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初步思考
2015-01-31石德全俞泽民高桂丽康福伟李大勇马成国
石德全 俞泽民 高桂丽 康福伟 李大勇 马成国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初步思考
石德全 俞泽民 高桂丽 康福伟 李大勇 马成国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通过分析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认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自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四个方面。根据我校实践,对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的问题和举措进行初步探讨,认为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方式和培养机制。通过上述途径积极推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卓越工程师;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育;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而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目标是培养出创新动手能力强、适应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1,2]卓越计划在总结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成果的同时借鉴外国优秀工程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了重新思考定位,改变“研究型”思想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针。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方面: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单位,在3届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随着一些问题的显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下阐述的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以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经验作为参照,对其所具备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举措等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
1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卓越工程师是具有对从事的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以及评价能力,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工程人才。[3-5]卓越工程师所要求具备能力和素质可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不断锻炼和培养。
具体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名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一名合格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利用专业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运用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法律规定等,并具备铸造、锻造、焊接等中高级技工技能以及生产金属材料产品和工艺的设计与研发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与此同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在工程实践中善于思考、总结和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的竞争力不能由个人能力决定,单凭一个人不能完成企业工程项目一系列运作,而是由团队成员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决定。[6-8]在团队中不仅要有卓越的个人能力,还要具有团队精神相互协调合作,在不同的领域共同奉献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卓越工程师还应具备信任、信用、奉献等最基本的精神品质。
1.3 创新能力与自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也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卓越工程师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是工作任务完成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工程师自主学习的要求越加严格。高校的工程教育已经满足不了进入社会后企业对其的能力要求,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也是毕业生更快融入社会,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因此使工程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1.4 富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参照,重点是如何去做人,不同于科学精神的重点为如何去做事。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也是优秀工程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项目开发和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工程与自然、工程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更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
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对于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进行了初步思考。
实施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校内培养方面,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各类大学都不是问题。需要研究的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型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工程素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2.1 明确培养目标 提升教育品质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造就一批综合能力过硬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品质概念,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遵从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双重标准,这不仅包含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还明确了人才培养应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拓展为核心。这就意味着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应具备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和高品质的工程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9]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对工程技术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掌握,还需通过正确的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及企业管理精神的长期熏陶,懂得工程技术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进行从事工程工作意义的教育,很多工科学生并不明确工程工作的意义及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社会对工程和工学的认知度的欠缺与偏差,导致出现了一种现象——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仅就学生生源方面,工学硕士明显优于专业学位硕士,甚至出现了工学硕士落榜的考生可以转向专业学位学习的第二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学生的理想职业是“不当工程师也要当技术员”。[10]而且很多院校过去也常常以被命名为“工程师的摇篮”而自豪,但是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提法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一般为公务员、管理者、金融会计师等一些不具有工程意义的职业。对此我们不禁要发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本科毕业生,会按照原本的设想,一部分继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另一部分转而攻读工学硕士吗?是不是学术研究型大学“卓越计划”的本科毕业生主要进入工学硕士阶段,从事科学研究;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则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习?当然,不管答案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实践好金属材料专业的三阶段(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及时有效地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品质。
2.2 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常规的是变革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等。而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例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认”也在积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发展。针对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常见的按学年分为“2+2”“3+1”“2.5+1.5”等。[11]高校应打破学校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积极促进通过校企合作创设工程教育的环境与条件。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相互交叉。在3年的校内学习时间内,穿插各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认识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管理学、经济学、自动化等第二学位专业。在1年的企业学习中,部分学生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另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
2.3 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必不可少。我校金属材料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改变原来的将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传授的方法给学生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通过精炼理论知识和工程训练作为辅助依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标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又各自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的学时有效性不同于理论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学校开设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可自由选择。此外,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奖励机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大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素养
跟20世纪末期相比,现在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校的教师参加到工程实践中的次数和地位也在下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更难把教学和工程设计都处理好。[12]现在很多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没有或者很少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生产实际和参加到工程的机会也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正在减少,在本科的毕业设计中更是如此。因此,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突显。结合我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从而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计划要求。
2.4.1 教学相长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养成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在研中学、学中教;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2.4.2 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使用该平台可以连贯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工程实践机会。
2.4.3 合理高效的利用社会资源
创办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整合高效利用社会办学的资源优势,发挥出社会办学的力量。通过上面2种方式可以使教学紧密的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而且可以为教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2.4.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打造一支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不仅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得工科类专业教师有接受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学校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资助和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进修学习。在岗位评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工程素质考核纳入指标体系也是一种提升教师在工程教学方面素质的好方法。高水平工程教师师资队伍不但要有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只有既鼓励有工作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兼职,才能使二者充分结合和交流,达到知识技能互补和彼此相互学习的目的。
2.5 积极探讨校企合作方式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必须重视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13]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接纳未毕业大学生的实习,把在校大学生实习看成是企业负担,并且有很多企业把大学生实习的时间期限规定为1年,这都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难点。同时,在校大学生在公司进行实习时,实习期间所需的实习费、安全保险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都需要学校支付,这对于学校是很难承受的高额费用,会导致实习质量“缩水”。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基本以参观实习为主,学生安全被学校和企业放在了第一位,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对大学生的培养基本难以实现。针对该问题,希望国家明确要求企业担负起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校外责任,更希望国家实施政策鼓励企业的这种行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将培养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变成企业的经营政策。
事实上,开展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一项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战略。首先,高等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离不开相关企业的深度参与。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各种专业型人才。我校材料学院已与很多企业(如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硕士培养关系,已经帮助这些公司培养了众多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能使高校与企业达到彼此生存共赢的目的。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合则两利,所以应该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即高校应该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根据高校和企业的真实情况,建立各种等级的学生工作站,利用企业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技术、工作和科研环境,给高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研究课题。企业在给高校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工作站的同时,高校学生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并且出站的毕业生也可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使企业人才得到新鲜的血液,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3 结束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它涉及人才培养的各项环节。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明确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所需具备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认真制定培养方案,努力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建立和深化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方式和培养机制,积极推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社会、现代企业培养更多的卓越人才。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57.
[3] 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8.
[4]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5] 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6]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7] 鲁烨.关于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14(4):66-68.
[8]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78-79.
[9] 盛朝强,谢昭莉,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1(3):8-9,49.
[10] 顾嘉,张航,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59-63.
[11] 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12] 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13] 余志卫.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81-84.
Preliminary Refection on Training the Excellence Engineers of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Shi Dequan, Yu Zemin, Gao Guili, Kang Fuwei, Li Dayong, Ma Chengguo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40, China
The plan of training excellent engineers is a key measure of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perform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excellence engineers of th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ust have four aspects: the solid specialized foundat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humanistic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the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rimarily refecte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by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is further changed, and the education idea is renewed,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become clea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constantly innovated,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reformed and improved. The teachers’ engineering quality is enhanced, and the long-term stabl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By which the plan of training the excellence engineers of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will be actively promoted.
excellent engineers;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4-08-04
石德全,教授。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3010321);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编号:B201300036);金属材料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