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职学校校园霸凌
2015-01-31游晓琳
刍议中职学校校园霸凌
游晓琳
摘要:校园霸凌严重危害了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德育弱化和社会舆情阻滞,部分中职学生出现了人格缺陷、道德迷茫和认知偏差,导致行为不当,引发校园霸凌。因此,维持良好亲子沟通、建立长效德育机制和营造健康舆情环境是防治校园霸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霸凌;心理健康;对策
作者简介:游晓琳,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霸凌,来源于英文中的bullying,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例如人际交往中的排挤、肢体上的攻击以及言语上的侮辱等。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着霸凌现象,在校学生也是霸凌事件的多发群体之一,人们将发生在学生群体之间的霸凌行为称为“校园霸凌”。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频繁发生,中职学校逐渐沦为校园霸凌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身心成长。为防止校园霸凌愈演愈烈,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中职学校校园霸凌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可行的应对措施,给中职学生的成长学习保驾护航。
一、中职学校校园霸凌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的霸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涉及的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呈现年轻化和性别差异缩小的趋势。在过去,中职学校参与霸凌的学生一般是少数的高年级男学生,如今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参与霸凌的比例不断上升,同时,女学生参与霸凌的比例也在上升。2012年的一项围绕中职学生展开的关于校园霸凌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所中职学校里55.67%的学生曾遭遇霸凌,21.90%曾参与霸凌。[1]
(一)中职学校校园霸凌的表现形式
校园霸凌是一种行为后果严重的负面行为,最主要表征是暴力。关系霸凌是中职学校霸凌的常见形式,一般是处于强势的一方集体排挤、孤立弱势的一方,使其被排拒于团体之外,甚至阻碍受霸凌者与外界的正常人际交往,致使受霸凌者的人际疏离并产生孤独感与无助感。其他的霸凌形式还包括肢体霸凌、言语霸凌、网络霸凌、性霸凌以及反击型霸凌。
肢体霸凌指使用推搡、殴打等肢体暴力进行霸凌;言语霸凌表现为语言上的辱骂、嘲笑、讽刺和攻击;网络霸凌则表现为霸凌方在网络社交平台对被霸凌方进行诽谤、散布不利谣言、揭露对方隐私等;性霸凌指的是性骚扰或性暴力,轻则为嘲笑受害人为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恋等,重则为真实的性侵犯行为;反击型霸凌是一种报复性的霸凌行为,即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职学校的校园霸凌有时以上述某种形式单独出现,有时多种形式同时出现,比如,肢体霸凌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关系霸凌和言语霸凌。
(二)中职学校校园霸凌的危害
校园霸凌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学生、学校乃至全社会都会受其影响。
1.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对遭受霸凌的学生而言,霸凌事件除了伤害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如果一个学生遭受霸凌而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帮助,会造成学生的生理缺陷和人格扭曲。原本就性格软弱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对生活感到孤独和无助,更甚者会出现轻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原本性格强硬的学生则容易形成反击型霸凌,以暴制暴,报复曾经霸凌自己的同学,不断恶性循环。
对于实施霸凌的学生而言,霸凌行为反映出他们缺乏正确价值观念和法律意识,若得不到纠正,会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最终受到法律的惩戒,严重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人生规划。
2.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霸凌事件发生后,学校的领导、老师必然要对事件做出处理和善后,要对双方学生和家长、其他学生、合作企业以及社会做出合理的回应和解释,教师要从原本的教学工作中分心处理此类事件,工作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增加学校的教学成本。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有些参与霸凌的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怨念,而后把怨念发泄在受害者身上,对受害者进行二次霸凌和报复;有些则无视学校老师的监管,公然挑衅老师,把霸凌的触角伸向老师,做出诸如威胁老师、强制同学集体逃课等行为;有些甚至勾结校外的不法分子发动规模更大、后果更严重的霸凌事件。若治理无果,老师们会渐渐对处理霸凌事件实施失去信心,对中职教育失去热情,产生职业倦怠,中职学校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影响社会和谐安定。校园霸凌传递出一种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的负面信息。霸凌事件屡禁不止,越演越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职学校以及社会对校园霸凌的处理“无能”,会给中职学生留下消极、扭曲的心理暗示。霸凌者会错误地认为,以暴制暴在这个社会上是可行的,受害者和其他旁观的学生则会因此对公共管理机制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平公正失去信心。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面社会生产需求的技能人员,许多学生毕业即就业,若没有在中职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就进入社会,中职毕业生就好比一个半成品,不仅无法肩负好国家、社会给予的期盼,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尤其是惯性霸凌者,他们将从校园的不安定因素变成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后果可想而知。
二、中职学校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霸凌者的霸凌行为是校园霸凌发生的直接原因。霸凌者通常是性格暴戾,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对公共秩序缺乏正确认识,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受霸凌者通常是性格内向软弱,少言寡语,遇事逃避的人。
中职学生处于由青少年转变为成人的过渡期,身心变化特别激烈,独立性增强,但不善自制,倾向于用行动表达情绪与情感反应;模仿能力增强,但不善判断,容易受周遭环境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不利因素都会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们出现霸凌行为。
(一)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人格缺陷
青少年的非健全人格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倾斜型、偏差型、平庸型和变异型四种。其中,变异型人格结构的特点是知、情、意三者间极不平衡与稳定,呈现激烈动荡甚至混乱的状态,表现为偏见、固执、扭曲、越轨、绝望等。[2]中职霸凌者中常见的狂妄自大、倔强固执、躁狂症,受霸凌者中常见的盲目自卑、心理恐惧、孤独抑郁,实际上都属于青少年非健全人格中的人格变异,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则是造成这种变异的关键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指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家庭教育结构不完整、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等造成的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当今社会以双收入家庭为主,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的情况普遍存在,在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中表现就更为明显。如果孩子长期由父、母其中一方独立教育,孩子容易因缺失来自父亲或母亲角色的教育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角色混乱,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霸凌者的目标,遭到诸如“娘娘腔”、“男人婆”之类的嘲笑;如果长期由祖父母隔代教育,由于老人家容易溺爱,且心力和体力有限,也难以担负起教育年轻后代的责任。
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而尚未成熟,自尊心极强而脆弱,加之社会上认为中职学生是“差生”的传统偏见还没完全消除,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普遍强于普通高中生,因而需要更多情感上的激励和认可。由于时空分隔、精力有限等原因,许多家长把中职学生出现的情绪问题简单化,肤浅地认为是普通的小叛逆,以为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疏忽引导。得不到家长的关注和鼓励,中职学生容易感觉不被重视和信任,渐渐产生孤僻、狂妄、冷漠、怯懦等不良心理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如果不能遵循恰当途径纾解,就会累积发展成人格缺陷,引发校园霸凌。以离异家庭的学生为例,常见的人格缺陷有消极偏执、自卑怯懦、冷漠敌对、性别缺失或反社会等,具有消极偏执、冷漠敌对等特点的学生容易成为中职校园中的霸凌者,而自卑怯弱、带有性别缺失的学生则容易受到霸凌。
(二)中职学校德育弱化造成学生道德迷茫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变革急剧,新旧事物争相更迭,各种思想冲击碰撞,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机制跟不上时代发展,出现滞后,导致德育功能弱化,中职学生陷入道德迷茫状态,成为校园霸凌发生的潜藏因素。
传统德育课程模式单一空洞,已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使学校德育流于表面,弱化了学校德育本应有的作用。首先,是德育观念的滞后,部分中职学校受“政治道德价值标准”的思想束缚,德育观念仍停留在“看管”学生上,强调学生对德育理论的服从,忽视学生主体性,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其次,是德育方式的滞后,许多学校仍以传统的填鸭式说教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课外德育活动形同虚设,不切合中职学生发展实践技能的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重视。最后,是德育内容的滞后,对年少的中职学生而言,内容滞后的教材是既陌生又抽象的大道理,若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则不能引起中职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有意注意,德育效果无从达到。[3]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德育弱化导致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得不到及时的正强化,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负面影响就会趁虚而入,使是非判断能力不成熟的中职学生陷入道德迷茫困境,一旦沾染了滥用暴力、漠视生命等恶习,就容易滋生校园霸凌。
(三)社会舆情阻滞致使学生认知偏差
社会舆情是个体及公众对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可以反映社会大众认同度高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等。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平台多样,同一件事可能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看法,各持己见,各有道理,社会舆情难以形成认同度高的社会舆论,出现阻滞,一定程度上致使中职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同伴交往与网络媒体传播的社会舆情对他们影响最大。
中职学生性格中带有青少年特有的叛逆,相对于学校和家庭的强制性约束和管制,他们更倾向于与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近的同伴之间平等、自由、宽松的交往生活。同伴交往实际上构成了中职学生群体的社会人际网络,是他们形成思想认知、满足心理需要、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催生出群体成员的归属心理和从众心理。同伴群体内部的道德水平、文化认同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渐渐地,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走向趋同,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4]那些三五成群地作案的中职霸凌者,属于典型的不良同伴群体,身处这类群体的学生,对是非道德的认知会出现偏差。一个没有霸凌意识的学生,长期活动于霸凌群体中,眼见他人实施霸凌满足私利而未受惩罚,他可能会渐渐认同弱肉强食、以暴制暴的观念,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同化,引发新的校园霸凌。
网络舆情是当下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自由地在互联网传播自己对“焦点”、“热点”问题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纷繁复杂、众声喧哗,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善恶、道德与否等原本清晰的界限被逐渐消解,人们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良莠不齐,例如,恶性的匿名发帖、网络恶搞等不负责的网络行为,使网络舆情出现了非理性化倾向,严重影响了网络世界的生态健康。我们生活在即将进入工业4.0的时代,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资讯发达的网络,低头族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学生受到网络世界里的暴力游戏、低俗文化、恶劣品质等的不良影响,把虚拟的游戏情节或恶俗行径带到现实生活中,大大增加了校园霸凌的发生概率。
三、中职学校校园霸凌的应对
(一)维持良好亲子沟通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具有奠基作用,是人发展健全人格的根本。家庭教育要弥补由父母子女时空分隔造成的功能缺失,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要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亲子沟通。
1.增强亲子信赖度。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作为社会化的人,不止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层次的自我认知的需求和归属与爱的需求,中职学生已经到了追求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年龄阶段。因此,父母应该花更多地时间陪伴和了解中职学生,多与他们对话交流。孩子觉得父母值得信赖,自然就会敞开心扉,父母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培养健全人格。
2.完善亲子沟通机制。民主、平等、对话式的沟通机制比强硬、霸权、命令式的沟通机制更让中职学生受用。面对个性鲜明、时而叛逆时而孤僻的中职学生,严厉强硬的管教不仅不能使孩子信服,反而给孩子做了负面的榜样示范;心平气和、耐心倾听的沟通会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信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感,更利于孩子的自我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机制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处理学校、社会的人际交往,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和谐,中职的校园霸凌自然就会减少。
(二)建立长效德育机制
德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职学校的德育功能,减少学生道德迷茫的几率,降低校园霸凌的发生率。
1.建立大德育课程体系。德育不是独立存在的理论个体,它与智育、体育等密切相关且最终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中职德育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枯燥的理论德育课程模式,建立以理论教学为依据,以各学科教学为依托,涵盖网络德育与课外德育实践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内容深入到具体的学科教育中,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理论传授;落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多感官的直观感受便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品德习惯;再运用学生们日常生活必备的网络平台进行道德熏陶,学生的道德修养便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例,检验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不靠纸上谈兵,而靠实际的工作表现,单纯的理论说教显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应该以各门专业学科教学和实训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接受职业道德观念,体会职业精神、树立职业理想、规范职业行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目的。
2.完善中职德育管理制度。德育制度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因而管理部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注意自成体系,制定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德育管理制度;德育条例要避免政出多门、自相矛盾,这样执行起来才有章可依;德育内容、行为规范的描述要具体可行,过于笼统抽象的内容描述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管理者也无法在实际管理中掌握具体的尺度。在大德育课程体系下,德育队伍不只有专职德育教师,还包含了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和后勤管理职工,因此,中职学校德育部门必须从提高全员德育意识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发,统筹和协调好各级部门和各类教师的德育任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步调一致地给学生传递积极、正面、乐观的精神面貌,减少学生的道德迷茫。
3.改革中职德育评估制度。德育工作的本质是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持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德育评估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复杂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及学习态度造成了中职学生个性复杂、价值取向多元、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而书面考试显然不具有全面反映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有暴力倾向的霸凌学生也可以在答卷中公正无私地指责校园霸凌行为,一纸试卷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道德成长。
中职教育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人与职业人,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应注重实践中的过程评价,以激励为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已有的道德基础上重塑道德品质。一方面,要善于在过程中发现中职学生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给予正面强化,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沟通、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营造健康舆情环境
中职学生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关注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甚至控制,一旦受到与家庭、学校教育相违背的社会舆情价值观的影响,就会淡化学校教育效果,带来中职教师常说的“5+2”现象,即在校5天辛勤付出换来的教育成效,经过周末2天就消失无影。[5]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情生态环境,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中职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同伴交往发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正面功能,对杜绝校园霸凌的发生有隐性作用。
1.重视同伴群体的影响。教育者需对中职学生同伴交往给予必要的关心和爱护,针对不同的同伴群体进行适当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友谊、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其引发消极影响;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积极向上健康的团体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理性认知能力,强化道德观念,规范行为方式,向社会主流文化靠拢,抵御不良群体的影响。
2.净化网络舆情环境。网络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做好后台把关工作,不发布虚假不实、危害社会、误导未成年人的消息,正确引导舆情,提高全民网络素质;国家要加快网络法治化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对含有破坏社会稳定、散布谣言、教唆犯罪的网络言论依法处置;学校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交流平台,弘扬正面的网络文化,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熊娜.中职学校校园暴力问题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陈健梅.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王康秀.校园“霸凌”研究——基于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12.
[4]邹静琴,何羽司.同侪群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分析——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84):30-35.
[5]岳鑫.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