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视角下民间故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以《牛郎织女》为例

2015-01-31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5期
关键词:讲述者牛郎织女织女

于 强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江苏 扬州 225200)

教学的视角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路径。在当下,教学民间故事无论是将民间故事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材料来进行字词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将民间故事作为文学作品来看,抓住其特点,深入地阅读,感悟民间故事的文学魅力,其教学的视角均是立足于文本,重在对文本本身的教学。笔者则试图以传承为视角,以《牛郎织女》的教学为例,对民间故事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传承视角:基于民间故事存在方式的审视

民间故事是一种历史久远,依靠人与人、代与代之间不断地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因为其特有的传承方式而被称为“口头文学”。但是,这样的传承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在文献记载中,它最初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织女和牵牛只是天河旁边两颗星宿,彼此并没有关系。而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要算李善注《文选·洛神赋》曹植“咏牵牛之独处”句:“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到了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所记录的故事便比较完整:“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热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但是,即便如此,在人物数量、故事内容和情节设置方面,也和教材中的故事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使是现在,在不同地区流传下来的故事内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不仅是《牛郎织女》,众多民间故事也都存在着这种故事内容的差异性现象。这样的现象,充分说明了民间故事在人们的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不断地被讲述者进行丰富和再创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是一种“活”的文学。可见,民间故事是依靠“讲述者”而活着,“讲述者”的继承和创新才是民间故事的一种存在方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跳出文本教学的固有模式,抓住其口耳相传的传承特点,将传承作为教学的视角,遵循民间故事传承的规律,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角色来进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

二、讲述:传承视角下民间故事教学的理解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它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故事的内容来传达人们的一种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这样的传达,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借助“讲—听”的方式,并在反复的讲述中完成民间故事的传承,同时也完成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传承,两者是不能分割和剥离的。可见,讲述是民间故事传承的手段和途径。

但是,民间故事的传承只有当讲述者、听众、讲述情境和民间故事文本这四个条件在同一时间存在时才能得到实现。这种特有的传承方式,决定了民间故事的生成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讲述者、讲述语境和听众,它要求民间故事的讲述既要强调讲述情境的营造,要求讲述者具有较高的讲述能力,以便对故事文本进行丰富和再创造,还要能根据听众对讲述的反应,不断地调整讲述的语气、语调、体态语以及策略,甚至对讲述内容做出一定的删改,以使听众能够接受所讲述的故事。[1]所以说,民间故事的讲述不仅是讲故事,也是学故事,更是故事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还是讲述者成长的过程。

而当民间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时,它便与教师、学生形成了一个民间故事传承的语境。从传承的视角来看,学生和教师就是讲述者与听众,课堂就是讲述情境,课文就是传承文本,课堂教学便成了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教学便以讲述而展开,讲述就具有了新的理解和意义。

1.讲述是民间故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民间故事是在传承中实现意义,不断得到创生、获得发展的。虽然民间故事引入到了教材中,成为课文,具备了教学的功能和意义,但是,如果忽视了民间故事的文学特质和传承特点,那么民间故事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课文的选编也就失去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学民间故事,“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应当作为一个目的。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讲述”这一传承手段应当成为民间故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让教学的重点由重文本转移到重讲述上来,由以文本为中心转变为以讲述者即儿童为中心,使教学更加符合民间故事生成、存在与发展的规律。

2.讲述是儿童学习民间故事的方式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通过讲述的方式来表达讲述者对这一故事的理解和认同,并将这样的观念和价值传递给其他人。可见,民间故事的学习不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微言大义的阐释,而是对民间故事的记忆、叙述、理解和再创造。因此,传统的文本学习方式就不太适合儿童对民间故事的学习,而应当回归到民间故事传承的方式上来,借助讲述让儿童直接面对民间故事,主动展开与民间故事的交流,不断地浸润在民间故事的文化血液里,并在不断的讲述中理解故事内容,最终用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领悟与理解。

3.讲述是教学民间故事的主要活动

一旦将“讲述”确立为儿童的学习方式,那么指导儿童进行讲述就成了教学民间故事的主要活动,课堂就成了一个现实的讲述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围绕着“讲述”展开,教师通过指导讲述和学生的自我练习,从而使学生学习并学会民间故事的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讲述者,也是听众,并不断地根据讲述活动的需要而变换角色,讲述就成了讲述文本、讲述者、听众和讲述环境之间的纽带,主导着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

4.讲述是儿童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民间故事能够顺利地得以传承,讲述者是关键,他的讲述能力直接影响着民间故事的传承效果。因此,开展民间故事的“讲述”,不仅能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反复地讲述,不断地调整,也是他们不断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接受文本、内化文本和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叙述能力便相应地获得发展和提高。可见,讲述也是儿童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三、设计与组织讲述:传承视角下民间故事教学的构建

在传承视角下,讲述即教学,教学即传承,民间故事的教学便以讲述为教学的方式和路径。那么,如何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民间故事的讲述呢?

(一)设计螺旋式的讲述教学,让民间故事的教学与传承有机融合

民间故事的传承,重讲述者,重讲述,重语境,重听众。因而,民间故事讲述性的教学,就必须围绕讲述情境的营造和学生反复的讲述来展开,让学生的讲述呈现螺旋式的推进与提高,使得民间故事的教学与传承有机融合。

环节一:听故事,说感受,营造民间故事的传承语境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3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就表明,儿童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能让儿童愉快。著名民间故事学家刘守华先生更指出:“欣赏故事的快感来自故事的深层结构同人们心理结构的自然契合,使人们从故事中发现了自己,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2]因此,听故事,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迅速地亲近故事,并在听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故事,感受故事所带给他们的欢愉,形成学习民间故事的心理期待。比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之始,可以从牛郎星和织女星入手,出示夜空图,带领学生找寻牛郎星和织女星,然后生动地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用讲述来营造讲述的氛围,生成民间故事的传承语境。在学生听完故事后,再让学生说说故事中有哪几个人物?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的内容,为学生学讲民间故事做好铺垫。

环节二:理结构,串情节,记忆民间故事的传承文本

任何讲述的基础在于对故事内容的记忆,而记忆的关键在于对故事结构的把握。所以,在学生听完故事、练习讲故事之前,教者要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的结构,以及每个结构中的主要情节,以便学生抓住结构和情节,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讲述的方式来记忆故事。例如,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梳理成七个小部分:“牛郎生活困苦——牛郎周到地照顾老牛——牛郎与织女相识——牛郎与织女美满生活——王母捉拿织女——牛郎与织女天河相隔——鹊桥相会”。然后,让学生细读每一个小部分,并引导他们用几个词语把这部分的情节串联起来。比如:“牛郎与织女相识”的部分,就引导学生概括出“嬉戏”“织女下凡”“树林相识”“互有好感”等情节。最后,让学生看着这样的结构图,练习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串联。因为有了结构的把握和想象的积极参与,学生记忆故事就容易多了,讲述的难度被大大降低,同时也避免了死记硬背。

环节三:做比较,找异同,发现民间故事的传承意义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扣住课文中的语言,努力想让学生讲述得生动一些,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发现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没有让自己的讲述成为一种意义的表达,只是在讲述的形式上兜圈子。因此,让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意义,能够促使学生由讲述故事转向表达故事,真正关注怎样讲述以使故事的意义更加明确。而这样的意义则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故事文本的异同上。所以,对原始文本和当下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发现文本的异同,并进而发现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比如:在学生大体能够讲述《牛郎织女》后,笔者出示并帮助学生大体读懂任昉《述异记》中“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抓住两个故事的差异,让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增加了什么,删去了什么,改了什么。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增加了这些环节:“织女下凡”“老牛帮牛郎与织女相会”“牛郎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捉织女”……改了如下环节:“牛郎与织女居住地由天河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人间一个天上”“他们的婚姻由天帝安排变成了自由结合”“织女由不贤惠到贤惠”“使他们分开的由天帝变成了王母娘娘”……可以说这些不同之处,已经触及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于是,让学生思考这些不同之处,想想书上的《牛郎织女》在传达着什么,从而让学生发现了故事的意义:“好人有好报”“勤劳善良的人会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向往婚姻的自由”……

环节四:反复讲,评表现,提高民间故事的讲述能力

一个成熟的讲述者就是一个“活”的民间故事。[3]讲述者的讲述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浸透着讲述的思想意识和丰富情感,以及文化观念的认同,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观念的传达;讲述既是对传统民间故事的传承,也是对艺术的再创造。可见,讲述的效果是由讲述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即“我”想通过这样的民间故事传达给听众什么。因此,在学生把握了民间故事的结构和意义后,要通过讲评的方式,让学生借助讲述的反复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讲述能力。比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讨论并思考每一部分如何讲,怎么才能把故事的意义鲜明地讲给听众听,然后在小组里开展讲述的锤炼,并让听众说说感受、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讲述者再根据听众的反馈进行讲述的调整和练习。在此过程中,讲述者、听众和讲述情境便被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学生便成了一个有意识的讲述者,他们会根据故事的意义和听众的反应自主地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创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讲述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着民间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环节五:搞活动,说心得,形成民间故事的传承意识

倘若以后的儿童所接受的民间故事只是来源于文献的话,民间故事就会因为传承方式的改变,而使得民间故事的生命力丧失,不断地创新和生成就会止步。因此,民间故事的教学不能止步于学生能够较为生动地进行讲述,而要让他们担当起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开展民间故事的讲述活动,组织他们为家里的亲人、小区里的小伙伴以及其他年级的学生讲述民间故事,并记录听众的评价和感受。最后,组织大家开展讲述活动的交流,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让民间故事的传承意识能够在儿童的心底里扎根。

(二)组织实而活的讲述活动,让学生在讲述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讲述民间故事,对儿童的要求很高,而且反复的讲述最容易让儿童产生厌烦。因而,在上述以讲述方式为主导的教学设计中,三次讲述的实践活动即重在记忆的讲述、重在提高的讲述、重在传承的讲述,必须做到实而活,以使讲述发挥教学与传承的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谓“实”,就是讲述的组织要落到实处,即让学生练得实在,练在点子上;所谓“活”,就是讲述的组织方法灵活,手段多样,让学生练习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感到乏味。

1.分散与整合,组织记忆性讲述,重在故事的记忆

民间故事虽然通俗易懂,但较长的篇幅依然会为学生的讲述带来难度,尤其是在讲述的起步阶段。因此,要将讲述的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散与整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减轻讲述的任务,力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讲述来记忆故事。比如在教学时,依据《牛郎织女》的七个结构板块,把学生分成七个组,每一个组练习讲述一个小环节。练习完后,每组选择一名同学,按照故事的结构顺序依次讲述,最后再评价哪一组的选手讲得比较完整和流畅。然后,照此方法,通过循环的方式,每个组的学生都将其中的一个环节讲述一遍。最后,再让每个学生将整个故事讲述一遍。这样组织讲述,因为形式比较活泼,讲述任务轻,同时又有竞赛的氛围而令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同时,反复地讲与听,本身也有利于故事的记忆。

2.示范与评价,组织提高性讲述,重在能力的提升

讲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对照标准、明确不足,自我调整、反复练习的过程。因此,要建立标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讲述,并及时进行调整。而示范是呈现标准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评价是最利于做出调整的策略。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把什么意思讲出来?想要表明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然后以评价和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讲述中哪些地方没有把意思讲出来?如何调整?有哪些方法?最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中讲述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让他组织示范和评价,从而提升本组学生的讲述能力。比如在讲述“牛郎周到地照顾老牛”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明白要把牛郎的周到和心眼好讲出来,然后让学生练习讲述,再通过评价、示范来让学生知道讲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总是”“又肥又嫩”“上游”“最干净”这些词,讲的时候语气、语调要带有对牛郎夸赞的味道。这样,再通过小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的讲述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明白了怎样让自己的讲述更加具有表现力。

3.积分与阶梯,组织任务性讲述,重在意义的实现

面对不同的人讲述民间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意义的实现,既有心理上的磨炼,也有讲述能力的历练,更有文化传承的实践。所以,鼓励是这轮讲述的核心词。因此,在这轮讲述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讲述能力上的差距,设计积分卡,同时,根据积分,设计阶梯式的奖励:30分为合格讲述者,60分为优秀讲述者,90分为铜牌讲师,120分为银牌讲师,150分为金牌讲师,并以班级的名义定期举行仪式,颁发证书。积分卡与阶梯式的奖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乐于讲,喜欢讲,并不断自主性地提高讲述的水平。讲述的意义、传承的意义便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以传承的视角展开民间故事的教学,将课堂营造成民间故事讲述的情境,让讲述成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活动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民间故事,把握民间故事的文学特点,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讲述者、一个民间故事学习的主动者、一个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受到民间故事的熏陶和教育。▲

[1]柴楠.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D]:[博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3.

[2]蒋名智.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2):93-98.

[3]祝秀丽.中国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研究史略[J].民俗研究,2003(1):140-147.

猜你喜欢

讲述者牛郎织女织女
上篇 庆国之盛世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牛郎织女渡鹊桥
吟织女图
渭南市博物馆:华夏文明的“讲述者”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