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反思——以单独招生为例

2015-01-31蓝洁

职教通讯 2015年28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人本价值取向

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反思——以单独招生为例

蓝洁

摘要:中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以“单独招生”为例,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体现四个方面的转向,即从“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体现公平优先的效率观,从“绩效主义”转向“人本取向”。但反思现实,当前的高职考试招生改革实践中存在社会本位颇受质疑、能力本位不容乐观、公平与人本取向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不断推进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价值取向;单独招生;社会本位;能力本位;公平;人本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重大课题“高职院校单独招生选拔测试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D010)

作者简介:蓝洁,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体现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精神实质和核心理念,并规范高职院校作为改革主体的行为方式。中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价值取向体现多个方面的转向,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但受到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环境特征的综合影响,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工作实践与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及时纠正偏差,有利于促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引导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特征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职院校与普通学术型高校同样通过统一高考进行招生录取,尽管部分省份进行过多元探索,如2002年广西等省份曾进行本、专科分开“两次高考”的改革尝试,由地方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命题对高职院校考生进行单独招考[1],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规模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从2007年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开始。2007-2011年,教育部每年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通知、函件以规定高职单独招生的省份、院校、人数,明确试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工作目标与工作要求,教育部年年新政,试点院校校校新政,这一阶段处于高职单独招生改革制度稳定前的试探时期。

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同时改革单独招生、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多样化的高职考试招生方式,建立健全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中国即将出台“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2]中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进程中持续积累经验,酝酿新的发展。

当前,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所处背景环境仍带有明显的历史惯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国家本位”的高职考试招生计划,体现为政府对于高职招生专业、招生数量的统一规划与控制;(2)“知识本位”的高职招生考试,“知识+技能”的高职考试评价体系未完全建立,高考仍然以分数所代表知识水平作为评价标准;(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高职录取,体现为高职院校仍然处于“分段”录取中的“第四批次”,高职生源处于劣势;(4)“工具本位”的高职考试招生管理,体现为管理部门以及社会舆论对于招生结果而非招生过程的关注。

改革因问题存在而产生,而问题均有两面性,从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背景特征中“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确立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明晰当前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价值取向的前提。

二、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转向

“单独招生”是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以单独招生在招生、考试、录取、管理等环节上的价值目标转向为例来分析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具有充分的代表意义。

(一)从“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从国家的立场和角度开展招生、考试与录取,是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国家本位”的基本体现。包括招生计划中对于招生人数、地域、专业的规定,考试形式中对于统一高考的依赖等,都是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中国家本位原则的有力展现。招生计划遵循纯技术工具主义路线来为国家意志服务,以达到高效率分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功能效用;统一高考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考试招生的基本方式具有高效性、客观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实现高职考试招生的秩序化;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计划内招生、统一高考确实推动了国家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发展,在制度报酬递增力量作用下,一度被作为高职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这种稳定和有序的背后,体现不可忽视的国家本位倾向。但人才规格多样性的社会需求被屏蔽,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社会职业岗位动态发展的市场需求也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难以找到基点。

很显然,国家本位的价值目的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选拔需求,但与此同时,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关系,而是渐进的过渡过程。

因此,在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公平、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总体要求中首先提到“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立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是国家制度对于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充分认识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强有力支柱是不可阻挡的工业化进程,是坚定的现代化步伐”[3],并注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改革高职考试招生制度,适才选择,提供平民化、社会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资源。

(二)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知识”与“能力”是教育目标分类中的两个方面,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知识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和突击记忆来获得,容易发生遗忘;能力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发展过程更相对稳定;知识本位的考试招生倾向于对于陈述性知识的考察,能力本位的考试招生倾向于对程序性知识的考察。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有其原因和表现形式。

“知识本位”统一高考的弊端是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尽管知识本位的高考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知识本位的高考重视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熟练再现知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使其饱受批评。

“能力本位”的高职招生制度转向,源于两个方面原因:(1)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需要为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教育选择合适的新生;(2)高职招生制度改革需要为考生提供鉴别个人知识、能力、素质差异的手段和方法,使考生能更理性地选择合适的高校与专业。高考是一种特殊的考试,是评定、检查一名学生能否升学以及适合于升入那一类学校和专业的重要工具。[4]当前,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价值取向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体现了改革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但能力本位考试制度的具体实施是复杂的技术过程,并非考试科目设置从“知识测试”转向“能力测试”那么简单,还体现在笔试、面试等考试形式等方面。因此,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仍需建立和健全全面的评价体制,促进人才的科学选拔与培养。

(三)体现公平优先的效率观

在高职考试招生领域中如何认识、理解和兼顾“公平”与“效率”,是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关于高职考试招生的效率有两种:(1)如何“准确”地测出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即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2)如何高效地选拔出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即使得考试本身做到经济、省时省力。[5]关于高职考试招生的公平,涉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录取方式等方面,是规范考试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规范有序竞争必不可少的价值选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职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一样,更多地奉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其具体体现为,效率一直占据高考制度改革价值原则的首位,划定统一招生标准、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规则,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强式公平分配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缺失是显而易见。在统一高考已形成的强式公平中,如何使得高职考生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上获得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这是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上面临的新挑战。

为了实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目标,操作层面上,高职考试招生制度强调人才选拔过程中,采用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招生方式,公平展现学生的个性、兴趣与能动性,实现人才选拔的多样化、多元化、全方位和立体化。改革朝向柏拉图曾经提到的教育公平的两个方面:(1)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挥;(2)个人的能力得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去发展。应该说,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人才甄别、选拔方式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表达与转向。

(四)从“绩效主义”转向“人本取向”

以高考为基础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体现绩效主义的价值目标。高考通过大规模统一考试来筛选人才,在考试组织制度上,政府统一了招生条件、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独立承担招生考试责任;在考试核算度量制度上,通过标准化考试、阅卷、分数统计,运用数理科学计量进行教育分流与学生分层。这种高效的人才筛选办法显然缺乏人文化,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发展对于人才的选拔需求。因此,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超越单纯的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分层功能,转向人本取向的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通过面试、心理测试、综合测试等方式,配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对于个性、情感的全面考察,从而立体地、适切地选拔学生,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反思

以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为例,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实践与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至于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予以反思与重视。

(一)社会本位颇受质疑

当前,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各自为战,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升级、行业发展需求能力有限。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于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在理念、实现与行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把争取单独招生试点资格作为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的策略,无论是国家示范校、骨干校还是省级重点职业院校,都对单独招生试点的争取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但却未在设计和实施技能人才选拔方案上下足功夫,改革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冷门专业的生源,把单独招生作为扩大招生和补充冷门专业生源的手段,偏离了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二)能力本位不容乐观

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能力本位价值目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1)试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欠缺合理性,有的仍然以中学文化课程考试为主,仅简单增加面试环节,单独招生与考生的专业性向、综合素质脱钩,能力考察的内容缺乏;(2)部分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考题结构、内容和功能没有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导向,表现为职业潜能测试脱离行业标准,面试主要考核语言表达、外在形象、处事应变能力,缺乏针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内容,而且面试考官成员单一,难以有效选拔技能型人才;(3)考核录取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往往仅是笔试与面试成绩的简单相加,以总分高低来评判学生,不关注能力考察内容的权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力难以通过考试招生凸显。

(三)公平问题

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公平问题在学生和学校两个层面各有体现。(1)在学生主体层面上,处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考生往往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考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参加单独招生考试产生的路费、往返食宿费、报考费等会形成不同的经济负担,另外,单独招生中偏城市化的考核内容、各种竞赛获奖的加分条件等对于农村考生来说都会形成难以逾越的无形门槛。(2)学校层面上,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网站建设、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准备考场、组织命题、专家面试和多轮考核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笔花销,历时一到二个月,时间花费与耗资远高于统一高考。而许多学生往往将单独招生等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作为增加个人录取机会的途径,如果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则会放弃已经获得的录取资格,从而让高职院校在前期考核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付诸东流,这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也是一种不公平。

(四)人本取向未受充分重视

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本主义缺失的主要表现包括三个方面。(1)高职院校自行组织专家负责考试招生命题、面试、评价的各个环节,考试的主要形式仍然是“笔试+面试”,在笔试过程中,使用简单的心理测试等方式甄别甚至淘汰学生的做法,缺乏严谨性,而且难以真实考察学生的个性与综合素质。(2)不少高职院校担心生源流失、被边缘化,选择与其他高职院校形成招生联盟,以降低单独招生成本,争抢生源,这种做法虽然有现实原因,但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3)由于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优秀学生很少有积极性提前报考高职院校,大多数参加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都属于没有把握考上普通本科院校的部分考生群体。从生源群体的心理倾向性看,单独招生考试的组织仅仅是增加了精确的筛选器,但仍难以做到立体地、适切地选拔学生。

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

综观近年高职考试招生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路径,改革存在明确的价值目标转向,但现实的高职考试招生实践中尚有诸多的问题,由此可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探索与完善。现阶段的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只是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的一种尝试,改革最为关键和紧迫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高职考试招生改革与整个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适应度,建立和完善系列的配套体制机制,包括科学有效的选拔评价机制、政府宏观调控与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高职自律与社会参与结合的监督机制等,从根本上保障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深入。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参考文献:

[1]苟人民,姜言东.2002年十三省市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多数省市的综合测试统一命题,广西尝试本专科两次考试[N].中国教育报,2001-09-26(005).

[2]顾骏.“两种模式”高考将添教改强劲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4-03-25(002).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131.

[4]潘懋元.教育与考试:目的与方法[J].教育与考试,2007(1):1.

[5]汪金元,汪龙.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纵览[J].教育学术月刊,2009(3):94.

[责任编辑曹稳]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人本价值取向
人本计算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八戒审猪
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应让人本教育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