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育人效果提升机制研究
2015-01-31章剑锋陈治国
章剑锋, 陈治国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育人效果提升机制研究
章剑锋, 陈治国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形势政策报告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政策引领、理论武装、政治认同、信仰固化等方面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有效途径。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育人机制建设是增强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保证。加强形势政策报告会的会前研判、内容建构、方法选择、要素互动、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其构建科学、系统、完善、高效的长效育人机制,切实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形势政策报告会;效果;提升;机制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具有敏感、复杂、多样等特点,必须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来捍卫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师生中有效传播和教育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固有渠道和可控阵地。“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不断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①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师生认清形势、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提升素质,其在政策引领、理论武装、政治认同、信仰固化等方面的育人作用显著而重要。
不断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引导师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充分发挥其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育人机制建设是提升形势政策报告会育人效果的关键。从形势政策报告会的过程和要素管理出发,强化“会前研判、内容建构、方法选择、要素互动、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其构建科学、系统、完善、高效的长效育人机制,切实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一、会前研判
1.对象研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指“以受教主体的需要为核心的内动力所驱使的,对社会需要所驱动的思想教育的容纳性、联想性、创造性等不同层面的反应过程,是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的选择、加工、整合、内化、外化的连续反应过程”。[1]106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中,报告人与受众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且报告会的效果依赖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因此,报告人为实现报告会育人效果需要提前预判受众的需求。
在形势政策报告会对象研判中,报告人需要了解报告对象的知识背景、价值取向和社会认知程度,以及报告对象对报告主题的认识、态度、情感等,从而明确报告对象的社会需求、心理接受状态和对报告所涉及问题的接受能力。
2.自我研判。在报告人与报告对象的互动场域中,报告人在研判报告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需要将研判过程投射到报告人自身,实施对自我的研判,明确报告人与报告对象的对应关系。在自我研判过程中,报告人要研判报告对象对报告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情境定义,即报告对象对这一形式的认识、情感与态度,从而明确自身在报告会中的位置;研判报告对象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并从自身出发判断能否完成这一角色扮演;研判报告的主题是否契合报告对象的认知旨趣、认同界限和认识能力,以实现报告人与报告对象在报告内容上的良性互动;研判报告的主题是否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明确报告会能否呼应形势的需要,廓清报告对象对国情走势的认识,实现报告对象在思想认识上的深化,达到报告会的育人功能。
3.环境研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环境是指“影响受体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思想教育活动与效果的周围条件”。[1]134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自在环境创设丰富的具有教育引导功能的为我环境作为支撑,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更新环境的构成要素、呈现形式与内容。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环境研判就是要了解报告对象所处的时代特征、形势背景,了解所在学校或机构的历史、地理、文化状况,了解报告对象所在学校或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原则、风格、措施以及报告对象对社会、学校或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认同程度。根据这一判断来创设符合报告会特性的为我环境,使得报告会与环境相得益彰。
4.介体研判。介体既指信息传播的形式,又指信息传播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体是指教育内容从教者传播到受者的形式,包括图像、声音、文字等介质,也包括现场直播、面对面沟通、视频播放、演讲、辩论、示范、情境模拟、实地感受等传播形式。报告人要根据报告对象的喜好、表述方式、接受方式,综合运用媒介在传播中的表达效果,实现报告会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效应。“弹幕电影” 的时尚性、及时性和互动性,深受当代青年师生的欢迎,报告会可借鉴“弹幕电影”的运作模式,利用新媒体吸引报告对象,提升报告效果。
二、内容建构
1.原则性内容的建构。形势政策报告会承担的主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报告对象政治社会化、思想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达致个体的政治判断、思想发展、道德认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因此报告会的总体内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现阶段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等重点内容开展宣讲,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共同理想感召青年、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用先进典型激励青年,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原则性内容在具体组合上要根据社会要求、对象需要、时空条件来确定,需注意目标契合性价值、对象适应性价值和教体意愿度价值,即建构的原则性内容要符合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的总体要求,符合报告对象的兴趣和兴奋点,又要求教体具有从理论到现实、从国家高度到个体发展角度阐释的能力。
2.临时性内容建构。报告会的原则性内容由报告人在幕后设计而成,具有假设性的特征,而在报告会现场则是现场互动,展现的是报告人和报告对象的“戏剧实现”。由于幕后具有假设性特征,互动双方都有破坏彼此原先的假设性的可能,从而产生焦虑与烦躁。因此,从报告人角度讲,需能敏锐观察报告对象的微妙变化,适时调整报告策略和自我角色安排,引导并满足报告对象对报告会的期待。
3.反馈性内容建构。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中,报告人通过对信息进行译码、编码与解码的方式向报告对象传输信息,而报告对象则对报告人传播的信息进行译码、解码和重新编码,从而产生对报告人所传播信息的反馈。形势政策报告会的互动,不仅包括报告会现场的互动,也包括报告会结束后的互动。报告会结束之后,报告对象通过初级群体讨论、意见领袖交流、资料查询等方式,重新对报告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报告主题产生新的认识。因此,在报告会结束之后,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内收集报告对象的反馈,并将反馈性内容补充到下一次的报告主题中。
三、方法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体对教育活动赋予的规定意义与客体的自主接受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而且教育的成效必须以受体的认同、接受和行动为依据,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的形势政策报告会不仅仅要有好的内容,也需要有效的实现途径。
1.先破后立法。对处于自然状态的个体来说,其认识和行动是以先前接受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也就是舒茨说的“至尊现实”,而一旦个体的认识和行动超出了其本体的范围,其原先构建的安全体系就丧失了支撑作用,所以个体在面临新的现实时就容易产生否定情绪,试图退回到先前的状态。形势政策报告会可以根据受体的这些特点,适度打破受体先前的“至尊现实”,通过传输新的知识来修改报告对象先前接受的知识、经验,合成新的“至尊现实”。在这个破与立的过程中,报告人可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帮助报告对象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自身原先的知识、经验,从而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2.分层实施法。人的观念的形成与变迁需要一个稳定、持续的过程,而且观念的变迁与其所处的时代相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为广大青年学生所理解与内化,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形势政策报告会来说,可以分两层来实施。
第一层,从知识的解读深入到观念的传播。形势政策报告会要实现帮助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立场来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其前提是报告会本身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或强化或破坏的作用,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青年学生有了这种认识,就为新知识的准入提供了思想准备,也为形势政策报告会通过对知识的解读来获得学生的信任做好了铺垫。对以往知识的反思与对新知识的信任,反映了青年师生本身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助于报告对象去寻找新知识所蕴含着的观念体系。因此,提高形势政策报告会的育人效果,可以通过知识的解读树立威信,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观念。
第二层,从学生骨干扩展到普通学生。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②这就要求形势政策报告会在对象选择上要以学生骨干为重点。学生骨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梦的共同追求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同,更容易接受和传播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思想内涵。学生骨干是广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影响力、号召力和领导力,因此通过学生干部对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宣传,更有利于普通同学熟悉、认同和接受形势政策报告会。
3.民主讨论法。当代青年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政治观念淡薄,也就是说他们注重个性的培养、看重自己意见的表达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权威性和集体性的压力在他们身上日渐式微。因此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上,不能仅以传统的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与意见引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报告对象,尤其是青年受众的表达方式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在没有压力场存在的形势政策报告会上,适当的自由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满足青年受众的个性需求,从而有利于报告对象对报告会的接受。在形势政策报告会结束之后,可以安排青年骨干组织其他报告对象对报告会涉及的主题展开讨论。通过青年受众自主交流和学生干部的适度引导,提高报告对象对报告会的参与度、认可度。
4.情境体验法。形势政策报告会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报告的是改革开放结出的新鲜果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身处校园的青年师生虽然关心时事,但是对于这些经验、成果、变化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要提升形势政策报告会的育人效果需要加强情境体验。在情境体验中,大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为我环境”中,接受环境的刺激、感染和强化,实现形势政策报告会传播的“象征性事实”,使学生自我形成的“主观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客观事实”无缝对接,从而增强形势政策报告会在报告对象中的真实性、信任感和权威性。情境体验的具体方法可以是事先事后的参观考察、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生存训练、志愿者服务等。
四、要素互动
教体是形势报告会宣讲的主体,其主体性功能的良好发挥将大大提升报告会的效果。主体性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教体与受体、环体、介体三要素互动得以完成的,以教体与受体的良性互动最为重要。
1.教体与受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施教主体要充分尊重受教客体的需求,适时进行自我调整,发挥情感投入功能,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营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心理整合度。教体要注意受体间存在的需要差异性,要贴近受教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此赢得受体的心理认同;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受体的价值观相结合,适应他们的需要,从受体的兴趣点逐步引导,来赢得受教者的回应。
其次,受体与教体是主体间性关系,受体与教体的互动是提升报告会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一,受体要寻找到受教的愉悦性,与教体形成情感上的融合,对教体消除排斥感和厌恶感。施教前受体应适当了解教体,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度,促进自身在受教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领会。第二,受体应根据报告会当时的思想教育环境相应调整自我价值取向,防止价值预设。只有摒弃价值预设或者实现自我价值与当前思想教育大背景的契合,才能更好地接受和领会形势报告会的思想。同时,受体在了解教体和施教内容的过程中,对受教内容的传递形式、特点也要做相应的了解和关注,以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第三,受体应倾注热情,通过思维、情绪、言论和行为对教体进行回应,激发教体的情绪、创造力,实现教学相长。
2.教体与环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否合理利用报告对象所在单位的历史、地理、文化资源,主动适应报告对象所在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环境,无缝契合报告对象固有的理解、接受、认同程度,间接地决定了报告会的育人效果。环境客体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教体和受体动态地去适应和改变,从而使这一静态环境与教育这一动态环境相适应。教体要将报告会的主题和形式与受体所处的环境客体相融合,创设受体熟悉且乐于接受的为我环境,营造受体接受教育思想的心境,提高教育效果。同时,教体可以运用受体对现有环境的教育原则、风格等形成实践性经验反馈,来调整自我环境的创设。
3.教体与介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介体作为被动选择体,是教体与受体互动的承载形式,介体的恰当选择可以使形势报告会中教体和受体更好地形成情感融合和教育互动,从而提升报告会的育人效果。教体要充分把握受教者的年龄、学习、工作、生活和时代特点,根据其可接受和偏好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促进受教者更好地接受。同时,教体要在报告会过程中及报告会后发现介体的改进方向,找到与受体环境及受体个人偏好和接受能力相契合的方式。
五、效果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形势政策报告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其目标是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整合。从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发展来看,需要一个过程性的评价机制来评判其是否实现了整合的目标。
1.目标评估
目标评估指的是目标本身的合理性,确定教育者的施教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可以从人的培养目标、认识目标、价值目标三个方面来看待。
第一,人的培养目标,即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塑造、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是对人的一种塑造,不同的教育可以培养不同的人。形势政策报告会就是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评价形势政策报告会实践的效果,就是要看该实践本身能否教育和培养所需要的人。
第二,人的认识目标,即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要将受教者的认识能力提高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蕴涵丰富变化与诸多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现实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评价这种变化,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形势政策报告会就是要运用报告的方式传递当前社会变化的方向、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为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提供信息支撑。在树立信息权威性、赢得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信心的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力,从而提升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方法上的先进性。因此评价形势政策报告会实践的效果,就是要看该实践本身能否提高受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能力。
第三,人的价值目标,即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能否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青年师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青年师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递当前社会变化仅仅是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基础任务,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性,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评价形势政策报告会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2.教体评估
主体评估过程以报告会的主体——教体的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是教体在报告会结束后对报告过程的自我反思,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滞后性。但是教体评估对于教体本身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是对报告会和报告对象进行分析的重要步骤,是优化报告会的有效途径。
教体评估主要是针对教体自身,即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中,教体预期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评估的指标包括会前研判是否准确、内容建构是否合理、方法选择是否适当、环境氛围是否契合。会前研判评估主要是指报告人对报告对象的定位和自身的定位是否符合报告会的需要,选择的环境和传播的介体是否符合受体的接受旨趣。内容评估主要是指原则性内容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临时性内容是否准确地抓住了受体的注意力,反馈性内容是否具有时效性和合理性。方法评估是指教体选用的报告方式是否符合受体的接受方式。环境评估是指教体能否将报告会所在地的自在环境创设为为我环境,并形成社会施教需要与受教接受需要高度契合的新环境氛围,对受体产生长远影响。
3.受体评估
受体评估是效果评估的最终指向。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报告人运用一切手段开展报告活动,目标是希望报告的内容能为受体所认同、接受和内化,但报告活动是个复杂的过程,受体不是纯粹的接收器,而是充满丰富思想的独立个体,报告人的目标不一定能够在受体身上得以有效的实现。因此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效果评价必须落实到受体上。受体评估可以分为知识接受、思想接受和行动三个层面来展开。
“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人类思想观念形成与成型的基础。”[3]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受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报告会所涉及的主题作知识性的判断,但由于受体本身具有的知识局限性,很容易造成判断的不准确性。思想接受是受体对教育过程中传播的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它是与知识接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知识接受作为基础,思想接受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思想的接受,知识接受就没有了方向性。因此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上,受体评估主要是评估受体是否达到了知识接受与思想接受的统一。
行动是在知识接受、思想接受之后产生的结果,是对前两种接受的外化。相对而言,行动是评判形势政策报告会效果的最有力的证据。在行动环节,受体将形势政策报告会提供的知识和倡导的价值观作为自己思考的参照系,并依此展开实践活动。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行动的展开并不是评价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最终依据。行动评估主要是观察行动的方向是否与知识接受、思想接受规定的方向一致。
知识接受是思想接受的前提,思想接受是知识接受的升华,行动是前两者的结果。因此受体评估要从知识接受、思想接受和行动三者的统一中来作出评断。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效果也只有达到了三者的统一,才能证明其效果。
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育人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力传递渗透到高校师生之中,促进高校师生理解、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高校师生的思想觉悟和理想信念,并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高校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注释:
①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2004年11月17日。
②关于印发《2007年共青团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青发[2007]14号),2007年4月3日。
[1]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元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规律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3-106.
[3]俞明祥.网络对大学生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效果及其对策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7.
(责任编辑 吴月芽)
Study on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Effect of Colleg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Report
ZHANG Jianfeng, CHEN Zhiguo
(CollegeofLawandPoliticalScienc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Report,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carrier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a great effect on educating the young in terms of policy guidance, theoretical teaching, political identity, and beliefs consolidation, etc.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the leading status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college.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education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in college. To strengthen the process and element manage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Report such as pre-study, content construction, method selection, element interaction, and effect assessment will be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scientific,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education, which will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deological worker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Report; effect; promotion; mechanism
2014-10-09
章剑锋(1972-),男,浙江上虞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治国(1982-),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2014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预立项课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预立项号:10);2014年度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项目“新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14JDYB06)
G641
A
1001-5035(2015)01-0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