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山》名家英译的关联-顺应模式研究

2015-01-31秦德娟杨司桂唐国英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六盘山长征精神英译

魏 波,古 敏,秦德娟,杨司桂,唐国英(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六盘山》名家英译的关联-顺应模式研究

魏波,古敏,秦德娟,杨司桂,唐国英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关联论和顺应论在学术界颇受重视,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它们各自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关联-顺应模式能克服其缺点,发挥其优势,对于翻译过程的解读、翻译质量的评判比关联论或顺应论更具有说服力。将其应用于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必将有益于诗词英译质量的提升,促进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关联-顺应模式;英译;长征精神

1关联-顺应模式概述

关联-顺应模式是杨平教授2001年提出来的。关联-顺应模式认为,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过程中顺应关联语言信息和语境信息的过程,即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言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关联语境、顺应语境的过程。其内容为:话语交际的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关联假设决定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信息发出者顺应语境信息的结果;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1],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关联-顺应模式认为关联假设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语言活动对外部世界的表征,是言者对听者语境进行顺应关联的结果。关联假设或认知假设是话语产生的前提。在内外世界构成的语境大系统中,言者只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那些关联的子系统。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时间、地点、身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知识结构、知识量、认知能力等。语境是动态的,语境顺应必然也是动态的。语境效果是新旧语境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关联假设的基础。关联假设支配话语选择,从话语的内容、方式、策略、技巧到话语的语音、音位、选词、句式结构、句子长短、修辞手段、语气、文体、谋篇布局等都是关联假设基础上顺应选择的结果。

关联-顺应模式使关联假设的抽象性得到了具体化,找到了言者关联假设和具体语境因素及其成分之间的结合点。该模式不仅强调认知,而且论及了物质世界、社会文化因素对话语选择的影响,详细说明了关联假设和语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语言顺应的各个层面,因此克服了关联论描述性不充分的缺点。同时,关联-顺应模式从认知关联的高度解释了建立在认知心理以及生物进化论基础上的顺应机制,克服了顺应论解释力弱的问题,因此关联-顺应模式是对两论的“扬弃”。

2毛泽东诗词英译、《六盘山》英译研究概览

关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方面的成果不少,高档次的核心期刊论文就为数甚多。人们从审美体验相似性、修辞美、毛泽东诗词数词英译、文学输出和意识形态输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专门研究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的句式英译、许渊冲所译的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当中“飞动”、“沉思”和同异修辞格英译,也有人专门研究其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英译。一般期刊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天津大学张智中教授是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研究专家,他发表了多篇论述毛泽东诗词英译的论文,还撰写了博士学位论文,详细对比研究了八个版本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硕士学位论文更是硕果累累。这些论文主要是从典故、意象、意象重构、功能对等、互文性、“三美”、文化预设、意象功能、意象图式理论、文化图式理论、译者角色、翻译美学、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等角度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

自上个世纪以来,一些中外学者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英译,并出版了数部译著,比较著名的有许渊冲、辜正坤、赵甄陶、张纯厚、哈珀(Harper)等人的几种版本。收集最全的是张智中教授,他共收集了12种英译版本。关于毛泽东词《六盘山》的英译,张智中教授的博士论文屡次提到[2],但并不是关于全词完整翻译的研究,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对该词某些字句的翻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关于《六盘山》英译研究的期刊论文,作者通过互联网搜索,专门研究其英译的期刊论文仅有1篇,该文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六盘山》的英译进行了研究[3]。而从关联-顺应模式角度对毛泽东诗词(包括《六盘山》)英译进行研究的成果还未见发表。

3毛泽东诗词名家英译与关联-顺应模式

3.1《清平乐·六盘山》及其三种名家英译

1935年10月,英勇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击溃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又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于10月下旬,胜利到达陕北,辉煌地完成了震惊中外、惊天地、泣鬼神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时激情感怀而作,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强决心。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是国内外知名的卓越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代表译著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唐诗三百首》等[4]。其翻译主要集中在古诗方面,其中30首译诗被国外高校选入教材。他提出了著名的诗词翻译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三美”即:意美、形美、音美;“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三之”即:知之、乐之、好之[5]。以下是许先生的译文。

SPIRAL MOUNTAIN[6]

Tune: PURE SERENE MUSIC

October 1935

The sky is high, the clouds are light,

The wild geese flying south are out of sight.

We are not heroes unless we reach the Great Wall;

Counting up,we’ve donetwenty thousand liin all.

Of Spiral Mountain at the crest,

Red flags wave in wanton winds from the west.

With the long cord in hand today,

When shall we bind the Dragon Gray.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延安大学政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纯厚堪称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译文20多篇,其代表作为《世界视野:毛泽东诗词英汉一百首——政治、社会、历史视角的全方位研究》。该书是迄今为止收集毛泽东诗词数量和种类最多、背景知识最全最详的英汉对照版本,毛泽东的成长和革命历程成为该书的主要线索,以诗词创作时间为顺序,对诗词进行翻译讲解,内容客观、丰富、详实。以下是张教授的译文。

THE CLEAR AND LEVEL MUSIC[7]

THE SIX-SPIRAL MOUNT

October 1935

The sky is high and the clouds pale,

Our gaze follows the south-flying wild geese until they are invisible.

We are not true men unless we reach the Great Wall,

Counting up, we’ve covered two myriad li in all.

On the lofty crest of the Six Spiral Mount,

Red flags flutter freely with the west.

With the long cord in hand today,

When shall we bind the Gray Dragon fast?

辜正坤,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清华、南开、美国瓦西塔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等职。其成果曾获北京大学科研成果著作一等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国家重点项目“外国古代神话史诗研究”和“诗歌鉴赏五象美与翻译标准系统论”课题主持人。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中西文化比较、诗歌鉴赏与翻译学研究。出版译著、编著40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是他的代表性翻译理论专著,还有其他文学方面的专著数本。代表性译著有英译本《老子道德经》、《毛泽东诗词》、《易经》等。其翻译思想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8]。以下是辜教授的译文。

MOUNT LIUPAN[9]

to the tune of Music of Peace

The skies are deep, clouds are thinly wan;

Fading into the south heaven wild geese we scan.

One is not a man if failing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Counting, we know we’ve covered twenty thousand li in all.

High on the peak of Mount Liupan,

In the west wind red flags flap and sound. We now hold the long cord in hand,

When will the Dragon be bound?

3.2名家英译的关联-顺应模式研究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最高峰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险陡、道路崎岖,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也是毛泽东长征时期所写诗词的最后一首[10]。此山因毛泽东的这首词名扬海内外。

上半阕诗人先写六盘山秋景。秋高气爽,北雁南飞,淡淡白云在天空飘荡;望着远去渐渐消失在天际的大雁令诗人触景生情:“或许是怀念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或许是心系着苏区,或许是牵挂着另外两只正在长征途中的红军主力,或许是在回想长征途中经过的山山水水,计算走过的道路长度[11]”使诗人感慨万千。中央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诗人不禁豪情满怀,自豪地向世人宣称:不到长城非好汉!红军战士已经走过了二万里的征程,我们红军是多么了不起,这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

许渊冲的译文和原诗一样,第一句描写清朗天空,第二句描写南飞大雁。语言简朴直白,基本没有遗漏任何语境信息,又因为押韵而顺应照顾了音律美。如“淡”形容天空高朗,云薄而轻。因此译者匠心独具地选用“light”一词来体现语言变异性在近义词中的选择顺应,照顾了形和意两种语境效果。但是作者认为如果在“out of sight”前面加上“gradually”更能表达诗人或怀念或回想或牵挂的铁汉柔情,更能再现凝视、望断的情景,不然,语境效果较原诗弱化。张纯厚的译文中,“淡”字用“pale”来表达,该词意思较多,但也有浅淡的意思,同时和后面两句最后的单词“Wall”和“all”押韵,顺应了意思也顺应了诗词形体、音律美的要求。其中的“gaze”更能表达因怀念,回想、牵挂等“望断”的语境效果。辜正坤译文用了“deep”一词来表示天高,较其他版本的英译来说,的确是一种创新。但是在英语或汉语当中,一般地讲,由上到下是深,由下到上是高。因此这种翻译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关联,付出较大的心力去理解。但是超过一定范围,上下高低也是相对的,宇宙之中哪有绝对的“高”和“深”,因此开拓一下思维,该词的使用也不无道理。大师毕竟是大师,虽然这样的翻译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但语境效果却更加耐人回味。“Fading into the south heaven wild geese we scan”用倒装语序,是顺应了音律同时照顾了语境。“Fading into the south heaven”和“we scan”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望断南飞雁”的语境效果。“fading”一词是渐渐消退的意思,与诗人描写的场景有一致的语境效果。

第二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表达了诗人和红军战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后半句是描写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许渊冲和张纯厚的译文中都使用了一个最能表现诗人决心的单词“unless”,这是译者关联顺应的结果。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位译者分别用hero、true men、man表达词中“好汉”的意思,基本上和中文意思的语境效果相同。因长城的英语单词最后一个辅音是[l],译者句末都处理成了“all”,这是语言在语音层面上的顺应,成就了诗词的音韵美。原文语言朴实,译文也顺应关联选择了朴实的语言来弘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长征精神。

下半阕前两句描写近景:六盘山高峰之上,红旗在西风中舒展飘扬,预示着红军登上了顶峰,取得了又一个胜利。最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慨和决心:虽然红军已经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即将胜利到达陕北,但是革命尚未成功,要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还须千千万万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继续努力。

下半阕第一、二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其中“高峰”对应关联着英语中的一系列表达:summit、high mountain top、high peaks of a mountain、crest等。许渊冲将山峰翻译成罕用的“crest”,与“west”恰好押韵同时也不影响语境效果。张纯厚的译文中加上了“lofty”,词汇层面上顺应了“高耸”的语境信息。征服高耸的山脉,才能体现红军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气魄。辜正坤用了“high”,效果和张纯厚的相当。一个“高”字翻译出来,更能体现和弘扬红军不怕千难万险的长征精神。词中的“漫卷”是“随风任意吹卷”的意思。许渊冲和张纯厚分别将其译为“wantonly”和“freely”,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辜正坤将其译为“flap and sound”,这样的结构顺应了诗词翻译照顾韵律的需要,基本上也有随风自由吹卷的意思。作者认为如果加上表达“自由”的相应词汇如:freely、in freedom、randomly、at will、as it pleases等,更能表达诗人登上六盘山山顶,征服最后一座山峰的振奋之情。“卷”字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用了“flutter”、“wave”、“flapandsound”,前两者主要侧重“形”,后者兼具形和音两种语境效果,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四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画龙点睛之笔。

“长缨”原意是长绳,这里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苍龙”比喻极其凶恶的敌人,这里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这两句抒发了作者领导红军彻底战胜反动派的坚强决心和豪情壮志。为了顺应诗词的韵律和西方文化,许渊冲使用了“today”和“Gray”。同时汉语当中的“苍”指植物苍翠的颜色或者灰白色,引申为“苍老、苍凉”之意。可以理解为喻指国民党眼睁睁地看着红军从各种各样的围追堵截中摆脱出来,气急败坏,无可奈何,显得精疲力竭,苍老无力。张纯厚的译文后面加上一个“fast”不但押韵,而且突显了诗人急切的心情。虽然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是一种狰狞凶恶的魔鬼化身,在译文中似乎不需要添加什么修饰语,但是根据原文复杂语境产生的语境假设,加上evil、ferocious、fiendish、cruel、atrocious等词是一种较好的话语策略,更能强化诗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彻底打败凶残敌人的语境效果,弘扬红军把革命进行到底的长征精神。三位译者对最后一句的翻译都顺应了句子的结构,采用了疑问句,顺应选择了高亢、雄壮、激昂的语气。如果译文读者了解历史背景,必定产生同样的感受。

三位译者的译文和关联-顺应模式所揭示的认知语用规律不谋而合。三位译者对该词的翻译虽各有千秋,但却异曲同工,显示了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三位译者之所以能够原原本本地实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如原词一样,弘扬长征精神,是因为在语言各个层面上准确地关联、顺应、选择的结果。

4结论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动态顺应过程,“语言顺应涉及语境、结构、动态过程和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现象构成语言顺应现象的四个视角。语言的顺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换言之,在各个层面上都会发生语言顺应现象,产生语言顺应特征[12]。”关联是顺应的必然、方式和结果。关联同样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从总体效果来看,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是一个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的过程[13]。”关联-顺应是对两种理论精华的整合,兼顾了翻译过程中的两个步骤:“关联”(认知语用概念)和“顺应”(生物进化论概念),从而描述力和解释力兼备。世界上不同语言的词汇几乎没有完全对等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生活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不同语言功底、知识结构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应关联能力)千差万别、风格各异,因此变异性基础上的关联顺应能力也不一样。但是一个译作只要能按照关联-顺应模式揭示的(语言)认知语用规律去翻译,能在各个层次上,各个方面恰当地不断动态顺应,找准最佳关联,确立正确的语境假设,优选最佳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策略,实现与原文最相似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近似值),即实现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就是最佳翻译。毛泽东在长征时期所作的诗词都是以高度凝练的文字来弘扬长征精神,只要译者客观顺应,正确关联,就能够翻译出原诗(词)的精气神来,达到弘扬长征精神的目的,实现交际意图。从关联-顺应模式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进行研究,学习翻译大师高超娴熟的翻译技巧,有利于提高中国诗词的英译质量,从而更好地向国外读者宣传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

[2]张智中.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D].上海:南开大学,2005.

[3]张焕新.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清平乐·六盘山》英译的意象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6-88

[4]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5]林家修,罗枫.许渊冲翻译理论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的再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400-403.

[6]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7]张纯厚.世界视野: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一百首政治社会历史视角的全方位研究[M].香港:香港文汇出版社,2007.

[8]辜正坤[DB/OL].(2015-05-13)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gQIWU7K-E5W-ZCqs4jPSyd3yLU0DAyoucNiCCSNUt-YsPS5YJ4uIYm8niEcJupPSB0dJ32liNF4NG-Vxg63XT-a

[9]辜正坤.毛泽东诗词译注(英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2009.

[11]杨胜群.诗人毛泽东[Z].北京:中国唱片总公司,2003.

[1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 2004,(2):28-33.

(责任编辑:朱彬)

An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to the Famous Masters’Translations of Mount Liupan

WEI Bo; GU Min; QIN De-juan; YANG Si-gui; TANG Guo-y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China)

Abstract:Scholars hav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Adaptation Theory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to many fields, but both of them have some limitations. 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which is more persuasiv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judge of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ttributing to absorbing their merits. It is a brand-new try to apply it to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in the translations of Mao Ze-dong’s poems. Undoubtedly, it is conducive to the upgrade ofthe quality and appraisalof translati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nd the propaga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Key words:Mao Ze-dong’s poems; 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English translation;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作者简介:魏波,男,四川仪陇人,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支持项目(JD2013187)

收稿日期:2015-04-1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0062-05

猜你喜欢

六盘山长征精神英译
摘要英译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陕西片区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藏在心中的风景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
六盘山下红军命案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