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表演类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2015-01-31黄珊珊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学院职业

黄珊珊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提出的,有着广泛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包括教育、生产和科研三方面以教育为主导的合作,是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重点是通过开展“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衔接,让学校的教育目标与社会岗位需要直接对应,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是不同的实体性单位和机构的合作,也可以是教育、生产、科研在行为、活动和能力上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可以是一种体制上的合作,也可以是发挥产学研在生产、教育、研究其功能作用,在校内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其根本目的是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一所是拥有60 多年艺术教育经验,以艺术表演类专业为主的全日制艺术高职学院。学院立足面向艺术、服务艺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重要途径推动学院各项建设。近年来,学院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和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表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将学院的教育教学、艺术实践与生产及理论研究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艺术表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提高了学院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北京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公办的艺术高职学院,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局,60 多年来,依靠行业,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紧贴北京市文化发展需要,为北京市的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有21 位成为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目前,毕业生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各大戏剧院团中发挥重要作用,学院被誉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然而,随着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北京艺术强校林立、北京各大剧院团对人才需求的“门槛”不断提高的今天,学院所处高职教育层次,学生的生源质量不理想,加上学院开设的艺术表演专业培养技能型艺术表演人才的目标定位与本科类院校表演专业还有相同之处,毕业生在京就业又受到一定局限,学院的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如何突破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学院认真总结60 多年学院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认真梳理制约学院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意识到:学院的目标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职业能力还不能够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衔接不够紧密等。通过研讨,大家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对于艺术表演类的职业教育来讲,舞台实践能力是检验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重要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互协作、团队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岗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表演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进一步思考,学院定位和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学院发展一定要置身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要依靠行业,在专业设置上强调满足北京乃至全国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办学特色求发展,以教学质量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作保证,构建“注重实践,以演促学”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以“教、演、研”三位一体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着力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在艺术生产、艺术实践中的实际能力为目标,面向社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表演艺术人才。

2013年,学院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重要途径,着力实施“六个一”工程:一是学院着重与在戏曲艺术培养上有深厚基础学校和社会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和生源基地;二是聘请一批表演艺术家、学者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三是以较快专业建设为主导结合研创开展,加快学院优势专业建设和发展,努力总结几十年的办学成果和经验,使特色专业进一步凸显优势,确保全国领先教学地位;四是通过各种途径打造一批双师型品牌教师,有效提高学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影响力;五是打造北戏“少儿戏剧场”,搭建学院艺术生产与实践平台,排演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经典剧目,创作一批优秀的新剧目;六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学院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服务艺术、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加强,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更好地履行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

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以产学研合作为基本途径,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结合艺术教育现状和学院实际,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产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北戏坚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坚持特色办学,突出专业优势,培养符合职业标准的高素质表演艺术人才。

一是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2002年,北戏成立高职以来,先后与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团、中国评剧院、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中国杂技团联合办学,根据剧院团人才培养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培养的学生全部就业,现在均成为各院团的骨干演员。

二是注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和路径,聘请行业表演艺术家、合作培养单位进校参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自学院“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先后聘请30 余位表演艺术家,如:孙毓敏、张学津、李玉芙、王玉珍、谷文月、侯少奎、殷新泉等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工作,专家们将多年的艺术经验、艺术造诣和对岗位能力的全面把握,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要。两年来,专家还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和督导,对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结合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2013年,针对全国戏曲院团舞台美术技师人员匮乏的现状,学院通过调研,在全国艺术高职院校率先开设舞美技师专业,自专业设置到专业开设,紧密与国家知名剧院团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紧贴剧院团的人员需求和具体岗位能力要求,2014年招收的23 名学生中,其中14 名学生为院团定向培养。

(二)坚持“突出实践,以演促学”的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构建工(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大力推行工 (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真正实现“课堂舞台零距离,教学实践一体化”。各专业学生每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参加演出性实习彩排,学院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实训项目,将舞台演出项目与课堂教学计划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演出项目实践中,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戏曲表演专业形成了“剧目贯穿,演学一体,能力递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围绕京剧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进行剧目片段的基础性教学;第二年,加强人物角色创作能力(演技)的培养,进行小型折子戏教学;第三年,根据该专业学生的整体情况,选定大型剧目,实行剧(项)目排练演出,毕业大戏在社会上公演。三年不间断地演学一体,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剧目演出实践,了解戏曲演员的工作过程,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另一方面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岗位能力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音乐、舞蹈表演专业实施“课堂教学+项目制教学”的工(演)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音乐表演专业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分别成立管弦乐团、民乐团与合唱团,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曲目与合奏课程曲目有机结合。舞蹈表演专业按照不同专业方向排练教学剧目,遵循由易到难、能力递进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习活动有效地与舞台体验相结合。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音乐、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全程参与排练演出,强化工作过程体验,努力营造职业化的学习环境,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三)坚持“教、演、研”三位一体,打造“双师”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院积极倡导教师参加艺术实践,鼓励教师以教学为中心,以演出和研创为两翼,将艺术创作作为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项目 (剧节目)创作为抓手,开展艺术教学、艺术生产与研究、文艺作品创作工作。2012年以来,在艺术创作与生产方面,学院京剧系创作了大型原创京剧《少年马连良》,《英雄小姐妹》,地方剧系演出评剧《什刹海》,音乐系原创《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舞蹈系编创了剧节目《八女投江》、舞剧《白蛇传奇》,影视表演系创排《雷雨》、《北京欢迎你》等,在演出过程中,学院各专业系的教师既是策划、导演、演员及舞台工作人员,又是指导学生舞台实践的教师,演出的优劣直接反映了教师自身能力与教学水平,艺术的创作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教学科研方面:学院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艺术研究等科研活动中。2012年至今,学院有50 多名教师,作为主编、副主编和责编,参与了文化部艺术类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学院作为第一主编承接了《京剧剧目教材》、《京剧音乐教程》、《京剧基本功教材》的组织编写任务,音乐系、舞蹈系、文化系参与《视唱练耳》、《舞蹈基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教材的主编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学院艺术研究中心教师集体申报的《新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研究》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立项。学院教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让教师在工作中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教、演、研”三位一体,充分发挥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自身演出水平和教学水平,也提升了学院教师双师素质的整体水平。

(四)以“少儿戏剧场”为载体,搭建综合性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生产的实践平台

2013年,学院着力打造了“少儿戏剧场”,目的是搭建展示职业技能与提升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实践平台,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职场锻炼。自少儿戏剧场开办以来,全院师生共演出教学、原创剧节目150 余场,演出人员达到2000 多人次,观众达到5万余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少儿戏剧场”建立的开始,学院拟定了三个面向的思路。一是面向教学,鼓励教师学生,将成熟的教学剧节目在少儿戏剧场进行演出,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二是面向艺术,鼓励教师有计划地参与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将艺术创作成果在少儿戏剧场进行展示。三是面向社会,少儿戏剧场的所有演出面向社会,学院组建演艺中心,尝试市场化的演出运营模式,一方面让观众走进剧场,另一方面,学院还承接部分政府和机构委托的创作和演出项目,学院的艺术实践与社会的文化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少儿戏剧场”的演出还有意识地将道德修养、团队精神、德艺双馨等品质培养贯穿始终,有意识地使学生参与和了解艺术创作、生产实践、服务社会的全过程,综合展现了师生演员(师生)艺术技能、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师生开展艺术教学、艺术研创和各项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少儿戏剧场真正成为服务教学、服务艺术、服务社会,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艺术实践品牌,同时实现了“艺术实践”到“社会实践”的跨越。

(五)以比赛为契机,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艺术比赛是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艺术比赛是通过学生排演完整的艺术作品,真正体验职业岗位工作全过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展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重视学生的艺术比赛,首先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学生比赛进行引导和鼓励,其后在过程中,为比赛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2013年,学院修订和出台《关于参加艺术比赛的管理和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赛事。近两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在连续两年参加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2013年,5 名学生参加了音乐、舞蹈赛项的比赛,获得一等奖3 个,二等奖2 个;2014年,4 名学生参加了音乐、舞蹈赛项的比赛,获得一等奖2 个,二等奖2 个。在文化部举办的文华奖的各类比赛中,舞蹈专业学生获得国际标准舞比赛的金奖,京剧专业学生获金奖1 个,铜奖5个。在2014年全国京剧学生电视大奖赛中,京剧专业学生获金奖2 个。在2014年全国“孔雀奖”声乐比赛中,学院学生获得金奖2 个,银奖1 个,铜奖1 个。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彰显了学院在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舞蹈专业学生蔡诗旸同学,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舞蹈赛项中获得金奖,毕业后被广东省歌舞剧院录用,学生说:感谢技能大赛对她的磨练,是技能大赛使她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艺术比赛的锻炼,学生们增强了职业能力,丰富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身心健康,完善了人格培养。通过艺术比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职业技能得到快速提高。艺术比赛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和学院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进步的重要途径。

(六)大力推进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成果丰硕

学院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优势,在艺术创作演出中,将产学研深度融合,各专业相互支撑,学院的演艺中心、艺术研究中心和教学系部紧密配合,有计划地开展系列的艺术教学、生产和研创活动,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4年,学院筹划创排大型原创实验舞剧《白蛇传奇》。创排该舞剧的起因是源于舞蹈系的课程改革。2013年,舞蹈系教师将京剧身段与古典舞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在学院申报了《戏曲舞蹈课程改革项目》,基于项目的顺利进展,为了使这一项目得到完满的艺术呈现,学院决定创排大型原创实验舞剧《白蛇传奇》展现项目成果。该剧在舞蹈和京剧结合方面的创新思路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该舞剧还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

2012年至今,学院为了丰富和创新京剧表演专业的教学剧目,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了大型原创京剧《少年马连良》,该剧的全部主创人员及全部演职人员由学院教师和学生担任,学院的舞美系、音乐系、舞蹈系师生也参与剧目的创排和演出。2014年,该剧被推选为第四届全国京剧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作为唯一一台由艺术院校学生演出的剧目,于同年11月在天津公演。

(七)利用产学研合作成果,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学院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艺术生产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实践优势,将产学研结合的丰硕成果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一是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对口支援以及国内外文化演出交流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院发挥教学优势,先后为漳州歌仔剧团、湖南祁剧院、云南滇剧团、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培养专业演员100 余人次。2010年,与北京戏曲艺术教育基金会联合举办京剧流派传承班,学员20 多人次。2011年、2013年,先后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举办了两届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为全国艺术院校培养京剧青年教师90 余人;2011年,学院成为了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基地”,承接了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用三年的时间,对北京市16 个郊区县的1000 余名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了培训。培训得到了北京市公共文化基层单位从业人员的高度认可,引起了文化界和在京媒体的广泛关注。

二是把服务社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作为学院的义务和责任,为社会文化发展做贡献。近三年来,学院积极参加政府邀请的各种政治性、接待性演出并圆满完成演出任务。2013年,党中央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受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委托,将北京市精神文明办组织编写的《中华美德故事》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 《苏武牧羊》《长霞》《八女投江》《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欢迎你》等12 个古代和当代故事,以本校师生为创作主体,创排演出了系列舞台短剧《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作品集中体现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敬业守法、爱护环境等优良中华美德。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中华美德故事汇》面向社会演出了27场,观众与12000 人次。该剧目还作为全国艺术院校精品剧目,2013年11月6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展演。近两年,学院还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 周年的文艺演出,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星火工程”、北京市教委“民族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文艺演出上百场等。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多层次,多渠道服务社会,切实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积极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职能,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 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表演类艺术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重要途径,积极探索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和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今后,学院将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更好地促进艺术表演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果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杨昌鹏. 产学研紧密结合建设多种模式教学实践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7 (11).

[2]张晓萍,余怡春. 产学研合作:高校青年教师在岗培养的有效途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4).

[3]杨宝进. 探索产学结合途径 建立合作运行机制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

[4]常小勇. 高职院校产学院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 (2).

猜你喜欢

产学研学院职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我爱的职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