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通识教育的紧迫性及困境对策分析
2015-01-31钟春梅邓余振黄鑫云朱德煌龙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钟春梅,邓余振,黄鑫云,朱德煌(龙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通识教育的紧迫性及困境对策分析
钟春梅,邓余振,黄鑫云,朱德煌
(龙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摘要: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的推广实施中面临诸多困境。文章对通识教育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效实施的紧迫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紧迫性;困境;对策
自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起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大专院校合并升本促进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快速成长。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合并升本以来面临着教育理念、培养定位的变化,其角色转变势必促使学校培养目标逐渐从“专才”过渡到“通才”,改变以往教育为传授单一的技能向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深化教育的教化功能,重视和加强教育陶冶人格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体现道德人格、知识智力、实践能力平衡发展的教育思想,贯彻“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传统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精神的高素质的学生。
一、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紧迫性
(一)社会发展、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背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体系日益膨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许多学科之间已经失去严格的界限,新科技上的增长点、技术上的重大发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的转移与渗透之中。因此,仅仅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打破专业局限,注重各领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具备宽厚、扎实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价值判断、审美等多方面的技能。哈佛大学明确指出大学毕业意味着学生的智力应该发展到相当的程度:①具备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的能力;②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的判断,合理的选择;③了解世界主要文化;④能做出富有智慧的判断,合理的选择;⑤掌握一定的主修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数据。简而言之,社会呼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通识教育是地方院校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高校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职业的深度、广度发生深刻变革,职业能力的更新周期缩短,职业的稳定性减弱,新职业产生速度已经远远超过高校专业设置速度,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让高校专业课“失色”,也让一些大学生萌生了“读书无用”的消极情绪,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另外,在高校大扩招中,不少学校选择办学成本低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一些专业设置泛滥,有一些专业在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需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已成为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在选拔人才时不再只注重专业和成绩。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破除读书无用论,是弥补此缺陷的正确途径。
(三)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追求自由完美个体的需要要求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
从根本意义上讲,教育能促进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从而使人获得完美幸福的人生。所以,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是希望通过贯通的知识、长远的眼光、博雅的精神的文明教育来培养经济社会健全的公民,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受教育者在道德、智力、情感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就是培养这些“特殊”能力的有效平台,它突出了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通”,从而达到“识”,成为一个有见识的“完整的人”。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重视程度有限
地方本科院校属于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模式,学校的财政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上级财政部门对地方本科院校财政投入有限,办学资源与实力较弱。而且前期由于刚升本,学校面临各方面的调整与改革,改革阻力大、效率低,占用较大的人力、物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只能停留于起步模仿和借鉴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普遍的做法是由教务处管理,老师们自行申报课程让学生选,达到一定人数后方能开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激励制度,学校在公选课课程设置上随意性很大,基本流于形式。
(二)师资水平薄弱
师资力量本是一个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资源,是学校的资源宝库、学生的知识源泉,是推行通识教育的强大力量。然而,这却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短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学校的地理位置较偏、学校的办学模式单一、教师待遇福利缺乏竞争力、学生的质量较一般等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师资储备和水平上的欠缺及激励制度的真空化使学校无法承担通识教育各课程,现有的公选课课程设置较单一,任课老师新建化,经验不足,无法很好地胜任教学,课堂吸引力缺乏,导致学生对推行通识教育的公选课缺乏兴趣,普遍为了学分而上课,喜欢选易过、上课轻松的课程,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失去生长发展的优良环境。
(三)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
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在意荣誉的人。他对他的校园非常在意,校园就是他的乐园,他的天堂,他一辈子都在精心打扮这个绿荫如盖的天堂。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全省的小学校长都曾到他的学校参观,他为此非常自豪。我父亲做什么像什么,很早之前他就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工艺,什么叫工艺之美,什么叫智慧之美。多少年以后我写作,我始终也是把我的作品,作为一个工艺的行当在做。
生源质量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地理位置、硬软件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填报志愿,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备受冷落,缺乏吸引力,录取分数低。招收的学生刚从高考的指挥棒中走出来,很少关心历史事件、漠视社会现象、缺乏情感、对社会和人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受体,其自制力差、贪玩不爱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渴求欲等缺陷未改变将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
(四)校园文化活动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培养个人能力、开拓知识面、挖掘潜能、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平台,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拓展了大学生成长空间,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历练途径。地方本科院校也通过发文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各种竞赛、社会实践、文学社团等加强学生素质。但是,大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常常陷入“两极分化”的尴尬境地,一部分学生在社团实践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与校园文化活动基本绝缘;同时大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其中有学生能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院校老师和领导并未重视对这些活动的指导、关注,忽视其中的教育意义,以致从最初的宣传到之后的组织再到最后的总结都没能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没能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如何调整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调动最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在通识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一大难点。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通识教育发展对策
(一)学校重视,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起点晚,经验不足,学校更应该引起重视,统筹规划全校通识教育,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协调、安排、管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系,如可考虑由学校牵头,在教务处设置通识教育科专门负责通识教育工作,行使如下权利及义务:一是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有特长有才华的老师申报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对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老师进行合理形式的表彰。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投入更多的精力于通识教育的教学中。二是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负责组织通识教育老师的培训、与其它院校进行交流。通识教育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关系极为密切,学校可以通过从各二级院系抽出本领域的骨干教师,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一线突出工作人员的方式组建“通识教育师资库”,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教学不仅学到本课程的知识,而且还学到相关学科的内容;不仅培养了认知能力还培养了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增强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操,和谐发展身心。三是完善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督促教师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寓学习于兴趣之中;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积极提倡“实用教育观”和“创新教育观”以高水平的教学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通识教育深入人心、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的前提。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要求,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而非为了学分流于形式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合格社会公民。因而,课程设置必须做到科学、全面、合理,更多关注科目间的内在联系和科目的实用性、现实性,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少而精的原则。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将各类知识铺天盖地向学生兜售,学生无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应选择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教给他们把握该学科的主体精神,让他们了解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培养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开放性的原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过细、专业设置过窄、教育功利性较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创造力弱化、个性发展片面、学科视野有限、专业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应为学生实现各自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因此课程设置不该一味去适应社会的需要,赶时髦,而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渗透熏陶的原则。这涵盖文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课上课下衔接、巩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而老师对通识教育的考核评价必须依据全方位、多途径的原则。通识教育课程应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考查内容应包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中表现出的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等,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只有科学、合理设置好通识教育课程和考核体系才能使通识教育达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而非为了学分流于形式。
(三)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性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先导。长期以来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又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了大学生存在错误的理念——学校即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地方,严重缺乏主动学习专业以外知识的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帮助学生更新思想观念,通过全体教职工全面动员和宣传让学生尽早认识到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的需求、教育的本质理念等,加强通识教育理念对他们的吸引力,扫除思想障碍和疑惑,让他们自觉重视自身的发展。只有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识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努力实现通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学校实现通识教育的方式除了可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下工夫之外,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讲座、课外活动、校园软环境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形成合力等多种途径,以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毕竟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加强,通识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广度”。
1.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
相对于较为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学生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学校需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渗透通识教育,让通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这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通过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的技能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比如义务献血、支教、义工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可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又如实习、兼职的平台可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实也表明在校期间的各种社会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十分有益。因此,学校应多提供平台,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志愿服务、实习、兼职等机会。
2.注重隐性环境对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部分是一种养成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要投入力量积极营造隐性环境。隐形环境的实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学习经验,是内隐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它强调的是学校软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学校一方面应尽可能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宿舍文化、校风、校训、制度建设,积极改善校园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要求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感染的作用。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氛围中,能耳濡目染,其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将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作用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应重视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形象地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渗透通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怎样学习,使之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引导。另外,辅导员还应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和指导,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创新活动方式、建全考核奖励机制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概念史的视角[D].北京:北京大学,2008.
[2]李曼丽.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125-133.
[3]应梦圆.地方师范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现状研究——以Z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3.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主体觉醒与群体意识:教学理念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4-11.
(责任编辑:娄刚)
An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y of Implementing All-round Education in 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Trouble
ZHONG Chun-mei,DENG Yu-zhen,HUANG Xin-yun,ZHU De-hu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Abstract:All-round education, an integrative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all-rounders; however, there exist certain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this pla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emergency and the major trouble of implementing all-round education plan, and then puts forward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trouble,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carrying out the plan for the local universities/ colleges.
Key words:all-round education; emergency; trouble;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钟春梅,女,福建武平人,龙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基金项目:龙岩学院校立海西项目“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拓展通识教育途径”(LQ2014028)
收稿日期:2015-07-2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0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