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汪曾祺作品的中国式人道主义情怀

2015-01-31张恒正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汪曾祺沈从文

张恒正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277500)

析汪曾祺作品的中国式人道主义情怀

张恒正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277500)

当代文坛,汪曾祺作品平淡不拘、极具特色,行文上以轻淡文笔写平常人事,只在平常人事上落墨,开掘大精神、闪光点,不追求大题材、大事件、大人物;以儒家的“仁爱”之心去关注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苍生,没有怨恨,只有怜悯,笔下人物形象透露着“中国式人道主义”情怀。

汪曾祺;中国式人道主义;自然;淡化

“人道主义”源自西方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和原则,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口号提出,反映的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诉求:要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解除宗教神学的禁锢,提倡人的尊严,赞扬人,肯定人。

西方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自然性,尊重人的尊严;现代中国的“人道主义”直至“五四”时期才作为新文化运动思想引入到社会思想层面,并得以不断地发展,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鲁迅的人道主义是“立人”思想,巴金提倡“人类爱”,沈从文的人道主义是“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汪曾祺继承了老师沈从文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又有所不同,不像卢梭的理论口号那样鲜明尖锐,也不同于鲁迅强烈批判的社会批判。汪曾祺曾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①(P38),而所谓“中国式”显然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于强调其传统性和文化性,是更趋向于本土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准确的说是对儒家思想的“寻根”,汪曾祺说,“有的评论家曾说我的作品受到了一些老庄思想的影响,我自己觉得受儒家思想影响可能更深一点”②(P6),他在《自报家门》中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③(P316),同时汪曾祺还喜欢宋儒的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汪曾祺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②(P3),这当属美学中优美的范畴,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统一,人与人之间、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融,是外在形式与美的内涵的相互协调,是个体特性与普遍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时也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人世间的一切悲哀可怜,生活的拮据,一己之力的有限,在他的笔端往往化为默默地恋情和绵绵的酸涩,其作品朴实真挚而又温和,细细读来别有一番情趣,使人感到一种沁入心底的温馨,一种淡然一笑的从容,一种花开花谢的沧桑,似一老者娓娓叙来,世事洞明,即使偶有风雨,也尽显波澜不惊;又似一歌者,音高处,穿云裂石,可上九天;音低时,细若游丝,潜于湫渊,汪老自云“随遇而安”,和也,谐也,道也。

汪曾祺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祖汪嘉勋是“清朝末科的拔贡”④(P3),其父汪菊生也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汪曾祺作为一个作家,其思想历程的起点是儒家。汪曾祺最推崇的是沈从文,他始终牢记沈从文“千万不要冷嘲”的告诫,赞成沈从文“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审美思想,践行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良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意愿展示伤疤,以逞英雄豪气,不意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千世界”的为文理念,因此,汪曾祺始终以一颗儒家的仁爱之心对生活、世人、山川草木,对一切,都充满了感情。

1939年,19岁的汪曾祺离开家乡前往云南求学;1944年,为逃避毕业后去陈纳德的飞行队当翻译而中断学业;1946年,失业于上海;1958年,增补为右派,下放“口外”;1962年,回京。在沧桑世事之中,经历了不少遭际和颠簸,汪曾祺被一次次卷来抛去,但现实生活的沮丧无奈,没有让汪曾祺落魄,反而留下了一些优美的篇章,如《七里茶坊》、《葡萄月令》、《云致秋行状》等作品。现实境遇越是恶劣,就越为汪曾祺的故事增加无限的柔情温馨;现实生活越是艰辛,越激发汪曾祺对人世的恋爱同情,他对于世间的冷暖疾苦,总是细细咀嚼咽到肚里,而后点点消化,化为一种涵盖丑,融化恶,勇敢地承受世事经久永恒的味道,以一声叹息包容了世人。其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普通人,也都善良正直,热情诚挚,身上透露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汪曾祺作品的人道主义情怀,集中表现在所塑造的三类人物形象上:

(一)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自然唯美

在对知识分子这类形象的描写中,首先应说到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汪曾祺写他们的吃穿、住、用、行。吃曰《采薇》,“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最后吃到“一样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吃到了“豆壳虫”,“闭了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穿名《不衫不履》,衣服上有个破洞,找一根麻筋,结个疙瘩,“疙瘩名士”;朱自清先生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化学教授穿了一双“空前绝后鞋”,住谓之《斯是陋室》,行唤作《骑了毛驴考大学》,在那样一个战乱纷飞的岁月,物质条件何其艰苦,生存尚且不易,但是汪曾祺娓娓写来,没有猥琐,没有落魄,没有龌龊,安静的如同一杯下午茶,又有几分幽默,这也许就是人道。肯定人性价值、个性自由,肯定人的现世享乐追求是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这正是汪曾祺师承《边城》那种“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背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⑤(P231)的文学理念,发掘人性中的诗意情怀,从而实现“对人的价值、人性解放的肯定”⑥(P551)。

《鉴赏家》一文开头写道:“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季匋民是全县有名的画家,叶三却只是个贩水果的,两人的社会地位差距如此之大,但是他们之间的友情高山流水,至死不渝。《故乡人·钓鱼的医生》中的主人公王淡人每天安静地做着钓鱼、医病的两件事情。但他回去医病时“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生活过得“不至断炊”,但“穿衣可很紧了”。这两年他做了两件“傻事”,“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当王淡人的老婆问:“你给汪炳用掉得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笑,说:“没多少钱——我还有。”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一个卖草绳、一个做炮仗、一个画画,是“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都交过好运,但当大家都碰霉头时,靳彝甫毫不犹豫地变卖了祖传的三块田黄石章,救济友人。

在这个知识分子的世界里,有过风雨,有过波澜,但一切又都归为平静。没有对人的蔑视,只有怜悯同情。汪曾祺通过日常生活的个案来折射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性光芒的阐释,通过轻淡的语言透露着对人道主义的执著追求。

(二)平民百姓的人道主义情怀:和谐平淡

与周作人、鲁迅等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相比较,汪曾祺更关注下层的普通民众,更自然地用一种乡土情怀和绵绵的乡思眷恋来营造乡土地方文化氛围,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在苦难中也能让人体味出人性的温暖和纯真。汪曾祺生于斯,长于斯,平日里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些人物,他们是善良的劳动者,正如汪曾祺在《认识到的和没认识到的自己》中说:“我的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因为我对这些人熟悉,‘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我对笔下的人物是充满同情的,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阶层的,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③(P426)这些普通人生活平凡,甚至充满着苦难坎坷,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顽强、乐观、自然、安静的生活。汪曾祺对他们的关注,不是高高的俯视,而是深入其中的平视,即使在人物遭遇苦难坎坷时,周围总有浓浓的“情”围绕,使人不觉其苦而深感其情。

《受戒》写的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些旧梦”,作者通过轻淡而又温馨的语言描绘了一对水一般的少年的初恋故事,没有忧伤,没有迷乱,没有狂躁,却有着世界的轻甜、和谐。汪曾祺说:“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⑦唐挚认为“《受戒》的意义在于赞美人间的,自然的,充满生命力的现实世界。大胆地对于出世的,非自然的,充满虚妄的神的世界的挑战。”⑧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片的猪肉,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线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

正是对这世界怀有这样的一份温情,平凡的世界才会显得如此美好,这里的人才会是那么的纯朴,“村里都夸他的字写得好,很黑”,这里的一切才会是那么和谐。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的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面对如此场景,这世界都会醉了!

《大淖记事》故事颇有波澜,巧云被刘号长玷污了,不免让读者心生愤恨,但汪曾祺也只是淡淡地说:“巧云破了身子,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想到跳到淖里淹死。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只是为什么是这个人?……她觉得对不起十一子,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她非常失悔,没有把自己给了十一子”,之后,之后汪曾祺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景象,“过了一会,十一子泅水到了沙洲上。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中天。月亮真好呀!”

在面对波澜时,汪曾祺尽量给予人们一份快乐,增加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反映美好的人性魅力,如实地记录生活,是汪曾祺的一贯风格,他不追求大题材、大事件、大人物,只从小人物身上挖掘闪光点、大精神,为世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这种对普通人物的关心、尊重和欣赏就是汪曾祺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

(三)市井奇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世俗传奇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着力唯美人生的营造与刻画,或许是处于动荡时代的缘故,社会的黑暗、人情的淡薄激起了汪曾祺“对现代社会人性完美的无限向往”⑨(P393),《鸡鸭名家》中的孵鸡行家余老五、赶鸭能手陆长庚,《戴车匠》中的民间手艺人,他们或淡泊悠然,或重义轻利,这类人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平民或知识分子,他们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他们多身怀绝技,有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特异之处,但是他们绝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侠客,在汪曾祺的笔下他们又和谐的融入世俗生活之中,这正是汪曾祺小说存在的依据与合理性,也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独特表现方式。

《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炕小鸡出神入化,入魔入境。这个时候“他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睛塌陷了,连颜色都变了,眼睛的光彩近乎疯狂。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特别是炕小鸡关键时候的一声“起!”更把余老五的形象刻画的极为传神。但平日里的余老五却是这样的,“余老五成天没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其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好喝酒,一天两顿,一顿四两”。

《八千岁》里面的宋侉子,他的相马堪为一绝,与虞小兰的“爱情”又是那么的潇洒,一句“我明天走了,不来了”,像极了徐志摩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他们或有侠骨,或有柔肠,在现实世界的生活中,又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汪曾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而又非界限分明,汪曾祺慢慢写来,人与自然之间物我两忘,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争斗,没有黑暗,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尽显中国式的人道主义之美。

汪曾祺作品中饱含一颗仁爱之心,不会有怒目金刚似的愤恨之笔,只有低眉菩萨似的轻淡之文,蕴含的正是对生活在这个轻甜、微苦的世界中人们深沉得爱,这种轻淡,绚丽之极,融入丰腴,也只有在这种轻淡之笔下,平常的人事才会显现出人道之美。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仁爱还普及到身边万物,《受戒》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大自然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仿佛都有了生机,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物我合一,尽显人道之美。

注释

①汪曾祺.玩翠文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②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选集·自序[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③汪曾祺.汪曾祺人生漫笔·自述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④汪曾祺.汪曾祺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⑤沈从文.沈从文文集·从文小说习作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⑥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5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⑦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与大陆作家对谈之四[J].上海文学,1988,(4).

⑧唐挚.赞《受戒》[J].文艺报,1980,(12).

⑨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温存超.淡化:汪曾祺小说文体的自觉与创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增刊).

[2]陈海英.人间致爱者·论汪曾祺[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3]夏元明.汪曾祺小说的单纯美[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4]陆建华.汪曾祺年谱[A].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5]李展.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汪曾祺笔下的人物世界[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吕艳]

The Chinese Humanitarian Feelings in the Works of WANG Zeng-qi

ZHANG Heng-zheng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Tengzhou 277500,China)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his works extremely unique,his work is informal.Style with light prose writing personnel usually,only on the usual personnel walking,dig big spirit,sparkle,do not pursue great subject matter,big events,great man;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fucian"benevolence"heart whole life in this world,no resentment,only pity,characters image revealed that the"Chinese humanitarian feelings."

WANG Zeng-qi;Chinese humanitarian;Nature;desalination

I207

A

1004-7077(2015)04-0009-04

2015-04-26

张恒正(1981-),男,山东滕州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汪曾祺沈从文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跟踪导练(一)5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