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比培养更重要
2015-01-31庄西真
□庄西真
使用比培养更重要
□庄西真
我国提出制造业要“超德(日)赶美”,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用十年时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步是再用十年时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中位;第三步,即到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领先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成为制造强国。根据中国工程院构建的制造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美国制造业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日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重视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的,它具有永恒和不可替代性。在工业发达国家约1/4的人口从事各种形式的制造活动,70%以上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
可是,理想很丰满,目标难实现。制造业主要以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2012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预计全球制造业领域将出现近1300万个技能人才岗位空缺。2013年,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针对91000家公司所作的调查显示,因为技能、资历不足或缺乏技能工人,制造业、建筑业、医疗等行业发展缓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去年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大概不到总劳动量的1/5,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不到1/20。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
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头疼的事情,我国为此也做了一些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培养的力度。我认为,就我国职业教育(世界规模最大、每年数百万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基础的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发展实际来说,培养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毕业生的使用。
为什么说“使用比培养更重要”,这与技能人才的特点有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里说,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一般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上,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初、中级工以及拥有类似水平的其他技能人员。从高技能人才和一般技能人才的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技能人才的几个特点:第一,技能人才是长期工作(以此安身立命和实现自我价值)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劳动就不是人才,仅仅临时性劳动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的劳动者也不是人才;第二,技能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基于专门知识和娴熟技能的创造性劳动,不是基于一般知识和简单技能的重复性劳动;第三,技能人才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应该说,每个人对社会都有贡献,但比较起来技能人才为企业或者社会所作的贡献更大一些,甚至发挥了缺之不可的作用;第四,技能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磨练。一名工人只有经过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训练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关于如何成才的规律,国外有一万小时定律,即一个人只有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方能成才;国内也有前国家体委提出的针对专业运动员(技能人才)的“2805”训练模式,即专业队运动员的训练(包含比赛)每年280天,每天5小时,经过8-10年才能成为世界冠军。第五,人才是稀缺的,就是因为人才的成长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当事人还要吃得了苦,所以主观上人人想成才,客观上真正成为“才”的人不多。这些技能人才的特点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工人与工作有关的技术和能力主要是在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培训和工作中学到的,绝大多数技能人才的技能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工作就是使用,“使用比培养更重要”。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同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一个中国“三无”(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叫好的同时,也伴随着争论,这里面也反映了怎样使用人才的问题。
对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价与合理激励是“使用”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技能水平与等级的考评机构及资格证制度;二是建立层级合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奖励到位的竞赛机制,以选拔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三是推行“双轨制”,打通高技能人才职务与职称晋升的通道,对于技术精湛,在关键位置上解决重要实践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开通破格晋职晋升的通道;四是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
责任编辑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