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放办学的价值、内涵与策略

2015-01-31陈德喜

关键词:办学大学发展

陈德喜

(浙江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04)*

高校开放办学的价值、内涵与策略

陈德喜

(浙江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04)*

开放办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开放办学核心在于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关键在于开放理念的树立以及机制和平台的构建。开放办学在“一体两翼”的框架下,要坚持遵循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合作,从配合研究走向协同创新,从单边合作走向双边互惠,从容纳吸收走向交流融合的行动策略。

开放办学;区域化;国际化;一体两翼

英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高等教育除了要遵循自己的内在逻辑之外,还要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大学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要与国家和区域社会的需要保持时刻紧密的联系,在与区域社会的互动中更快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大学还需要充分发挥先导性的作用,积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引领创新思想、开拓科技领域、发展先进技术、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话题,大学所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和所在国家内的合作,而要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中呈现大学独有的全新面貌,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已经成为一个与外部世界互相融合、合作共进的开放型组织,推进开放办学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应然之举。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开放办学的价值与意义,深刻理解开放办学的科学内涵,切实把握开放办学的实践趋向,从而更好地推进开放办学工作,并最终促进高校的发展,提升办学质量。

一、开放办学的价值认识

开放本身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是大学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前沿与中心的发展历程,更是大学开放精神形成并得以传播的历史轨迹。开放办学不仅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更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开放办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交流、渗透与融合。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已经与社会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深刻的“公共性”的特征。[1]大学教育不可能脱离国家和区域社会的需要而独立、盲目地发展。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开放办学的意识,依然秉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远离社会,只求学术声誉的态度,那这所大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注定没有希望的。[2]大学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乃至助推的过程中来获取可持续的生命力。

(二)开放办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108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首开人类高等教育之先河,在此后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唯一的功能。1810年,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人才培养相并列,从而成为大学的第二大功能。20世纪初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以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打破了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开创了大学社会服务的新功能,从而推动了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也获得了引领者与助推器的双重角色。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把文化的传承创新列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大学的发展,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不断完善融合的过程。综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凡是高水平大学,无不走开放办学之路;开放越早,发展越早;开放越全面,发展就越好,办学水平也就越高”。[3]

(三)开放办学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高校的发展已经迈入内涵建设的攻坚期。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目前外延建设已经面临诸多制约。当前国内省内的其它高校,纷纷把开放办学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战略手段,通过开放办学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拓展办学环境。因此,开放办学是高校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出击的重要战略转移,也是高校发展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和未来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多次出现“开放办学”的相关论述,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办学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高校又一新的使命。

二、开放办学的内涵理解

开放办学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而学界对于开放办学的内涵解读则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开放式办学就是“牢固确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拓宽办学思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对内对外全方位的开放,克服关门办学的弊端。”[4]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认为,开放办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为社会服务,解决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5]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指出,“开放式办学也就是多元办学、多样化办学,是国家拓宽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组织和个体介入高等教育举办的民主化途径”。[6]

不同学者从各个视角对开放办学内涵进行的解读,虽表述不一,但其本质和核心是一致的,即高校办学不能囿于校内,必须开门办学,推进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我们认为,开放办学实质就是促进国内联合,扩大国际交流,拓展开放式办学空间,走开走活一条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我校来说,开放办学是我们提出的“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四大战略举措下的办学具体实施路径。办学是主体,四化战略举措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布局,四个“化”相联相关、相辅相成。特色化是核心,国际化、区域化是根本路径,协同化是基本方式。同时,国际化和区域化构成了开放办学“一体两翼”的总体格局。

“国际化”是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战略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者为主力、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克服办学的封闭性和区域的局限性,使学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开放式大学。“区域化”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途径,社会服务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办学使命,“以服务换资源,以贡献求发展”,加快实现与区域社会的深度融合,全力争取政策、资金等外部资源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区域化和国际化这两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化是相对于区域化而言,没有区域化也就无所谓国际化;没有国际化,也就不能凸显区域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区域化,立足民族特色、地域特点、行业特性,才能争取主动;在区域化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国际化,借助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学科、师资和成果,才能增强竞争力和实际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化和国际化是实现办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两大重要手段,而非唯一的手段。

同时,对于开放办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逻辑关系和构成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好开放办学所内蕴的核心要素,才能在实际推进开放办学工作中秉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思路。

一是开放办学的理念。开放办学,核心在“开放”,是一种心态、视野和品格。心态决定命运,视野决定高度。如果缺乏思想的解放与创新,就无法开拓开放办学的新局面,就会在被动中错失发展机遇,在狭隘中丧失发展资源。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观念的革新。对一线教师的来说,应当认识到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开放办学的工作;对教育管理者来说,观念的革新,应当是从根本上把握开放办学对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把全新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当中;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观念的革新,应当是充分认识到开放办学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举措,从而创造条件与机遇,不断推动开放办学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借鉴向创新的转变,促使开放办学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二是开放办学的机制。开放办学本质上是高校的一种发展战略,而制度创新是推进开放办学工作的重要保障。站在高校的角度,必须要从制度层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对各项制度和政策进行认真地梳理,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制度创新,从而构建起与开放办学工作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校内管理环境;同时,在开放的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原则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突出工作创新。把实际工作过程中形成并提炼的经验做法,通过相应的制度形式使之常态化,加强落实、完善监督,建立起开放办学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开放办学的平台。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点连成线,将线铺成面”的介质。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内部的人才资源、学科资源、技术资源十分丰富,存在着很多的合作节点和合作领域,但真正能借助平台产生价值、发挥辐射效应的却为数不多。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很多的工作还存在着“散兵游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自成一派、各自为学”的现象。因此,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要把工作的突破点放在构建具有集聚和融合效能的平台上。要以“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胸怀,从大局出发,以平台为介质,形成“大交叉、大融合、大集成”的协同创新力量,集聚团队资源、学科优势,集中力量做大事,出大成果,做大贡献。

三、开放办学的行动策略

大学作为先进思想、知识和技术的聚集地,是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融实现着知识的更新,并藉此过程达到自身办学层次与水平的提高,进而反向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与社会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互动并相互促进的关系。开放办学,不是今天才提的一个新命题,但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大背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学校开放办学工作需要新的行动策略,来推动这种关系朝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一)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合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三个“自觉”,即“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是一种战略思维的革新,是高校开放办学在意识理念上的定位,是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角色转换。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自觉参与或主动参与可以理解成为“主动管理”的一种形式,“主动管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根据自身情况,预先设定目标,从外部环境中收集或争取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完成目标,并就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拟定相应的预防性措施,避免了“被动管理”中被问题和对象牵着鼻子走的困境。对高校来说,如果不能从“被动管理”的困局中摆脱出来,我们的工作就是盲目的、缺乏特色的,也必将是停留于数量竞争而非质量竞争。因此,原有“对接式”的被动服务必须转变为“挖掘式”的主动合作,切实地根据自身所特有的优势来争取合作、赢得资源、提高质量。原有的“低位外事活动”必须转变为“高位战略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开放中争取主动和话语权,从而最终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内其他高校在此方面不断进行尝试,积极拓展主动合作的新形式。清华大学高位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通过与世界名校构建战略伙伴关系,致力于形成高水平的实质性教学、科研合作。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推动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科与世界百优大学的强势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进行高层次嫁接和战略合作,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对人才培养、学术评审、管理服务理念进行改革,最终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从配合研究走向协同创新

目前,国家正在按“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快协同机制的构建,积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协同其实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它与原有“配合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融合。配合研究其实是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而协同创新则是通过深度融合激发合作主体的积极性,不仅通过专业领域的合作来实现既定目标,并通过交叉来形成新的专业优势。这对高校来说,无论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服务的角度,都具有长远效益。因此,我们倡导的协同,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学科、项目、人员、设备上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融合再创新。目前,江苏已经形成以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为高端平台,以决策咨询高层专家团为国际平台,以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为基础平台的“三位一体”新型智库,充分体现协同创新跨机构、跨学科、跨国界的理念。

(三)从单边合作走向双边互惠

互惠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之一。高校和学科的发展,普遍经历了从服务合作、解决问题,到开展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再到建立新兴学科、提升学科水平这样的发展道路。社会和组织也在和高校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其收益。无论是社会合作还是国际合作,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都势必走向互惠式的合作,这也是双边合作得以保持长效的必要保证。因此,高校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提升,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主题,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水平。要以开放争取资源、盘活资源、优化资源,从而为实现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目的服务。厦门大学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库和技术创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服务发展、共建合作的成功路子,也赢得了省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办学经费、发展空间及各类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以服务换资源”的思路,广泛争取社会支持。仅2013年,北师大争取到的社会资金协议金额就达5.36亿元,到账2.5亿元,已成为该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向社会要资源,已经在北师大一流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从容纳吸收走向交流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多种形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可以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载体,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传播与改革创新,已成为事关大局的发展要务。高校要紧紧抓住大学作为文化重镇的先天优势,构建不同文化之间传承和传播的科学体系,并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与宣传工作。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完善学科体系,推动不同创新文化的传承,助推跨国别、跨文明交流的实践体系。近年来为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工作的深入开展,连续举办八届北京论坛,不断阐述文化在促进世界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交流品牌。贵州大学立足贵州,服务贵州,突出地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是该校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的一大亮点。该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在黔东南州开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的“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课题调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学科美誉。

开放办学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理性的思维、系统的部署以及务实的作风,从系统的角度加以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大相关政策的研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跟踪督办和制度落实。[7]高校要通过开放办学的现实落地与扎实推进,力争实现《纲要》所提出的:“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1]卢丽君.依托行业开放办学激发大学生机活力——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1-23.

[2]陈骏.推进开放办学战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20-23.

[3]郭万保.关于高校开放办学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6-81.

[4]袁贵仁.教育——哲学片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

[5]李培根.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开放[EB/OL].[2009-01-04].http://news.hustonline.net/article/57525.

[6]李清泉.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4):1-6.

[7]陈德喜.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6):77-81

(责任编辑 傅新忠)

Values, Connotations and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Open Schooling

CHEN Dexi

(OfficeofCPCCommitte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The Open Schooling system is in fact a must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 basic princi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The core of Open Schooling is composed of both local coordin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key to which is to stick to the idea of opening up and to construct relevant mechanism and platform. Under the “One body, two wings” structure, the Open Schooling system is an action strategy which should persistently be transformed from passive service to active cooperation, from support of research to innovator of cooperation, from one-sided cooperation to mutual reciprocity, from natural assimilator to connector of communications.

Open Schooling; reg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ne body, two wings

2014-11-13

陈德喜(1956-),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G650

A

1001-5035(2015)01-0012-05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