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互动研究
2015-01-31张师帅
张师帅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区域城市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互动研究
张师帅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大学校园文化和区域城市文化同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独立风格。大学校园文化系统与区域城市文化系统具有种种互动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具有提升作用,城市文化也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二者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彼此各自发展。
校园文化;城市文化;互动
一、区域城市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1.区域城市文化
所谓区域城市文化,是指某所大学所在城市所包罗的抽象和具象、自然和人文等文化集合。从地理角度看,区域城市文化应该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如人口、风俗、自然景观等;从行政区划上界定,区域城市文化应特指某一个城市区域内的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的文化集合体,如城市政策法规、居民行为、城市精神等。上述两个角度对区域城市文化界定有交叉,但不重叠。即地理与区划不完全切合。本文中的城市文化即指区域城市文化。
2.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内师生在自身发展(包括教育、生活、服务等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如产学研等活动)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如大学精神、校园景观、教风学风、硬件设施等。它是一个多面复合体,有自身的一套体系,但它不是静态闭合的系统,而是动态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发展。
3.互动关系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在1908年所著《社会学》中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组织与组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区域城市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互动涵盖于齐美尔的互动理论之中,它们都是以人为载体发生互动。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主要表现为水平互动、垂直互动、意愿互动、无组织互动、连锁式互动等,这些互动类型在互动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融合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城市文化共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这决定了二者互动目标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提升国民素养,营造良好氛围,这是共性。同时二者又有各自的独立风格。繁荣的大学校园文化会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在教育、科研、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对城市文明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同样丰富的区域城市文化也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通过人这一媒介在各领域各层面不断地互动着,促使着二者共建共赢共享。
二、大学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提升作用
大学作为城市中的精英单位,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其对城市文化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文化引领作用
所谓文化引领,指的是大学自觉地运用文化精华、文化素养、先进技术等科学知识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以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社会,引导社会经济文化向上、向善发展,使大学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文化领地和科学摇篮,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礼记·学记》记载:“化成民俗,其必由学。”在与区域城市文化的互动中,大学校园文化对区域城市文化的引领作用,使得大学更加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大学服务于社会,应秉承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导性,即引领又不丧失自身的主体性,在文化上不混同于社会一般组织,要有更高更纯粹的追求。作为高端文化生产者和引领者的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引领高尚纯洁的区域城市文化养成,代表社会良知,担当社会道义,杜绝一切负面影响。大学要建设好自己的文化,真正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为净化城市风气、为城市文化发展、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等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2.文化辐射作用
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说“大学是社会之光”,光源的辐射恰如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之于区域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和渗透性,不论是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方面,还是在社会教化方面,都对区域城市文化起到提升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在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因其“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文化指向的超前性、文化成果(科学论著、艺术作品等)的社会性、文化‘产品’(即学生)的回归性、能动性”等特质[1],对城市文化具有辐射、规范和提高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这就决定了它会对区域城市文化发挥辐射作用。所有文化形态都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发展、才能发挥其文化本身之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得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在自系统的“场域”里发挥作用、传递能量,它也必然会将自身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聚和创造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辐射到整个城市,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进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大学对社会的影响是深刻和深远的,大学将其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广到社会,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所在城市辐射先进文化,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营养,对城市文化从知识层面、精神层面予以多维、多元、多层的辐射引导,为城市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3.文化继承作用
美国学者奥森认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2]大学职能之一就是继承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大学在承担保护“孤本”的文化职责,这正是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文化继承是对精华文化予以保留和积累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不仅是横向的交流互动,还是纵向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故大学的文化继承对于区域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文化继承必须坚持批判性继承的扬弃原则。区域社会文化具有深厚的积淀,形态复杂、成分各异,既有区域性的民风民俗、艺术性的传统技艺,还有革命性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的继承不仅要依赖于政府机构、民间团体,更要依赖于大学科研组织和大学生群体去实践、发扬与传承。同时, 区域性文化在积淀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消极的、落后的、保守的糟粕成分,在继承过程中应全面审视、仔细辨别。文化继承是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性文化浅层面的互动,文化创新则是二者互动的目的。
三、城市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我们创造着我们的历史,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3]区域城市文化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前提和条件”。区域城市文化包括人文精神、人口心理、民俗惯习、先进事迹、历史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方面。大学文化之花植根于一定的区域之中,潜移默化地受着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城市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渠道反映于大学校园文化之中,使得大学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与区域城市文化融合发展。区域城市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源泉,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内容,并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多元化发展,为社会和大学互动搭建桥梁和平台。
1.城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
大学校园文化虽具有引领性、精英化等特点,但毕竟有限,应利用其根植的区域城市文化的丰富资源,从区域城市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校园文化灌注生鲜成分。因此,大学校园中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应该而且必须包含区域城市文化的内容。城市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土壤和环境,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大学师生对优秀城市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大学文化只有从社区文化中汲取营养,向社会文化靠近和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可以成为一所大学发展的源泉和依赖,即依托城市文化资源加强大学学科和专业建设。众所周知,大学中的特色学科或专业、教师的科研都具有地缘性,这种地缘性就是本文论及的区域城市文化。大学或教师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效果。例如A高校的“徽学与徽商”研究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原因就是区域文化为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提供了便利。
区域城市文化的源泉作用还表现在理论课教学中。大学中的“两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同时又因为它的理论性强而使该课略显枯燥,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学校可将“两课”作为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对接的重要平台,强化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所在城市的革命前辈等形式,使学生直接获得有关革命和建设、人生观等相关知识,让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城市文化有机对接。
2.城市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平台
(1)社会实践平台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只有在开放中才能更好地发展。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对外传播、融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践中又可将优秀的区域城市文化带入校园,共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成为大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奉献的动力,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博学的精神。因此,区域城市文化为大学校园提供社会实践载体和平台,打造从学校到农村、企业、社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不断繁荣大学校园文化。
(2)就业创业平台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高校自身的责任,更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内容;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高校的有效引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温家宝在回答网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说:“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这说明社会各界有责任有义务从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定义2.1 称伪BCI-代数X上的一个犹豫模糊集叫做X的一个犹豫模糊反群滤子,如果满足(HF1),且对任意x,y,z ∈ X, 有
目前大学生们就业形势严峻,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缺乏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处的文化氛围与地方社会文化存在反差。所以,实现校园文化与区域城市文化的有机对接和互动融合,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加强学生对地方社会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减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文化冲突,使学生就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从而大大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同时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倡导创业精神,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4]高校每年针对学生创业开办校企合作、创业技能培训,将社会文化与学校创业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创业就业。
3.城市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
尽管每座城市中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但是每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历史环境,都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沟通中,大学校园文化充分吸收了城市文化中的精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积极向上、本土化及多元化发展[5]。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城市文化多角度多层面的规定与影响。因此,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时候,要注重从城市文化的丰富资源中吸取文化精华,结合现代美学理念,精心设计、规划建设。城市生活中汇聚着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多样性的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里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样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丰富的娱乐形式会吸引高校师生的参与,而城市中的流行文化也会成为大学生所积极追捧的对象,例如流行音乐、流行服饰等流行文化元素会在大学里迅速传播。
四、区域城市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结果
1.文化共建
文化建设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在文化共建过程中,大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其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品牌优势等文化资源优势,对发掘、继承、吸收和发展城市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创新与重构,构建深厚城市文化底蕴,建设创新型城市文化,起到全方位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区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6],是高校人文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素材和依据,更是高校文化发展的依托。通过整理地方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通过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和道德意义。
2.利益共赢
所谓“文化共赢”是指大学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目的的、积极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利益共赢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在当今时代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拓展和深入。
大学与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大学产生科研成果,而企业缺乏这种研究成果,二者互动后能够各取所需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形态亟待总结归纳和传承发展,而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同样需要大量的科研素材,如果二者能够很好地互动,将会实现利益最大化。
3.资源共享
大学与城市都有大量的资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是各自为政,分归不同的部门、机构所管辖,彼此间缺乏交流。如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等大量资源,城市中的历史档案、地方志等都针对特定的人群开放。
要实现资源共享就要打破现有制度限制,探索新的互动合作机制,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应逐步向普通市民和社会团体开放。城市的文化资源、基础设施也要考虑学校因素,以实现真正的共赢与共享。
五、结 语
大学校园与区域城市互为存在环境,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城市文化更是互动的,二者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彼此影响、互相制约。大学校园文化所营造的高品位的文化精神对城市文化的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市文化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环境,并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二者具有互动的必然性,文化的互补性,目标的一致性,利益的共享性。
[1]邵保章.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的辩证关系[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9-71.
[2]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3):52-5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顾建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建构:高校与政府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74-77.
[5]韦心勤,等.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110-111.
[6]马忠石,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67-168.
责任编校:田 旭,马军英
2014-12-10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部校园文化课题(2011xgxb26)
张师帅,男,安徽来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07
A
1007-9734(2015)01-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