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辞书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变考察中的运用——兼论《汉语大词典》的重要作用

2015-01-31郭作飞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大型辞书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变考察中的运用
——兼论《汉语大词典》的重要作用

郭作飞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摘要:汉语词汇历史演变考察主要包括词语历史来源的发掘、发展过程的描写与现代汉语中存续情况的考察。《汉语大词典》等现有大型辞书工具能对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考察起到提高效率、保证准确性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关键词:词汇研究;历时考察;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郭作飞(1973-),男,四川仪陇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语词汇通史”(14ZDB093);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词汇系统及其语言文化价值研究”(2011YBWX079)

中图分类号:H164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汉语词汇历史演变考察是历史词汇学或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汉语词汇作历时视角的考察,主要是观察它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一方面,需要找出词语的首见时代,即它的历史来源;另一方面,还要考察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即它的历史流变。汉语词汇历史演变考察研究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调查大量的语言资料,既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又要兼顾各种文体,分析也更需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以及新旧成分的比较”。[1]

目前,词汇历时研究中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随着汉语语料库①的大量出现,定量分析主要通过大型语料库来完成语料的调查、收集和统计工作。运用大型语料库为材料的调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语料的电脑化处理并不能真正代替研究者对原始文献的阅读与分析。通过语料库查询能节约语料收集的时间,但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典型分析的过程仍然耗时不少。只有想办法找到可以直接运用于研究的语料,对汉语词汇的历史考察才能真正做到高速有效。

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考察,其实就是要寻找到这个词(或者意义)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期间经历的变化(词语消亡、词义变迁)大致发生在什么时候,到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又以什么样的面貌(原样存在,意义变化,消亡)存在。汉语词汇是不同时代共时沉积的结果,它的这些变化需要用一定的形式来加以固化,这个重任往往是由大型辞书②来承担的。也就是说,大型辞书能起到对不同时期汉语词汇发展进行有效总结的作用。吕叔湘先生在谈到《汉语大词典》编纂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汉语大词典》就是古往今来汉语词汇的档案库。比方说有那么五十万个词,每个词有个档案,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原来什么意义,它后来意义有变化,不出现了,不用了,或者只用这个意思,不用那个意思了。每个词写个档案袋,放在这个库里头,放在《汉语大词典》里头。”[2]吕老的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大型辞书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研究中的这种历史担当价值。同时,因为大型辞书中所收的材料(包括词目、义项及书证)一般都是经过详细论证的,能直接为研究服务,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变考察的研究中,借助大型辞书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把大型语料库调查和大型辞书运用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对于汉语词汇的来龙去脉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型辞书运用于词汇

历史演变考察的方法与实践

如上所述,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研究主要是为词找到其初见时代和考察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大型辞书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方法设计与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来对大型辞书在词汇历史演变中的运用作具体分析。

(一)大型辞书运用于词汇历史演变考察的方法讨论

1.词汇历史来源考察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通过大型辞书找出该词的首见年代,再通过语料库来考察该词的如见书时代。凡大型辞书中首见用例出现于春秋战国的,则不再查证,确认其为产生于上古汉语③的词;首见用例不是春秋战国的,则用大型语料库进行补查;大型辞书最早引用的是秦汉文献,则查证其在春秋战国中有无用例;大型辞书最早引用的是三国至隋的文献,则查证其在三国以前有无文献用例;大型辞书最早引用的是唐以至北宋的文献,则查证其在唐以前有无文献用例。以此类推,确定出词语的最早出现年代。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省却许多重复分析的过程,节约了时间,也保证了研究的正确性。

2.词汇历史流变考察

历史流变的考察,主要是依据大型辞书查证词语在辞书中的收录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其它语料库的辅助查询,区分出其历史流变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在现代用还是不用,是在通语中用还是其它情况,如用作方言词、行业词、古语词、书面语词或口语词等。

3.一点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研究,历来是“说有易,说无难”。在分析每一个词出现的最早时代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时,我们会遭遇这样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面对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汗牛充栋的汉籍文献,就我们目前的研究条件而言,其中可能被运用处理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④因而,从实际操作上讲,调查是不能完全周延整个汉语的实际的;二是对在语料中调查出来的首见例证,怎样确认它与所调查的词的性质相同,这涉及到个人的学术修养。由于主客观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对词语的历史分析肯定会存在一些与词语本身发展面貌不一致的情况,因而我们只能说,汉语词汇历史考察这样的分析是在现有研究条件和研究水平下所做的一个大致考察。

(二)大型辞书运用于词汇历史演变考察的实证分析

为阐明上述关于词汇历史演变研究方法设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下面以实例作进一步的分析申说。

1.词汇历史来源考察

(1)由大型辞书⑤即可基本判定其历史源头

比如“大凡”一词。

《大词典》(2-1325⑥)“大凡”一词收有三个义项:①犹大要。首举《荀子·大略》:“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②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犹言大抵。首举《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③总计;共计。首举《史记·吴太伯世家》:“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该词在上古汉语中即已出现。

(2)从“大型辞书+语料库”判定其历史源头

比如“区处”一词。

《大词典》(1-977)收有两个义项:①动词,处理;筹划安排。首例《汉书·循吏传·黄霸》:“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②名词,居处;处所。首例汉王充《论衡·辨祟》:“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各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台也。”

但“区处”一词是否最早出现在汉代,我们还得通过语料库查询其在东汉以前的使用情况。北大语料库存检索表明,“区处”一词在东汉以前没有用例,由是,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该词出现的最早年代是在东汉。

又比如“今世”一词。

《大词典》(1-1078)收有两个义项:①现代;当代。首例汉刘向《九叹·愍命》:“惜今世其何殊兮,远近思而不同。”②犹今生。指如今在世为人。例仅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公甫每谓今世不当复有著述,以文字太多故也。”

辞书表明“今世”一词最早的年代是西汉。但北大语料库存检索表明,至少战国时期,“今世”一词已有文献用例,且不在少数,共44次。比如《商君书·开塞》:“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韩非子·奸劫弑臣》:“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吕氏春秋·孟春》:“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均是其例。由是,我们可以基本判定《大词典》所收语料滞后,“今世”一词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

通过《大词典》,对首例较晚的词语的历史来源进行判定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考察。将大型辞书与语料库结合进行研究,我们对汉语词语历史来源的分析,至少可以比单一通过一种方法进行考察要准确得多,也高效得多。词汇历史流变的考察也是如此。

2.词汇历史流变考察

(1)由大型辞书⑦即可基本判定其现代使用情况

比如“年纪”一词。

《大词典》(1-651)共收四个义项:①纪年年数。②年号。③年龄。④年代;时代。其中第③例举有现代用例:洪深《香稻米》第二幕:“你这样年纪轻轻,便敢这样肆无忌惮的乱说!”《现代汉语词典》(995):“年纪,(人的)年龄;岁数:~轻|小小~,懂得什么!”由是基本可以判定,“年纪”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在继续使用,主要用来表示“年龄”。

再比如“大虫”一词。

《大词典》(2-1398)收有二义:①谓蚖虫。②指老虎。均不及现代用例。《现代汉语词典》(249)“大虫”条:“〈方〉老虎。”由是我们可以基本判定,“大虫”在现代汉语中仅用作方言词。

又比如“苍生”一词。

《大词典》(9-505)收有三义:①草木丛生之处。②指百姓。③骂落第秀才的话。其中仅第②义“指百姓”举有现代例:邹韬奋《经历》三二:“有害尽苍生的党,有确能为大众谋幸福的党。”《现代汉语词典》(132)“苍生”条:“〈书〉名指老百姓。”由是基本可以判定,“苍生”一词在历史发展中,第①③义已经消亡,“指百姓”的意思现在仍然保留,但其使用范围已大大缩小,主要在书面语中使用。

(2)由“大型辞书+语料库”判定其历史流变

一种情况是见录于大型辞书,但词典释义时有特别的用语,如“旧时”“过去指”等。

比如“结发”一词。

《大词典》(9-811)“结发”一词共收三义:①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②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③指妻子。后亦指元配。其中仅第②义举现代用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知道他哥是婆娘当家,自己做不得主。这不是他哥的结发妻子。”《现代汉语词典》(697):“结发夫妻,旧时指初成年结婚的夫妻(结发是束发的意思,指初成年)。也泛指第一次结婚的夫妻。”

两词典收录情况表明,“结发”一词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其使用情况如何,还需要作更多的语料调查。查询北大语料库,“结发”一词共出现95次,但基本上都用于固定组合中,如“结发夫妻”“结发夫人”“结发妻子”等,足见其书面语的性质。

另一种情况是《大词典》收录,但不着现代用例,《现代汉语词典》不收。这种情况基本可以判断这个词在现代已不大使用,但还需要广泛考察现代语料。

比如“礼乐”一词。

《大词典》(7-965)“礼乐”条:“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举《礼记·乐记》《吕氏春秋·孟夏》、唐杜甫《秋野》诗三例,不及现代语料。《现代汉语词典》已不著录。

那么,“礼乐”一词在现代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呢?考察北大语料库,“礼乐”一词共使用87次,但多用于述及古代礼乐文明,表明该词在现代主要是作为一个古语词来使用的性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在研究古代文献的过程中,初步判定某些用语为一个词,但在大型辞书中均不能查证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语料库来进行考察。基本方法是:在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词的基本判定原则(主要是使用频率及组合情况),确定其是词,然后再考察其现代使用情况。例不复举。

三、《汉语大词典》对汉语词汇

历史演变研究的重要作用

《汉语大词典》从1978年被列入规划,1986年第1卷出版,到1994年全书12卷出齐,历时15年。该书以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书证翔实、体例严谨、能够集中反映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面貌等特点而成为我国汉语语文词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一部“古今兼职、源流并重”的大型辞书,《大词典》能在我们分析汉语词汇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面貌的历史演变考察中,快捷有效地提供经过分析处理的、最可靠的资料证明。具体来讲,其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为词语(词义)的源头考察提供直接语料

《大词典》中收录了许多词语,其最早的书证材料基本上就反映了这个词的产生时代。比如“酒食”一词,作“酒与饭菜”义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例如《诗经·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国语·晋语》:“玉帛酒食,犹粪土也。”《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词典》“酒食”一词首引正是《诗经·唐风·山有枢》的例子:“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又比如“勉强”一词,指尽力而为。早期的例子如《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中庸》第二十章:“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大典词》本词首例所引正是《礼记·中庸》例。

(二)能为词语的存续考察提供直接语料

《大词典》书证材料中列有现代的例子,反映了这个词在现代的使用情况。比如“成名”一词,指树立名声;得名于世。在上古汉语已出现,如《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大词典》本条举有现代用例:巴金《家》十四:“只要你们读书成名,我就放心了。”《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该词,解释为:“因为某种成就而有了名声:一举~。”利用北大语料库所收现代文献,我们共查找到“成名”一词2 082条用例,进一步证明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情况。

又比如“肌肤”一词,指肌肉与皮肤,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如《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史记·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大词典》本条举有现代用例: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三章:“入夏的夜气在这山野之间仍然散布着一种浸人肌肤的森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该词,解释为:“〈书〉肌肉皮肤。”利用北大语料库所收现代文献,我们共查找到“肌肤”一词669条用例,表明了该词在现代汉语,至少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的事实。

(三)能为词语的发展过程分析提供证明⑧

词汇的历史发展研究,既要注重对词语和义项的源头探索,又要注意对其发展流变进行考察,同时,作为一种史的描写,历史词汇研究更应该注意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词典》对汉语词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分析,能提供词语最早的源头材料,也能说明汉语词语在现代的使用情况,同时,还能对词语、义项在较大的历史跨度中间的发展过程提供语料证明。下面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比如“古今”一词,指古代和现今。《大词典》有该词最早的书证:《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也有其现代使用情况的语料:朱自清《论老实话》:“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同时还举有《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唐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宋曾巩《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质之于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通过《大词典》的解释和书证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词从上古出现以来,在中古、近代以及现代的发展演变情况。

再比如“接见”一词,犹会见。《大词典》有该词最早的书证:《仪礼·丧服》:“传曰:何以繐衰也。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乎天子。”郑玄注:“接,犹会也。诸侯之大夫以时会见于天子而服之。”也有其现代的用例:《〈艾青诗选〉自序》:“不久,我得到周恩来同志的接见。”同时列有宋王谠《唐语林·方正》:“时苗给事及杜黄门同时为吏部知铨。将出门,延龄接见,采侦二侍郎口气。”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足下谓仆所接见者,少不能副遐陬僻壤之望,因欲着书以化之。”清薛福成《豫筹各国使臣合请觐见片》:“凡各国使臣初到一国驻扎之时,其君主无不接见,慰劳数语以示优待。”通过这些例子,“接见”一词在“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四)能为词语的词义变化分析提供有效语料

词汇的发展变化一般而言主要有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和词义的变迁四个方面。因而,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对词语的产生、发展及现代使用情况作细致描写外,还要对词义的变化进行分析。《大词典》对词义的历史变化分析也能提供有效的证明。

例如“君子”一词。

“君子”,最初指在上位者,包括天子、王、诸侯、士大夫等。例如《礼记·礼器》:“君子乐其废也。”(此言“天子”)《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介尔景福。”(此言“王”)《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此言“诸侯”)《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此言“士大夫”)

后泛指有才德之人,包括乐道、识礼、有修识等。例如《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子罕》:“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管子·侈靡》:“君子一言者,逸于糺人者也。”

特指圣人。例如《庄子·在宥》:“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指将帅。例如《诗·小雅·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指所期之男子。例如《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特指丈夫。例如《诗·墉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后汉书·烈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亦君子之累。”

其词义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上位者→泛指有才德之人→圣人;将帅;所期之男子;特指丈夫。

《大词典》“君子”一词共七个义项: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②泛指才德出众的人;③旧时妻对夫之称;④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⑤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⑥美酒;⑦竹之雅号。七个义项的发展顺序可分析归纳为: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②泛指才德出众的人→⑤对人的尊称→③旧时妻对夫之称;④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⑥美酒;⑦竹之雅号。

把《大词典》所列义项进行归纳分析,再对照“君子”一词在历史上词义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辞书义项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君子”词义演进的历史。这里之所以说是“基本上可以反映”,是因为词义的引申途径是错综复杂的。“单一层级的单线型义项排列方式便无法全面清楚地反映词义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目前所采用的这种单线型义项排列方式不足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词义的引申发展变化,应增加义项排列层级,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词语的历史演变过程’。”[3]

四、余论

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研究是汉语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汉语语言学构建的重要途径。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研究过程中,只有建立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并充分地利用现有大型辞书工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历史词汇研究的深入开展。

当然,对于包括《汉语大词典》在内的大型辞书本身及其在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研究中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一部高质量的辞书,其在汇集词语、反映词汇发展历史面貌时,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要收罗宏富,能全面反映各个时代的语言词汇词义面貌;二是要有史的观念,正确描述词语词义的发展历程。《大词典》作为汉语词汇历史研究的总结性成果,“所收条目力求义项完备,释义确切,层次清楚”,[4]无疑代表了当今大型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但是,同其它辞书编纂一样,《大词典》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5]因而,《大词典》一出,众多关于《大词典》收词、释义、书证、义项方面的商补文章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我们认为,《大词典》中存在着的上述问题,只能说是“历史的差距”。⑨面对历史,我们可以“苛求”,但不应该责难,更不应该由此而否定《大词典》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本着“搞好辞书编纂,是语言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反映了辞书事业的兴旺与否,更体现了语言研究水平的高低”[6]的精神,在充分研究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对《大词典》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补充,以期其臻于完善,从而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注释:

①大型语料库,目前有北京大学语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语料库、陕西师范大学袁仁林教授主持开发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4.0)”、国学宝典以及其他各类汉籍检索软件,比如四库全书、全唐诗、全宋词等。

②这里所说的大型辞书,主要是《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③关于汉语的分期,我们采用目前学术界通行的分期,即上古汉语期:东汉以前;中古汉语期:东汉至隋,秦汉(包括东汉)为过渡期;近代汉语期:晚唐至清初,隋唐为过渡期;现代汉语期:清初至现代,清初至五四为过渡期。

④目前所见到的大型语料库,都还没有完成对所有汉籍文献的电子化。

⑤本处主要以《汉语大词典》为例,以下简称《大词典》。

⑥括号所标数字为该条所在《大词典》册数及页码。下同。

⑦本处主要以《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⑧一部理想的大型辞书能全面展示词语的发展的所有过程,从中可以直接观察到词语的历史发展变化。关于这个问题,方一新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如果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在举证时能做到溯源——尽可能举最早的文献用例、探流——尽量搜寻征引词义后期乃至消亡前的用例、兼顾各个历史阶段——特别注意补上中古时期的例证,避免中间脱节,那么书证就不单单是释义的证明或补充,更可以从中了解到词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参见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前言,黄山书社1997版。

⑨赵振铎先生作为大型辞书编纂的亲历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大词典》存在的问题,第一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当时没有今天方便的电子文献检索,全靠手写卡片,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国典籍文献,要无一例外地全部收罗所有的词,谈何容易;第二,汉语词汇研究的水平。如部分今天认为是词的,而在当时还没有得到承认;第三,辞书收录原则。《大词典》作为一部语文辞书,对于一些术语、生僻性词语不收,符合本身的编纂原则;第四,书成众手,个人主观因素也会影响编纂的结果。上述意见,是根据赵先生在主持四川大学2006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的谈话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

[2]吕叔湘.《汉语大词典》的性质和重要性[J].辞书研究,1982(3):1-3.

[3]林源.《汉语大词典》义项排列层级研究——以“顽”、“廉”两词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2):52-57.

[4]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卷一[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前言.

[5]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订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王云路.辞书失误考略[J].古汉语研究,1993(1):26-43.

On the Use of Large Dictionaries in th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Hanyudacidian

GUO Zuofei

(CollegeofArts,Chon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Wanzou404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mainly includ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s of words, the description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 survival situation in modern Chinese. Existing large dictionaries like Han yu da ci dian(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rds, and hence need to be utilized to the fullest extent.

Key words: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ical description; large dictionaries;Hanyudacidian

(责任编辑吴波)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
《近代汉语词典》: 汉语词汇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从“全都”义同义复词看《汉语大词典》的瑕疵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汉语大词典》中休闲一词与大学体育发展的关系
简论《隋唐嘉话》中的新词新义
义净译经词汇研究对辞书编撰的意义
《汉语大词典》义项失序问题研究
《汉语大词典》“封望”条释义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