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契约在医学生后期管理中的创新研究
2015-01-31卢海威王海英孔祥军
王 艾,卢海威,王海英,孔祥军
(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浅谈心理契约在医学生后期管理中的创新研究
王 艾,卢海威,王海英,孔祥军
(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希望与校方在平等基础上对话的欲望也进一步凸显,因此,把传统的制度化管理作明线,运用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作暗线,实行两线互补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是最终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式。
心理契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非正式契约关系,也即隐性的非书面化的责任、义务和期望。正确使用心理契约这种模式,可以成为制度管理之外的延伸和补充,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的有效补充。通过进一步了解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期望,可以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积极配合高校的教育目标,使教育双方达到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从而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共鸣。
一、国内外关于心理契约的阐释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理论最早是由组织心理学家 Argyris提出,他在《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中首次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1]”,用来表述工厂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给心理契约的内涵作进一步解释。Levinson和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未书面化的、内隐的契约。强调双方内在的期望。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E.H.在其名著《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2-3]。Schein认为心理契约包含组织和个体两个层次,是组织行为中起决定因素的内隐关系。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Rousseau、Kraatz和Robinson等人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而英国学者Guest、Herriot和pemberton等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互惠互利的责任,单纯注重个体而忽视组织方面的视角会造成核心研究的偏失[4]。
国内学者陈加洲、凌文栓、方俐洛、李原、魏峰、王浩等,在总结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对心理契约概念、特点和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比较公认的心理契约概念是“组织和成员之间内隐的、未公开说明的一套对对方权利和义务的感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期望。[5]”从心理契约的概念不难看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动态性等特点。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生后期管理创新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医学生后期管理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味地依靠教育者的说教,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医学生的主体性逐渐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陷入了“单一的、封闭的、线性的”僵化模式,这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同时又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对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医学高级人才的需要。基于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衍生出新的内涵:不单是专业技能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更深化为一种建立在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6]。医学生后期离开学校,在医院接受见习和实习教育,原有的制度化管理模式难以监管,且制度的强制性不能充分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共鸣,容易在内心造成抗拒和逆反。而心里契约管理模式具有了解沟通、满足需要、理解认同的特点,积极呼应了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展医学生自由的个性。
(一)情感共鸣是心理契约构建的基石。
情感共鸣是心理契约构建的第一个阶段,也即关系双方在情感上的相互认同。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收集高校相关信息,整合加工以后形成初步判断,为接下来的选择提供依据。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翔实的介绍学校的基本概况、专业设置、办学理念与宗旨、发展规划与前景以及当前学校所能提供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保障等。将这些信息如实的呈现给社会,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有客观、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学生踏进学校后,会对实际情况和之前的初步判断加以比照,二者如果没有太大的反差或者实际情况还要高于心理预期,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和强烈的融入感,这也为今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夯实了基础。反之,如果比照的结果低于预期,学生就会有抵触情绪,产生负面情感,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控宣传方案与力度;新生入学后,学校要在诸如报到、缴费、食宿等每一个环节上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学校当家,才会积极的融入新的大家庭,才会在情感上引发共鸣。这也为心理契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合理期望是心理契约实现的保障。
合理期望是人际互动双方通过了解产生的关于对方的责任和义务和期望。对于医学生来说,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者,他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辅导员是良师,能引导学生先成人再成才,依托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能运用自身的经验与能力帮助他们分析社会形势,合理规划未来。学生也渴望和辅导员成为益友,这就需要把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式与互动式,从朋友的立场出发,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处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就能主动地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与支持,会更好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辅导员期望学生在成为栋梁之才之前,应首先学会如何做人。辅导员期望学生能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进一步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辅导员期望学生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热爱祖国,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集体观念;辅导员期望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热爱所学专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辅导员期望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兴趣广泛,热情开朗。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所需要的宝贵品质。
(三)彼此悦纳是心理契约操作的纽带。
彼此悦纳是心理契约实施的第三个阶段,也即辅导员和学生在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产生的信任、尊重和悦纳。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经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充分赢得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辅导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向学生的合理期望迈进,就可以使师生在情感上彼此欣赏,在心理上彼此悦纳。
(四)自主管理是心理契约实施的目标。
心理契约作为一种隐形的、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它暗含师生之间隐性的责任、义务和期望。学生希望借助高校这一平台去实现人生理想,辅导员如果能及时、准确的掌握他们的发展需求,并采取合理措施,使他们看到实现理想的希望,这将会激励他们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进步,迈向新的台阶。高校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上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健全激励体系,在平等、互利、尊重、信任和共赢的心理契约下,高校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人形象与学校形象密切挂钩。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上,学生对个人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自觉配合学校的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也是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最高目标,处于这一阶段的行为个体,彼此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和心理约束力。
[1]ARGYRIS 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
[2]SCHEIN E H.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NewJersey:Prentiee Hall,1980.
[3]王 浩,罗 军.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155-159.
[4]戴金珠.我国IT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及时相关因素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5]李 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6]顾 红.文本契约与心理契约相互补充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刍议[J].高教探索,2010(11):127-130.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the post manage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Wang Ai,Lu Haiwei,Wang Haiying,et al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Tai’an 271000,Shandong,China)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of university has transformed from management education to service education.Students’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strengthened.Combining 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con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G444
A
1002-1701(2015)06-0037-02
2014-05
王 艾,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