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发展——以务川县龙潭村为例

2015-01-31聂宇许留星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保护贵州发展

聂宇,许留星(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发展——以务川县龙潭村为例

聂宇,许留星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针对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聚居较多的古老村寨龙潭村为例,对民族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拥有的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旅游;贵州;保护;发展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旅游迎来了很多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对古寨生态、居民生活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呈快速发展趋势,现在旅游业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从而也带动了贵州省对旅游业发展的关注。对于56个民族聚居的中国,18个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所聚集的贵州而言,如何做好民族旅游地开发就成了业内各界人士关心的重要问题[1]。本文以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仡佬族古寨为例,探讨务川龙潭村仡佬族民族旅游开发及其利用。

一、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仡佬族民族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1.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

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结合了自然、文化资源,奇异的少数民族风情等[2]。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好的物质载体,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旅游资源,它展现了较为全面的民族文化,呈现了较为完整的系统解说,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原生态的民俗,是一种活生生的正在运行、发展着的民俗[3]。罗永常[4-5]、吴必虎[6]、钟洁[7-8]、张华明[9]、杨兴洪[10]、江晓云[11]、马晓京、蒋丽芹[12-13]、王雯雯[14]、徐永志[15]、黄亮[16]、卢世菊[17]、刘晓辉[18]、徐新建[19]、黄华[20]等此领域的国内专家学者从民族旅游综述角度分析、民族旅游的体验者旅游者角度进行分析、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的探究、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民族旅游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进行新领域的研究;陈锦鸿(台湾)[21]、梁炳琨(台湾)[22]从民族旅游对环境的冲击和原住居民的角度来研究民族旅游的发展。

2.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民族旅游的发展与开拓。务川县龙潭村旅游资源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龙潭村修建了申佑广场,建立了汉墓群保护基地,对当地的丹砂遗址进行了相关的保护,建立了名人展览馆,同时还逐渐完善了当地的旅游解说牌,更好地为龙潭村民族旅游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带来较好的机遇。

3.务川县仡佬族民族文化推广

在龙潭村,有一年一度的祭祀祖先活动的宣传;全国性的以“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为主题的仡佬族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借助文化月刊,新闻媒体对其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务川仡佬族民族文化,进而了解龙潭村仡佬族的风土人情。

二、发展旅游业优势所在

1.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务川地势由西北、东南分别向中部洪渡河低山谷地降低。作为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仡佬族的母亲河——洪渡河,在丰乐镇大滩口入境,其发源地是位于周边湄潭县西河乡,流经周边凤冈县,横穿务川境内流域面积达两千多平方公里,占整个洪渡河流域面积的58℅,干流全长达到一百多公里,养育了全国近1/3的仡佬族人口,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历史。全县辖10镇5乡,113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2.6万人,总面积2776平方公里。境内共生活着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1.5%,以仡佬族、苗族为主体民族,仡佬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4%[23]。

2.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性

当地村民介绍:以龙潭村为中心,根据所处的地域分为前寨、中寨、后寨等自然村寨。关于龙潭村的人文风情,当地村民介绍:“前寨出才贤、中寨出商贾、后寨出美人。”从龙潭村名字的来源概况了解其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务川大坪镇龙潭村得到国家及相关单位的认可:2011年11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1 年12月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2年12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3.务川县龙潭村民族风情的传统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务川县龙潭村旅游业在众多民族古村寨中逐渐发展起来,民族旅游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传统仡佬族祖先祭祀活动很隆重,百合花作为仡佬族“族花”和一年一度的“吃新节”庆祝活动依然很好地传承了下来。总之,由民俗、传说、民族艺术等村落知识复合而成的村落文化体系在村落不断地发展中逐渐形成。尽管时过境迁,人们对村落历史的记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民族风俗,还是饮食依然保留着村落文化体系中最古老的传统,依然在村落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1)饮食文化的独特性

来到龙潭村仡佬族古寨,尊敬的来宾和受他们爱戴的客人可以享受到具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三幺台”,“三”指的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招待有三个特点;“幺”是仡佬族方言结束的意思,“台”是次数。其次,还有一种说法,三幺台是民间为祝寿、嫁娶、立房等活动操办的一种特殊宴席的专用名词。而且对座次很有讲究,每10人为一单位,小孩除外,围坐方桌,上下各2人,左右各3人。年长或辈尊者,居上下位;年幼或晚辈者,横坐于两侧。对于第一台茶席,主食为油茶,并伴有若干民族特色的其他佐食,如麻糖杆、芝麻饼、酥食儿、洋芋片、包谷团、土荞粑、冷窖粑、花腰粑、粽子、米团子、葵花籽、板栗、核桃等土特产。一般比较隆重和正式场合的宴席,无酒不成席,因此,进行完茶席,一般情况下大约10分钟后进行第二台酒席。最后一台就是摆放仡佬族民族特色的菜式。摆盘十分讲究,摆放成不同的形状,不仅大饱口福,而且大饱眼福。

(2)建筑文化的民族性

进入龙潭村寨,可以感受到古朴的民族气息,房屋窗花采用镂空雕刻,图案精美,雕工细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图案内容为常见的寓含“福、禄、寿、喜”的“鹿含灵芝”、“喜鹊闹梅”、“犀牛望月”、“左进右出”,动物图案雕于大门两侧板心上,其左为三个动物尾部图案,右为三个动物头部图案,一进一出,相映成趣,其所表达的寓意众说不一。这些木雕充分展示了仡佬族人崇拜祖先,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因此,对香龛的修造都比较讲究[24]。

(3)民族活动的多样性

在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或者大型文化交流会上,可以更好地了解体会龙潭村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主要有傩戏、高台舞狮、跳花灯、跳火龙等。此外,在祭祀活动中还能看到具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篾鸡蛋,它是一种用竹子编织成鸡蛋形状、用红绳系住的地方纪念品。每个民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节日,仡佬族民族节日有七月七“吃新节”、九月九“收新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图腾崇拜,在龙潭村,仡佬族村民特别信奉“宝王”、“山神”、“黑神”等菩萨;有历史悠久的神话传说,如神鹰与葫芦的传说,宝王传说,申氏与邹氏家族的迁移传说等。龙潭村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2003年被贵州省列为“民族文化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民俗爱好者、旅游者到此考察观光。

在龙潭村,还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任何少数民族的娱乐方式——务川大贰,它是一种书写怪异但又古朴美观的地方纸牌,玩法多种多样,趣味各异,现在最为流行的有“抠百儿”和“打瓢儿”。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种纸牌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放松娱乐活动,如果说麻将是中国的“国粹”,那么,“打大贰”这种纸牌则是务川最具本土文化特征的一种娱乐形式。

4.文物古迹的独特性

2008年,龙潭村建立了“仡佬先贤堂”,当地仡佬族人敬拜祖先或者是对其影响比较深远的贤人,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来怀念祖先,汲取仡佬族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地传承仡佬文化之血脉,同时也能加强仡佬族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仡佬族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和延续仡佬族亘古不变的凝聚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祭拜是激发民族团结的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此外,具有一定规模的汉墓群,历史悠久的“丹砂遗迹”,地方代表祠堂申佑祠等都是龙潭村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真实写照。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家每户传统建筑窗花中央图形是炼丹炉,被视为仡佬族人的宝炉,而四角的字符侧重“务川大贰”中的大拾、大捌、大柒、大陆,分别代表着“天地人和”,读法是上下左右即为天地人和,大众的理解上即为天,下即为地。务川大贰历史悠久,传承了仡佬族人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仡佬族人独具特色的娱乐方式。

三、务川县龙潭村仡佬族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发展

1.明确“两个重点”,担负起传统文化村落保护的历史责任

(1)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遗迹,坚持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民族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

(2)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其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应保持其原始风貌和特点[25]。

2.龙潭村仡佬族民族旅游保护与发展

龙潭仡佬族古寨,位于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东北部洪渡河畔。这一带开发较早,其东10里有汉唐采砂(汞矿)遗迹,北2里有汉墓群,西2里有明代石拱桥。古寨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房屋多为木构建、木装修。龙潭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仡佬族古寨,居住村民绝大多数为申姓,仡佬族后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在开发当地民族旅游资源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发展民族旅游的同时,民族旅游的保护也要齐头并进,从而使得龙潭村民族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和兴旺。

综上所述,民族旅游作为现代游客的一种选择方式,要不断满足大众的休闲需求、游客自我知识提升学习需要和商务旅行需要。也就是说,民族旅游是游客的行为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民族旅游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展现了和谐的自然生态,而且呈现了少数民族长期传承、相沿成习的民俗生活。有着上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古老村寨,更是历史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26]。在具体到对一个民族旅游发展进行开发规划时,针对务川县仡佬族民族旅游的发展应当坚持仡佬族传统文化精髓整体保护的原则,把保护仡佬族传统文化与对其文化的深入发掘、世代传承相结合;把保护民族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民族旅游的开发、民族资源的利用相结合[28]。坚持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保护仡佬族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保护民族原始风貌与基础设施更新、基础设备的完善相结合,使民族旅游既反映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合理开发民族旅游的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兼顾的前提下,民族旅游才能走好走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给民族旅游注入新鲜的活力,使民族旅游在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大原则下更好更快更持久的发展兴旺。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古城镇的开发对策与建议——以凤凰古镇为例[J].商业经济,2009,(24):110-112.

[2]李旭东.文化旅游与民族旅游:一种理论概观[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513-515.

[3]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1): 61- 65.

[4]罗永常.关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6,(3): 47- 49.

[5]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4,(3): 118-121.

[6]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A].吴晓萍.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94-108.

[7]钟洁.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对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06.

[8]钟洁,陈飙,杨桂华.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85- 90.

[9]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97-103.

[10]杨兴洪.浅析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开发——郎德、天龙、中洞模式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4):56- 59.

[11]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564- 567.

[12]蒋丽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凯里市麻塘革家村寨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 66- 69.

[13]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25(3): 30- 31.

[14]王雯雯.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06,(18): 186- 187.

[15]徐永志.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旅游学刊,2006,(3): 10.

[16]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5):53-56.

[17]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2): 108- 113.

[18]刘晓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5- 88.

[19]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7): 1- 9.

[20]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21]陈锦鸿(台湾).原住民部落居民对民宿业发展冲击的环境识觉差异分析——以司马库斯、新光部落为例[D].台北: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研究所,2006.

[22]梁炳琨(台湾).原住民族地区观光文化经济与地方建构之研究——邹族山美社区之个案[D].台北: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研究所,2005.23.

[23]袁礼辉,戴如莲.仡佬族人口素质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1):18-21.

[24]吴正光.多姿多彩的仡佬族民居[J].小城镇建设,2006,(2):92-93.

[25]付蓓.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7.

[26]王丽娟,孙萍.中国古镇发展中存在的文化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3):73-74.

[27]庞英姿.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6(5):7-10.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A Case Study of Longtan Village in Wuchuan

NIE Yu,XU Liu-xing
(Institute of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As to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 taking Longtan village populated with Gelao people in Wuchuan of Guizhou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and advantages the ethnic tourism enjoys, then explic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n propounds som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Key words:ethnic tourism; Guizhou; protection;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聂宇,女,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喀斯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收稿日期:2015-08-1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0039-04

猜你喜欢

保护贵州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