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医案2则※

2015-01-3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李老中风

于 海

(石家庄市石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家庄 050062)

李士懋老师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国医大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五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李老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思辨方法。其主要内容有六点,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二是从整体观出发,三是以虚实为纲,四是以脉定证,五是动态辨证,六是崇尚经方,而“以脉定证”则是李老临床诊病的最鲜明特色。依据脉诊,往往能从虚实寒热错综的复杂症候中去伪存真,抓住本质,取得奇效。笔者在跟诊过程中深有体会,现举医案两则如下。

1 烧心案

患者栗某某,男,58岁。2012年8月20日初诊。主诉:烧心一年余。烧心多在早晨十点出现,进食多或食凉后明显,偶头晕,疲劳后加重,尿不净、不利,易右胁不适,大便不成形。舌暗、苔白,脉沉弦拘。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中医诊断:烧心,阳虚寒客胃肠。治法:温阳散寒、燥湿行气。处方:五积散加减。麻黄6 g,苍术7 g,桔梗6 g,白芷7 g,川芎7 g,当归12 g,枳实8 g,桂枝12 g,炙甘草6 g,厚朴9 g,郁金10 g,生姜2片,炮姜6 g,陈皮6 g,生黄芪12 g,川木通6 g,炮附片(先煎) 12 g。7剂,水煎服,日1剂。

2012年8月27日二诊:患者称药后烧心诸证明显减轻,又诊脉仍沉弦拘,改苍术为9 g,去川木通。前后服药20余天,基本痊愈。

按: “烧心”,是一种位于上腹部或下胸部的烧灼样的疼痛感,同时可伴有返酸,乃临床脾胃病患者常见症状,西医多认为是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作用于消化道粘膜而导致。 《中医词释》中把烧心解释为胃酸过多引起的上腹部烧灼感[2]。刘启泉教授认为烧心的中医病因有热、气、瘀、虚四种[3]。热可分实热、湿热、虚热;气可分气滞、气逆;虚可有胃阴虚、肾阴虚等。总之未见有关于寒或寒湿引起烧心的说法。一般情况下,中医临床医师见到患者 “烧心”的主诉,也多会认为是热证或气滞热郁化火。而此患者的突出特点为脉象沉弦拘,根据李老之脉法,脉沉主里,弦拘主寒邪闭郁。拘脉是李老独创的脉法,类似于紧脉,但较紧脉敛束之象更甚,诊脉时有种痉挛感觉,和紧脉一并归于 “痉脉”,主寒邪闭郁经脉。本案患者以烧心为主症,病位在胃肠,故当属寒客胃肠,且可以脉象解释诸证:寒客胃肠,故导致脾土之清阳不升,戊土之胃火不降,郁于中土[4],“积阴之下必有伏阳”,故而心下烧灼;上午乃清阳上升时段,清阳该升不升则不能上充清窍,则上午多见且伴头晕;食多、食凉致使脾运不及、疲劳则脾阳馁弱,故症状加重。脾阳左升,胃土右降,气降不及,右胁郁而不适;寒闭中土,湿浊内生,注于膀胱水渠而小溲不利,渗于大肠谷道则便不成形。舌暗为阳运不畅之象,苔白为寒闭湿阻之征。弦乃气滞之证。故依脉为主断为寒客胃肠,夹湿,法宜温阳散寒、燥湿行气;方拟五积散加减。

《伤寒论》[5]说: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所以任何疾病的症状都可能有虚实寒热两面性。 “烧心”不一定均为热证、气滞,寒证、寒湿证引起的 “烧心”同样可见于临床。本例即使是热证也是真寒假热证,属寒湿闭阻郁热内生,如究其真伪就必须凭脉。李老即是按照平脉辨证,以脉定证,以脉解证的原则,有效诊治貌似热证,实为寒证的 “烧心”病例,且随访跟踪,疗效稳定,患者满意。

2 中风案

鲍某某,男,60岁,2011年3月28日初诊。主诉:间断言语不利、舌僵2年,加重半月。伴右手麻木,右下肢轻度活动不利,项皱,吃饭饮水费力,易呛,流涎,多寐,每天睡10小时以上,小便频。舌嫩红润,苔薄。脉沉弦徐紧。既往4年前发现高血压,最高220/90 mmHg,即刻血压180/90 mmHg。曾于2009年、2010年两次发作脑梗,本次未行头颅CT检查。中医诊断:中风,正气内虚寒痹经脉。治法:扶正散寒,除痹通脉。处方:小续命汤加减葛根12 g,桂枝10 g,当归12 g,川芎8 g,麻黄7 g,杏仁10 g,石菖蒲6 g,炮附片15 g,细辛6 g,羌独活各9 g,防风10 g,赤白芍各12 g,党参12 g,蜈蚣10条,全蝎10 g,炙甘草8 g。4剂,水煎服。加辅汗三法,即连续服药、啜热粥、温覆。取汗,汗出透后,改1日1剂。

2011年4月4日二诊:第一剂,温覆未啜粥即汗出30分钟,舌僵、易呛及项皱均减,仍多寐,每天多于10小时,眼粘、手麻如前,脉沉弦徐紧减,舌嫩红苔薄。降压药已停一周,即刻血压180/85 mmHg。汗出未彻,寒痹未解,继服上方,再汗,4剂。

2011年4月11日三诊:汗已透,彻夜而出,全身皆见。汗后舌较前软,食水未再呛,项皱除,小便正常。流涎、嗜睡如前。脉沉弦徐,舌嫩红苔白。血压195/110 mmHg(未服降压药),继予温阳解痉,不再用辅汗之法。处方如下:葛根15 g,防风10 g,当归12 g,炮附片12 g,川芎8 g,桃仁各15 g,红花15 g,桂枝10 g,僵蚕15 g,全蝎10 g,赤白芍12 g,羌独活各9 g,麻黄6 g,蜈蚣15条,地龙15 g,蝉蜕12 g。6剂,水煎服,一日三服。

2011年4月18日四诊:嗜睡减,舌僵不著,言语较清,项不皱,流涎减少。血压145/80 mmHg,未服降压药已三周。上方,加生芪18 g。7剂。

按:五版 《中医内科学》[6]中论述“中风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以前多认为风从外入,即以 “外风”学说为主,如 《素问·风论》篇曰 “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据营卫……发为偏枯”; 《金匮要略》秉承 《内经》之意[7],指出外风为主的机理是络脉空虚,外风入中,复以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来阐明受邪的轻重深浅。唐宋以后则多以 “内风”立论,如李东垣主气虚、刘河间主火、朱丹溪主痰湿、叶天士主肝阳化风之论。近代名医程门雪则认为[8]:“……中风是经络间病。外风中经络,是因虚而召风,其虚以气为主,以脾为主;内风亦扰经络,是因虚而风动,其虚以阴液为主,以肝肾为主。内外风相引相煽致病,为最普遍”。也因以上对中风的认识,无论内外,今人对中风的治法也多以 “熄风”为主。

李老则认为,将高血压兼脑中风患者一概应用息风治疗有失偏颇,未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对于阴虚阳亢之高血压、脑中风使用镇肝熄风汤是对症的,但必须符合阴虚阳亢的中医指证,尤其是脉诊,患者出现弦劲或弦涌之脉,方可断为阴虚阳亢;若脉诊为痉脉兼无力之象,虽半身不遂、言语不利、高血压等症状相似,亦应断为正虚寒痹经脉。本案患者脉象即为沉弦徐而紧,沉主里,徐为正虚,弦紧为痉脉,主寒邪闭郁经脉,故断为正气内虚,寒痹经脉。治以扶正散寒,除痹通脉,方宗小续命汤。小续命汤乃治六经中风之通剂,出自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杏仁、防风、生姜组成,主治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是真中风之方剂,兼治风寒湿痹疼痛者。李老甚为推崇此方,临床用作正虚寒痹经脉之要方,兼以 “痉脉”作为应用此方的主要指证。如前述,痉脉的特征就是沉弦拘紧,摸之似呈痉挛状态,见此脉即提示有寒邪凝痹之证,即可散寒通痹。本案亦为李老应用汗法的经典病例,其将原方合虫类药蜈蚣、全蝎,以加强搜风止痉之功,加细辛以启肾阳,葛根以生津止痉解项皺,菖蒲通舌窍,当归养血。同时,因脉无热象,故去原方中的杏仁、黄芩,以免在驱邪中掣肘。加减化裁后大大加强了原方之功效,切合病机,故奏速效。

3 结语

在多年的经典学习及临床实践中,李老认识到,虽然中医理论发源于《内经》,《内经》中也论述了上百种疾病,但这些论述均为对单一病种的阐释,相对零散,彼此独立,故《内经》并未建立起能统辖临床所有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直到张仲景的《伤寒论》,才构建了理法方药完备、且可将临床大部分疾病纳入其中的辨证论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是辨证论治的“证”,而“证”又是如何确立的?仲景在《伤寒论》几乎各篇都提出“脉证并治”,明确了“以脉定证”,或曰“平脉辨证”的思想,即“脉”是确立“证”的依据。仲景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总纲,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强调证依脉定,法因证立,方依法出,突显了脉诊的重要性。同时,仲景还提出了诊脉的总原则,曰“脉当取太过与不及”。太过者,实也;不及者,虚也。即诊脉当首辨虚实,以虚实为纲。李老也因此提出[9],脉诊在疾病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占权重的50%~90%。并认为,一个完整的“证”有四个要素:病性、病位、程度、病势,可概括为“四定”,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而脉诊则是四定的依据。故证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核心,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在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巍峨大厦基础上,恩师李士懋教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也正是以此为指导,李老才在中医临床中,妙手回春,屡获奇效。

[1]杨阳.李士懋教授“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概论[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3):2-6.

[2]徐元贞.中医词释[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97.

[3]刘启泉.烧心的辨证与治疗[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14(4):23.

[4]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5]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26.

[6]张伯萸.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

[7]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

[8]程门雪.金匮篇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4.

[9]李士懋,田淑霄.溯本求源平脉辨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8-41.

猜你喜欢

李老中风
完形填空专练(四)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的长寿经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那一抹笑容 那一把花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做个“养心家”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