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炳奎老师治疗肿瘤病思路探析
2015-01-31杨世红杜雨锡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132011
杨世红 曲 强 杜雨锡(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132011)
朴炳奎老师治疗肿瘤病思路探析
杨世红 曲 强 杜雨锡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132011)
朴炳奎老师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证入手,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其独到见解。病因上注重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上注重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尤其在治疗的始末,重视顾护脾胃。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及恩师解惑后,将其经验整理记载如下,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朴炳奎;肿瘤;中医药疗法;临床经验
肿瘤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对肿瘤认识的不断加深,肿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日趋多元化、综合化,中医以其“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宏观调控;强调辨证施治,因人而宜的原则制定治疗法则”而越来越受到肿瘤学各界的认同[1]。朴炳奎老师,行医五十余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及大肠癌等恶性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朴老师治疗肿瘤病的思路总结如下:
1 整体辨证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中医临床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辨证是二者的结合,是诊断和治疗中必须遵循的法则。朴老师把中医理论有机地应用到了肿瘤病的治疗中。提出肿瘤病病因以正虚为本,癌毒为标,病机关键是痰瘀毒阻络。
1.1 正虚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经文精要地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指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来邪气是引发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强调邪气致人得病,正气使人康复。当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就会发挥抗病祛邪的作用。正气既可以被称为是一种物质,又可以抽象地被认为是抵御邪气的一种能力。《灵枢·百病始生》云:“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启示了正气强大,则邪气无从扰身;反之正气虚衰,则易受邪气侵袭,即“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
朴老师认为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生的病理基础。虚,虚损,即正气亏虚,主要指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而言。金·张洁古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外证医案汇编》:“正气虚则成积”;《医家必读》也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这些都说明,恶性肿瘤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恶性肿瘤一旦形成,其显著特点就是大量消耗人体正气,迅速耗气伤阴。
1.2 癌毒为标癌症属中医“积聚”、“癥瘕”、“岩”、“失荣”、“石疽”等范畴。往往正虚为本,痰、瘀、热、毒等为标,其病因病机变化多端,临床表现各异,大多阴阳乖违,寒热错杂,在同一机体内同时存在。朴老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机是由于外感邪毒、七情、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多种病因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低下,经络气血运行障碍,引起局部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瘀等相互交结,日久形成癌肿。
从病理上讲,正虚与癌毒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正虚是导致癌毒产生的病理基础,同时,正虚失于固摄,又使癌毒更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以加重正虚。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瘤体形成后,正气抗癌力进一步削弱,癌毒的致病力进一步增强,以至超过正气的抗癌力,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癌毒耗散水谷精微失控性生长,致使机体迅速失调、衰弱、气血两亏,正气难以固摄癌毒的流窜,导致肿瘤的侵袭、浸润、转移;而癌毒愈强,更迅速地销铄人体精、血、津、液,如此毒耗血,血养毒恶性循环,则癌毒与日俱增,正气与日俱减。毒势鸱张,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气大虚,终至恶液质及多系统器官衰竭的险象,最终阳虚阴竭,阴阳离决不治而亡。
因此,朴老师认为只有掌握癌症病程中正邪的虚实,消长的变化,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疾病的发展。
2 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2.1 扶正为本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的原则之一,朴老师把它应用在肿瘤病的治疗中。朴老师认为扶正法属于补法的范畴,但并不等同于补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和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
朴老师指出扶正时首先需注意补药药性偏颇,遵先祖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在使用滋阴养血药时,佐以疏通之品,以避免过于滋腻又碍胃气。使用补气壮阳药时,佐以滋润之剂,避免过于温燥伤津。其次,扶正应根据各个脏腑虚损的不同特点,予以与之相应的治法。此外,他还提出扶正法必须紧密结合病情和脏腑特点,通过辨证,权衡扶正与祛邪的轻重缓急;选用适宜的扶正方法,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2 祛邪为标朴老师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饮食、外感、情志有关,皆可导致癌病的发生,又可作为一个病理产物,进一步使病邪深重不解。癌毒一旦留结,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或毒邪壅盛,充斥三焦,流注他处,累及脏腑,耗损正气。正气已虚,更无力制约癌毒,而癌毒愈强,又愈耗伤正气,如此反复,则癌毒与日俱增,机体更加虚弱,终致毒盛正损,气阴难复之恶境。因此,朴老师指出,祛邪即“解毒”治疗应贯彻整个治疗过程,以祛除原有病因,缓解病损程度。
朴老师认为肿瘤病其邪毒主要指气滞、血瘀、湿聚、寒凝、痰浊等,痰瘀互结终至形成癌毒,一旦肆虐,毒力极大,破坏力极强,变证蜂起。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在治疗中常以活血化瘀、行气化湿、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等为主要治法。
在肿瘤病的病程中,正虚与邪实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扶正与祛邪的份量也因病情而变化。早期以邪实为主,故治疗以祛邪为主;病情继续发展,中期正气渐虚,且多数患者经过了多方治疗,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气滞、血瘀、痰凝互见,治疗时要虚实兼顾;晚期正虚邪恋,扶正为主,适当祛邪。总之,正与邪的斗争才是肿瘤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因此,朴老师认为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无外乎扶正与祛邪两方面,但是,二者恰当的配合和变化权衡正邪轻重是取效的关键。
3 重视后天之本顾护脾胃贯穿始终
朴老师认为肿瘤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职。一则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积聚,使气血运行失常,气血日久成积;二则脾气虚血瘀成积。其次,水谷精微缺乏,致使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及抗病机能降低,易感外邪而生肿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若脾胃之本弱,饮食自倍,既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医方考》指出:“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若治重症者,宜以脾胃为主”。临床上不仅机体的营养及病变过程中所损耗的物质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补充,而且治疗的药物也需要“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肿瘤患者由于全身脏腑功能的减退或化疗等原因,脾胃运化功能也往往受损。特别是在化疗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顾护脾胃,不仅所治之病难以获效,反而使脾胃受到伤害,出现呕吐、脘腹胀满、嗳气纳呆等,致使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原,其气血皆由谷气生化而来,脾胃健旺,泉源不竭,病安何来?若五脏虚损而及与胃者,必从胃治,胃气有权,脏虚皆可弥补,脾胃关系一身之重也。
朴老师临症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配合健脾化痰,和胃理气,益气养阴等治法。在选方用药上益气健脾多运用四君子汤配以白豆蔻、砂仁、炒三仙等;益气养阴多运用沙参麦冬汤。调畅气机以香砂养胃汤为基本方,化痰散结用二陈汤加瓜蒌、夏枯草、浙贝、僵蚕等。纵观朴老师治疗肿瘤处方每方均有健脾和胃,化痰理气之药。祛瘀攻邪不忘补益脾胃,补益扶正不忘调畅气机。正所谓:祛邪不伤正气,补而不留邪。总之,朴老师临床治疗肿瘤,重视后天之本,时刻不忘顾护脾胃之气。既治疗了肿瘤,又补充了脾胃之气,气血生化源泉不竭,使药物更容易发挥疗效,不仅起效快,缓解症状明显,而且不易复发,康复快,远期疗效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钱彦方.肿瘤从痰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2):42.
Analysis of the Thinking of Pu Bingkui in Treating Tumor Disease
YANGShihong1,QU Qiang2,DU Yuxi3
(Department of TCM,JilinCentralHospital,Jilin130021,China)
Pu Bingkui had unique insight in treating malignant tumor from the concept of holism of TCM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He laid emphasis on asthenia healthy qi and sthenia pathogenic factor syndrome in the etiology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in the treatment.He also pointed out to regulate spleen and stomach accord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queries,we wrote down the experience of Pu Bingkui in order to supply the case for clinicians for reference.
Pu Bingkui;tumor;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experienc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2.016
1672-2779(2015)-12-0035-02
:苏玲本文校对:赵伟红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