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
2015-01-31余萍
余 萍
中职与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
余 萍
为了使“3+4”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让学生能顺利地升入本科段进行学习,必须认真做好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研究,而课程衔接是关键。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年制中职和常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对接为例,探讨了“3+4”项目在课程衔接上所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中职;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4”项目;课程衔接
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中职与普通本科“3+4”项目,主要尝试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与市属本科院校之间的对接。参与“3+4”项目的学生,前3年在职业学校学习,之后通过“转段考试”,升入市属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这种培养模式为中职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极大地增强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然而,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并不是简单的学历衔接,它应该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的衔接等。要使“3+4”模式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必须解决好中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而其核心问题则是课程的衔接。[1]中职与普通本科课程衔接是指中职与普通本科阶段不同的课程内容或是学习经验,通过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本科培养目标。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早在2012年8月就率先尝试了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3+4”培养模式,目前,已有一届学生即将顺利升入本科段进行学习。本文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年制中职和常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对接为例,探讨了“3+4”中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连续性衔接
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连续性衔接有助于联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达到最优化。[2]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连续性衔接,需要中职、本科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实现两个阶段课程有效衔接的第一步。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中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主要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常州大学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为:主要面向电力企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硬件装配、电气识图和设计及电气工程应用方面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及卓越工程师发展潜质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从中可以看出,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站在两个不同的纬度上,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达成性目标,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而本科阶段的目标是提高性目标,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直接培养岗位需要的高级技师、工程师之类的专业型人才。中职和本科的培养目标要有区分度和辨识度,但又必须是一体性的,不能割裂开来,只能是有序的分成和分级。
二、课程体系的统筹性衔接
考虑到中职与本科的衔接处于尝试阶段,国家没有指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更没有进行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当然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接、课程衔接错位等问题,比如:文化课程脱节、专业理论基础课程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等等。所以,两校在合作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全面的沟通,以避免在课程设置时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切实可行的7年一贯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将7年分成两个阶段,即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每个阶段有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性教学课程,而且每个阶段都注意集中本校的优势,考虑了生源的素质差异,注意了课程的基础性衔接以及互补性衔接,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整体考虑,并进行了课程体系的统筹衔接。
为了避免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中职教育加强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一些对后续课程影响较大的学科,如数学、物理、英语等,选用了普高教材,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其通过教学达到一般普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课程标准的准确性衔接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3]在进行中职和本科课程衔接的过程中,我们把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以中职段的“电工基础”和本科段“电路分析”课程为例,在直流电路部分,中职从学生认知的水平出发,通过认识电路讲到简单直流电路,过渡到复杂直流电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和简单分析计算;在本科段就直流电路,从电路模型入手,分析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和一般分析方法,然后深入学习电路定理,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培养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高等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各自为阵、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
四、课程内容的一体性衔接
中职与普通本科课程内容普遍存在重复现象,由此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据统计,一些中职、本科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 以上,特别是专业基础课重复率甚至高达70%。如上述“电工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电路的组成、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容器、磁场与电磁感应、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以及瞬态电路;“电路分析”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储能元件、一阶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相量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电路的频率响应、三相电路。从内容上来看,很多地方是重合的,但对学生学习要求的程度又是完全不同的。中职要求学生知道电路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直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就三相交流电路的学习,中职只要求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和极端情况的不对称分析,如三相对称负载由于断相或是某一负载短路等特殊不对称情况的分析。而本科要求三相任意不对称的分析,强调分析方法的应用。可见,本科要求学生从电路模型出发,着重讨论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因此,“3+4”课程衔接必须对内容重合部分进行沟通,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一体性设计。对于中职已讲授的内容,本科阶段减少课时一带而过,进而注重理论源头的突破,以确保学生学得更加扎实,使其今后能够熟练应用。
五、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和本科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走向终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虽然,我们考虑了一些课程衔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改进,但是,仍有几个层面的问题制约着中职和本科的衔接。(1)政策层面。中职与本科的衔接仍处于尝试阶段,国家教育部已出台中本科衔接的相关政策,但地区配套政策参差不齐,为此,衔接工作只能在同一区域内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应。(2)行业层面。目前,各行业还不能及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标准,导致大部分中本科学校的专业均难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3)学校层面。由于国家没有指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学校之间原本没有直接关联,沟通还不到位,缺乏课程的整体设计和适合的教材,造成中职和本科课程衔接的不畅通还将持续。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贵兰.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6):11-13.
[3]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责任编辑 盛 艳]
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2015-2016立项课题“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研究”(项目编号:XHXS2015005)
余萍,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
G712
A
1674-7747(2015)27-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