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机构养老:一种独特的养老服务方式
——以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敬老之家”为例

2015-01-31吴旭梅卢福营

关键词:敬老养老机构

吴旭梅, 卢福营

(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宗教机构养老:一种独特的养老服务方式
——以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敬老之家”为例

吴旭梅, 卢福营

(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相对短缺的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重要障碍。在此特殊背景下,宗教机构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服务的补充形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和发展。浙江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的“敬老之家”即是典型一例,它由宗教机构创办,借助宗教活动场所和教徒奉献,以非盈利方式向特定老年人群提供以精神关怀为特色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宗教机构养老受社会养老需求、宗教的慈爱精神和慈善传统、国家的社会政策、服务资源的供给、服务对象的主观意愿等因素影响。作为一种独特的养老服务方式,宗教机构养老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积极的社会价值,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宗教机构养老;养老服务;基督教会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相对短缺的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制约因素。基于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到养老服务领域,努力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在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一些宗教机构主动介入养老服务领域,自主探索养老服务方式,努力满足部分人群的养老需求。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基督教会柳市堂的“敬老之家”为例,就新时期的宗教机构养老服务问题做一些初步研究。

一、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基本情况

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英国循道公会(亦称偕我会)传教士苏慧廉来温州传教时建立,教堂设在乐清市柳市镇后街向阳路。因老教堂年代久远、房屋失修,被鉴定为D级危房,且规模难以满足教会发展的需要,故于2008年在柳市吕岙村修建了新教堂。目前,柳市堂分老堂与新堂两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8月,柳市堂有信徒约2 600名。从2008年开始,柳市堂接受空巢老年信徒到教堂养老,涉足养老服务领域。现有三处场所分别从事养老服务,“敬老之家”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养老服务机构。

“敬老之家”创办于2009年,位于老教堂原址柳市镇后街向阳路。2013年教会整体搬迁至新教堂后,老教堂做了翻修整理,用于提供养老服务。现总面积约2 000平方米,设有床位23张,以院舍托养为主。据调查,不同时期的入住老人数量会有所变动,但基本保持在20人左右,接近饱和,并且还有不少的老人在等待床位。目前有工作人员9人,均为基督教信徒。其中义工7人,长期固定在“敬老之家”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年龄50-60岁,未受过专门的护理培训。每人每周轮流值班一天,当值义工负责当天的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护理和机构管理等方面事务。此外,有厨师、卫生保洁员各1人,工资为每月1 500 元。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远低于乐清市相关行业的平均水平,之所以能够坚持多年无偿或半无偿地在这里工作,主要是因为信仰。他们遵从基督教“舍己爱人”的教导,将老人视为兄弟姊妹,服务更显爱心。

现入住的23位老人中,有22位信仰基督教。从性别上看,男性3人,女性20人,女性居多;从年龄上看,主要分布在70-80岁之间,最高为94岁,呈现高龄化趋向。有2人为退休医生,她们同时兼任“敬老之家”医务室的医生,其余为农民和商人。这些老人大多数老伴已去世,子女不在身边,进入空巢期和鳏寡期,处于人生身体和心理比较困难的阶段,对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需求较高。[1]“敬老之家”不向入住老人收取任何费用,免费为他们提供吃、住、护理等服务,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于教徒奉献和社会捐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入住老人及其家属深感“敬老之家”的维持和发展困难,自觉要求缴纳一定的生活费用,最后经过多方的商议决定,入住老人可以信徒经济奉献的形式每月缴纳500元,但强调以自愿为原则,而非强制性变相交费。如若不愿意或有困难,入住老人可以不交。

二、宗教机构养老服务的主要特点

宗教机构养老是在现阶段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在宗教信仰较为发达地区产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它基于宗教的精神关怀,为特定的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是对养老服务资源短缺的一种补充。从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养老服务实践观察,宗教机构养老呈现出丰富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养老服务方式。

1.机构养老为主、互助养老为辅的混合型养老服务

从养老服务主体看,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养老是一种机构养老与互助养老相结合的混合型养老方式。养老服务主体是指发起和参与养老服务的行动者。顾名思义,宗教机构养老的主体首先是特定的宗教团体。作为养老的主办团体,柳市堂根据社会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创办了“敬老之家”,为入住的养老对象提供居住场所、食物、药物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聘请义工提供特定的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等。此外,“敬老之家”还安排专门的教会人员每天带领入住老人进行灵修,参与一些宗教集体活动。在宗教机构养老服务中,宗教团体不仅是养老服务的发起者,而且承担了主要的服务工作,是最重要的养老服务主体。

其次,入住老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式养老服务。与一般的院舍养老不同,入住“敬老之家”的老人既是服务对象又是特殊的服务主体。入住的老人们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精神上能够自处,而且要求根据自身状况向其他老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比如,年纪轻、身体好的老人帮年纪大或者生病的老人洗衣、送饭、做护理等。具有专业特长的入住老人则为“敬老之家”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专业性养老服务。目前,入住“敬老之家”的两位退休医生义务提供日常医疗保健服务,为老人检查血压、血糖,诊治常见疾病等。在精神上,老人们互相关怀,主动倾听他人的苦恼烦闷,彼此劝导、舒解不良情绪。此外,老人们还自愿参与帮忙打扫卫生、洗菜、洗碗、维修等。总之,柳市堂“敬老之家”在养老服务中注重激发和挖掘入住老人的自身潜能,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实现互帮互助,借此实现老人们的自身价值。

2.非营利性的公益慈善型民间养老服务

从养老服务性质看,柳市堂“敬老之家”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向入住老人收取任何费用,免费为他们提供吃、住、护理等服务,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资源均来源于非政府的民间渠道。无论养老场所的建设经费、日常支出、员工工资,还是机构发展等所需资金均来源于教徒奉献和部分社会捐赠。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建立了专门的慈善基金会,接受来自教内信众和教外民众的捐赠,为养老服务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此外,义工是柳市堂“敬老之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资源,“敬老之家”的大部分养老服务工作均依靠义工的志愿服务。提供养老服务的义工大多为基督教徒,在基督教义的引导下,教徒们以行善为乐,主动参与义务服务。柳市堂还成立了专门的义工牧养团队,拥有上百成员,为宗教机构的养老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总之,从资源来源、服务提供、运营方式等来看,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养老服务是一项非营利性的民间慈善行动,宗教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主要是基于基督教教义和信徒信仰。

3.精神关怀为特色的综合性服务

从养老服务内容看,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养老服务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个方面,但精神关怀构成了其养老服务显著而重要的特色。

精神慰藉在养老服务中具有特殊意义。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退出生产领域,生活交往圈随之缩小,特别是一些空巢家庭、失独家庭的老人生活独居,很少与人交流,处于寂寞空虚状态,对精神慰藉的需求格外强烈。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养老服务主要有宗教活动、日常生活照料、基本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在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基本护理等常规养老服务,满足老人们的生理需求之外,进一步地向入住老人提供了多种精神性养老服务,以满足老人们的心理需求。每天安排一些诸如唱诗、学经、祈祷等团契生活和社会新闻交流等集体活动,定期安排专职同工带领老人灵修,等等。如此,宗教机构养老提供了一个群居和社交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孤独。[2]

在“敬老之家”养老,老人们可以和自己年龄相仿、信仰相同的群体共同生活、交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每周一次的礼拜活动是信徒们的跨村聚会,借此可以扩大入住老人的社会交往范围。此外,在遇到烦恼困扰时,老人们可以作祷告,舒解不良情绪,自我调节心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基督教教义中所传递的人性论、爱与包容、自助互助、上帝保佑等观念也具有特定的精神慰藉功能。在老人弥留之际,“敬老之家”会组织教徒进行祈福祷告和灵性关怀,以减轻老人的死亡恐惧心理、不安和牵挂等消极情绪,使其安心、宽心、温暖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总之,精神关怀是柳市堂“敬老之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宗教机构养老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宗教机构养老的显著特征。

4.具有资格限制的选择性养老服务

从养老服务对象看,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入住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在社会政策实践中,社会政策对象大致有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两类。普遍性对象是向全社会或某些专门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提供无差异的福利服务;选择性对象则是针对性地帮助某些具有特殊困难的成员。根据调查,“敬老之家”对于入住老人设置了特殊的资格限定。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的高风险性,很难避免入住老年人发生意外。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极易发生如摔伤、骨折、猝死、走失、突发疾病等意外,已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3]在当下中国的机构养老服务中,涉及老人的意外事故和护理纠纷的责任较难确定,时常因此而引发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鉴于客观现实,柳市堂“敬老之家”对入住对象做了以下限定:

(1)年龄必须满65岁。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柳市堂“敬老之家”床位少、活动面积小,养老能力有限;二是现在老人普遍长寿。

(2)生活能够自理。柳市堂“敬老之家”主要靠义工提供养老服务,没有聘请专业护理人员,因此老年人必须能够自理,失能、半失能老人不在接收范围。

(3)家属能承担相关责任。一是当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或发生意外时,子女或家属能第一时间到“敬老之家”履行家属应承担的责任。二是承诺不要求“敬老之家”负意外责任。

调查中发现,“敬老之家”由基督教会创办、有特定宗教背景,但对于养老服务对象的选择没有做严格的宗教信仰要求。然而,从“敬老之家”老人们的活动安排看,宗教活动占较大比例,每天都会安排诸如唱诗、祈祷、读经、灵修等活动。如果不参加活动,老人会有很多时间“落单”。因此,一些不信教的老人在入住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选择加入基督教。

三、宗教机构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柳市堂“敬老之家”看,宗教机构养老受如下主要因素影响:

1.社会的养老服务需求

伴随着区域人口的老龄化,养老服务日益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据浙江省温州市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人,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00.7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0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5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62%。[4]可见,区域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养老问题成为现阶段温州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外,温州地区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迫使一些温州人很早就脱离土地外出经商谋生,形成了悠久的经商传统。特别是在永嘉学派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该地区具有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然而,温州人经商办厂,忙于创业致富,时常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引发的后续效应,导致家庭人口减少、老少倒置,形成了独特的“四、二、一” 人口结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逐年增加。老人们缺少家人照料陪伴,特别容易陷入寂寞空虚,引发生理和精神疾病。

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居家养老难以为继,急切需要探寻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特别是具有精神关怀功能的养老服务,以满足新时期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这一特殊的社会需求,是宗教机构介入或参与养老服务的主要因素。

2.宗教的慈爱精神和慈善传统

基督教道德实践的核心精神是“爱人”,要求教徒“服务人”、“服侍人”。《圣经》中说:“有了爱弟兄(教友)的心,还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倡导一种无差别的神圣之爱。这种神圣之爱讲究爱人如己,没有父母兄弟和邻居远亲之别,其最重要的不在于血缘关系和亲疏远近,而在于是否敬仰共同的神,这是一种对亲情之爱的升华。[5]这些理念与我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观念有着相通之处,为宗教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历史上,温州基督教柳市堂就积极号召信徒以“奉献、感恩”为宗旨开展社会服务,关怀弱势群体,扶贫济困、赈灾救难、敬老扶幼,形成了悠久的慈善救济传统。目前,柳市堂建有专门的义工牧养团队,时常组织义工和神职人员去信徒家里照料患病老人,并对周边村落的孤寡困难老年民众提供一定经济救助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柳市堂建立“敬老之家”提供养老服务是基督教“爱人”精神和柳市堂慈善救济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3.国家的社会政策

宗教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事务条例》第34条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依法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允许宗教机构进行养老服务的探索。2012年,国家宗教局、中央统战部等中央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明确肯定:“多年来,我国宗教界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指出: “要重点支持宗教界在养老等公益慈善领域开展非营利活动,只要是法律和政策允许的,适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的各种公益慈善活动,都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还可以享受扶持和优惠政策。”党和政府对于宗教界开展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的肯定与支持,为宗教机构介入养老服务领域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空间和制度环境。

4.服务的资源供给

资源是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开展养老服务的基本条件。服务资源的供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制于养老服务资源的短缺。柳市堂建立“敬老之家”开展养老服务,同样受到了服务资源的多重影响。

首先,柳市堂所在的浙江省温州市,不仅经济相对发达,而且宗教信仰氛围浓郁。各式教会、寺庙林立,信教民众人数众多。据记载,基督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早在七百年之前的元代,基督教就开始传入温州,并形成了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力量。”①目前,相当部分基督教信徒经商办厂,拥有较高经济收入且乐于向教会奉献,因此教会拥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如此,宗教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具有了较为稳定而坚实的资金保证。正是利用教徒们的奉献, “敬老之家”于2013年重新进行装修整改,开辟了医疗室、保健区、阅读区等专门活动区域,增添了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设备器材,有效地提高了养老服务水平。

其次,如前所述,基督教徒们乐善好施,志愿参与义务服务行动,宗教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具有较丰富的义工资源。但是,主要由教徒构成的义工大多只能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一般护理之类养老服务,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技能。如此,宗教机构养老一方面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初级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又受到专业性高级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的制约,严重限制了其养老服务的层次和养老事业的发展。

再次,宗教机构拥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为养老服务提供场所和其他物质条件,为养老服务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其能提供的场所和条件也是有限度的,由此也决定了宗教机构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程度。比如,柳市堂的“敬老之家”就是通过老教堂改建而成,有且只有23张床位,只能提供23位老人入住养老。

5.服务对象的主观意愿

服务对象的主观意愿也是影响宗教机构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如果宗教机构愿意提供养老服务,但老人们不愿意选择到宗教机构养老,那么宗教机构的养老服务也开展不起来。宗教机构养老何以可能,一方面,决定于自身拥有的养老服务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养老对象接受宗教机构养老服务的意愿和需求。从调查情况来看,柳市堂“敬老之家”的老人们之所以选择到宗教机构养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被迫无奈的选择。在社会生活中,有些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有些家庭子女不孝,不愿意赡养父母;有些孤寡老人和独居老人,长期无人照料,等等。这些老人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离开家庭寻求养老场所,而当下中国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相对缺少,特别是农村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更为堪忧,因此在宗教机构能够提供免费的养老服务机会的情况下,一些老人选择了到宗教机构养老。(2)追求自我理想。一些老年信徒虽然家庭和谐,可以居家养老,但他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宗教信仰而选择到宗教机构养老。(3)寻求精神慰藉。一些突遭人生重大挫折和家庭变故的老人,主要是家中重要亲属尤其是老伴骤然离世,老人们难以承受,因而选择到宗教机构养老,以便获得精神关怀。(4)向往社会交往。作为一种机构养老服务,宗教机构养老让众多老人聚于一室,共同生活、互帮互助,还常常有唱诗、做礼拜等集体活动,既可以结交朋友,又有共同的话语,营造了较为适宜老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故此,一些老人愿意选择到宗教机构养老。

可见,正是宗教机构养老服务的宗教信仰背景及其具有的免费服务、精神关怀等特点,使得宗教机构养老拥有较为特定的服务对象。尤其在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宗教机构养老更具有了广泛的对象,呈现出其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

四、结 语

宗教机构养老是在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在宗教信仰较为发达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从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敬老之家”的实践来看,宗教机构养老与其他养老方式有所不同,是一种独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当下中国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社会养老事业的重要补充形式,宗教机构养老无疑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积极的社会作用。当然,在充分肯定宗教机构养老服务积极价值的同时,也应当理性地看到宗教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运行的不规范、服务的非专业、设施的不完善,等等。有关部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规范宗教机构的养老服务行为,合理引导宗教机构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任映红:《宗教对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温州A村案例》,出自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8月。

[1]赵立新,杨海松.汉族地区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证研究——以豫东杨村基督教为案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0-25.

[2]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3]孙译军.丹东市宗教团体兴办养老事业问题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87-93.

[4]赵有力.温州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484-485.

[5]赵立新,赵慧.转型社会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和优势研究[J].人口学刊,2012(5):64-71.

(责任编辑 吴月芽)

Elder Care b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A Unique Way of Caring the Aged with Wenzhou Christianity Liushi Church’s “Jinglaozhijia” as an Example

WU Xumei, LU Fuying

(SchoolofPoliticalandSociologicalScience,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1121,China)

With the coming of aging socie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nd the shortage of elder care servic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becomes the obvious barrier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the elderly being looked after properly”.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elder care b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as a supplement of caring the aged appeared and has developed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Wenzhou Christianity Liushi Church’s “Jinglaozhijia” (care home) is a typical example. It is organized b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with their aid of religious activity venues and Christian dedication. As a non-profit service,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ervice which features the mental care of the specific elder group. Elder care b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s ofte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ocial demand for caring the aged, religious spirit of love and the tradition of charity, national policies, the supply of service resources, service object’s choices, etc. As a unique way of caring the aged, elder care b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has unique social functions and positive social values, but it needs to be further normalized and guided.

elder care b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elder care service; Christian Church

2014-06-05

吴旭梅(1989-),女,浙江乐清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卢福营(1962-),男,浙江嵊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研究” (09CSH035)

C913.6

A

1001-5035(2015)01-0077-06

猜你喜欢

敬老养老机构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