作用的做法。[4]适应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
适应发展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5],这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适应发展需求,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材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首先要建立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来推动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的对接,这是专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否则服务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是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来推动专业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第三要建立优秀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改革机制,推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最近部分省份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相当大,例如实施职业教育的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入门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行业代表性企业的参与合作,对产业发展和行业标准编制修订要有话语权,从而能引领全省同类专业建设,提高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此外,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加快职业院校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打造具有行业企业培训师资质的教练型教师队伍。
三、产教深度融合是国家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体系建设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依赖校企深度合作,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6]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了职业教育新使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了职业教育新任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 “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重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把校企合作提升到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地位,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意味着,以往的单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企业仅仅是职业教育的支持者,而在新制度之下,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成为办学主体。目前校企合作面临着提高有效性和提高企业参与主动性问题,要加快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加快发展企业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要设计一些机制,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比如遴选和淘汰机制。
四、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升级、连接就业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体系建设要适应发展需求,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沟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良性互动、整体发展、合作共赢。首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中高职衔接发展和连接就业体系的制度保障,要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挥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联系的重要桥梁作用。其次,专业设置衔接是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关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关乎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协调,关乎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专业设置的衔接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职和高职衔接专业,修订专业目录,通过统筹专业建设,奠定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要以就业体系为导向,选择地方经济需求的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第三,探索专科高职教育和本科高职教育的联结沟通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举措。我国探索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要按照坚持需求导向、以服务地方发展为中心,为“新四化”建设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存量转型”,也要探索专科高职院校部分优秀专业“增量试点”,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发展加速度、人才需求旺、本科教育缺、高职有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和三线城市,选择当地产业发展急需、专科高职有优势、本科院校接不上的专业,率先探索高职性质、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成为地方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力量。[7]
五、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是推进职业能力和普通文化素质具有同等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国普通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成绩显著,在全社会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着力突破职业教育对立于普通教育的现象,逐步确立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普通文化素质具有同等价值的理念。当前,重点要突破以普通文化课标准作为衡量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标准,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无论是在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改革,还是在就业体系中,都要确立职业能力和普通文化素质具有同等价值的观念,否则,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就会落空。例如,探索以专业课的优秀成绩来弥补其他文化课的成绩,这与我们曾经倡导的特长生类似,既然体育特长、文艺特长等可以作为弥补文化课成绩的不足,反映职业能力的专业特长似乎更应该可以弥补文化成绩的不足,但这在高考招生中一直是一个遗憾,也是就业体系就业政策的遗憾。目前推进的高考招生改革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而要真正落地,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是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人人、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并成为有用之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理念落地的战略举措,是“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落地的战术举措。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职业教育恰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产业升级和业态更新成为常态,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的拓展、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平台。单一的全日制教育、职前教育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也难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互联网+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专业教师尽快熟悉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面对职业教育的生源群体变化,需要考虑不同生源群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而在线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满足不同生源群体尤其是终身学习需求的最佳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要让每个教师都学会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改革。要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率先把已有的优质资源利用起来。目前职业院校已开发建设了一些精品课程,但这些资源可能很少有人去看、去用。激活这些“僵尸”资源,一个重要的路径是增加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性和在线学习的考核功能,让教师愿意用、学生喜欢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七、新时期,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亟待采取新策略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已经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正在从以规模发展为重心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使各项任务、举措能够得到准确、有序、协调地推进,至少要在以下方面采取新策略:(1)基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探索,确立“投入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新型质量观。(2)专业建设面向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建立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强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3)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发展需要,推动与企业和产品 “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4)双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专任教师水平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团队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双师素质校本等级激励制度、企业兼职教师入门校本标准和激励制度,打造具有行业企业“培训师”资质的教练型教师队伍。(5)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建立合作企业的遴选机制、兼职教师的入门机制、合作办学的激励机制、合作育人的管理机制、合作就业的补偿机制、定期评价与退出机制。(6)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从学校联盟向校企联合体转型,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7)利用在线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加快智慧校园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深化在线信息技术环境下工学结合教与学模式改革,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个性化在线学习覆盖面,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8)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探索宽进严出的管办评分离体系,以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指标,构建产出导向的评价制度,完善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和专业教学质量监测反馈提升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反馈和改进制度。(9)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创业意识教育、孵化和发展,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重视创新创业服务,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推进校校、校政、校企、校社协同,推进专业间的协同培养。
[1]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3][6]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2/27/content_2624263.htm,2014-02-27.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1.
[5]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中国青年报,2014-06-24(01).
[7]王琴,马树超.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责任编辑韩云鹏
马树超(1953-),男,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上海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顾问,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职业教育协会会长;郭文富(1986-),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2JZD041),主持人:李进。
G710
A
1001-7518(2015)28-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