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医学生科研思维培养及创新实践
2015-01-31卢泓成黄华兴沈历宗夏添松
卢泓成,黄华兴,王 水,沈历宗,夏添松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本科阶段医学生科研思维培养及创新实践
卢泓成,黄华兴,王 水,沈历宗,夏添松*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开展的课外科研活动,激发本校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本文在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制定了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规划了一系列方案,取得成果的同时积极反思,力求为今后相关活动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各个领域正不断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同时人类疾病谱也不断发生变化,新的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些挑战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本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少,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改进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生应当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并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最终目标[1]。
一、问题及现状
科研活动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本科生科研资金无法支持科研需要,而学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本科生在校参加科研活动的需求。
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思维僵化,主观能动性降低,使学生很难有兴趣和时间接触科学研究[2]。因此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既没有科研经历,也没有掌握撰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更不用说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论文了。
导师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师资力量普遍缺乏,经验丰富的导师更是稀少,因此更应注重导师的选拔。首先,导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愿意花精力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导师学术造诣要高,能指导学生科研选题、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还有,导师要因材施教,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通过多元化的科研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3-4]。
二、目 标
为响应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规划“质量兴校战略”,通过在医学生本科1-3年级学生中开展早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改变我校本科医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科研思维不够活跃的现状,合理运用本科生课余和假期时间,制定适当的计划和实践内容,结合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转化医学优势,尽早使医学本科生接触科研、理解科研、实践科研,并取得阶段性的科研成果。
紧密结合未来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激发医学生学习科研思维和基本技术的热情,增加感性认识,使其早日向理性认识过度,注重科学能力的学习与积累,改变以往医学生知识僵化,科学思维缺乏的缺点;同时,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研究生教育的群众基础和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得以提高,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方法措施
学生选择导师时,应满足自身爱好,选择感兴趣专业研究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导师的相一致,既可以使课题可行且科学,又可以让导师统一管理,使得经费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解决了导师人手不足的问题,课题得以顺利完成。并且,导师也可以以学生未完成的课题为基础进一步完成,从而节约经费。我们借鉴欧美国家大学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5]。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获取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设计与操作实验能力、统计处理数据的能力及总结试验和撰写论文能力等。导师要及时给学生合理建议并结合实际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系统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导师就此加强引导;例如推荐学生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细胞培养、实验动物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等;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基本实验操作。
导师灵活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教学[6]方法、以团队为基础教学方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并且延续教研室“传统与创新结合、现实与虚拟结合、训练与竞赛结合、能力与人文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方法,拓展到科研素养培养方面,多方面、多层次、全过程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科研态度。本科生在科研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养成主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的习惯,培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尤其重要。使学生在科研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主动思考,想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的时候,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工作,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下一阶段的实验的顺利开展。
引导学生取得专业课程与课外科研之间的平衡。医学生学习负担重,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辅相成。科研中的各种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一笔无形的财富[7]。要时刻牢记,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不可本末倒置。项目中学生科研时间多是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会耗费大量时间,而科研中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导师要引导学生适当控制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最终系统地完成科研工作。
四、效 果
参加科研的学生与教研室紧密联系,在科研过程中未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导师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并从这些学生大胆的想像力、未被束缚的思维中,获得了一定的启发。有效提高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思维、转化能力和科研兴趣,促使医学本科生培养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在参加科研的同时,据调查,学生们的成绩不但没有因科研占用时间下降,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的学生每学期的成绩都稳步上升,名列前茅者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参加科研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医学,更能贴近临床和科研。
最近两三年我校有100多人次参加科研创新活动,获得4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其中两项获得国家级重点项目,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篇。这些科研论文、成果等在以后可以为其就业增强竞争力、为获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提供可靠依据等[8]。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对兄弟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借鉴与带动作用,因此也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值得推广与应用。
[1]黄甲清.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华夏医学,2007,20(6):1380-1381.
[2]陈 洁,周增桓.曾志嵘.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改革措施[J].热带医学杂志,2008,8(2):186-188.
[3]邓 均,郑峻松,黄 辉,等.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教学改革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43-244.
[4]齐义军,牛保华,李 涛,等.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2-14.
[5]牛 畅.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3):98-101.
[6]文 静,肖 斌,邵 军,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91-2392.
[7]胡文庆,刘登宇.关于我校医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121-122.
[8]吴丹桂,徐名颂,刘世明,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9-21.
Scientific thinking train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for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Lu Hongcheng,Huang Huaxing,Wang Shui.et al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help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boosted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levate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The students'overall lab skil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were improved.The goal of fostering innovation was reached.This paper lays out training goals and schemes to realize those goals.It summarizes problems and potentials to lay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levant activities.
medical undergraduate;scientific research;innovation
G642.0
A
1002-1701(2015)07-0045-02
2014-07
卢泓成,男,本科在读。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中之重课题(2011JSJG008);2012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课题(2012HX41);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310312049Y);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880062);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13JSJG218、2013JSJG28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D/2013/01/014,C-b/2013/01/020);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2013年度课题(2013-02、13、52)。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