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军分社胜利日大阅兵报道的回顾与思考

2015-01-31李宣良梅常伟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分社宣传报道胜利

□ 文/曹 智 李宣良 梅常伟

新华社军分社胜利日大阅兵报道的回顾与思考

□ 文/曹 智 李宣良 梅常伟

作为国家通讯社军事新闻宣传的主力军,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认真贯彻军委总部和新华社党组的部署要求,把这次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尤其是胜利日大阅兵报道作为全年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的体系作战优势,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报道团队,全媒体呈现这次纪念活动的盛况,实现了国家通讯社军事新闻宣传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最大化,向国际社会传播了和平正义的正能量。

9·3大阅兵报道 传播 正能量

从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国家通讯社职能使命的高度,筹划组织阅兵宣传报道

从5月初开始,分社党组就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强调搞好这次新闻报道的重大意义。要求采编人员要吃透吃准“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牢牢掌控舆论生成的各个环节、各个维度,把胜利日阅兵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还原历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时空交汇点”;把胜利日大阅兵所蕴藏的舆论张力充分释放出来,鼓舞军心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展示和平崛起的大国风范,展示维护和平的决心信心。

具体讲,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要充分宣示

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一贯立场;彰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作用;彰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决心;全面展示人民军队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反映部队官兵在强军征程上昂首奋进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现全军将士对习近平主席的无比忠诚和衷心拥戴;有理有力适时回应国际国内舆论中的误解甚至是曲解,把胜利日大阅兵所承载的深邃政治寓意和深远战略意蕴体现好、传播好。

准确把握阅兵宣传报道的主题和重点,科学确定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形态,实现对全维舆论场的全面覆盖

以何种视角、何种形式、何种渠道采制播发新闻作品,取决于媒体及其采编人员对抗战对阅兵的理解、对用户对受众的了解以及对媒介对传播的分解。只有认识到位、统筹得当、排布有法,才能激发媒体融合“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全媒体覆盖”的体系作战力量。

以“正相关”标准确定选题聚焦阅兵。从前期训练到离京归建,从单人单装到方队编成,从吃穿住用到言行举止,胜利日阅兵是摆在众多媒体面前的一座新闻富矿。事事与阅兵相关,却并非都有助于导向性舆论的生成,有的甚至会起到消解主流正面舆论的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军分社紧扣阅兵主题设计方案、策划选题、安排内容,从源头上避免报道偏题离题。预热报道中,围绕阅兵训练、阅兵村情况及阅兵彩排等,采写播发《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关负责人详解胜利日大阅兵》《提振民族信心 传递和平愿望——军事专家解读中国首次举行胜利日阅兵盛典》等一批专栏稿件,滚动发布动态消息和解读报道,从受阅人员组成、装备展示、阅兵训练的统筹安排等角度揭示胜利日阅兵不同以往的亮点以及蕴含的深意,深入介绍阅兵的目的意义,得到媒体的积极评价和重点采用。

以“零自扰”模式把控进程突出亮点。事实证明,新话题的引入与出现,会加速与其关注度势均或势弱的新闻事件的热度衰减进程。换言之,不管是自家媒体还是其他媒体,只要投放新话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既有新闻事件的舆论关注度。胜利日大阅兵是我国确立重大纪念日阅兵制度后的首次实践,在内容设计、组织方式、展示形式等方面富有开创性,有许多特色亮点。要让亮点“亮”起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阅兵报道选题合理归类、有序释放,避免它们自相干扰、互抢风头。着眼于此,军分社按照阅兵前、阅兵当天、阅兵后三个时段,区分抗战老兵、徒步方队、地面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多个话题单元,分时错峰对首次安排将军领队、新型装备受阅、作战体系模块编组等进行突出报道,使阅兵的新特色新亮点得到充分展示和解读。

以“呈现感”视角存同求异形成体系。从近年来媒体开展融合报道的实践看,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终端传播思路下生成的新闻产品同质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换盘换碗不换菜”,降低甚至是消除了与差异化阅读相伴的好奇与乐趣。为此,军分社在阅兵报道中强调重视新闻产品的“终端呈现感”,把各传播渠道、发布平台、媒介形态的差别性提前到业务流水线的最前端,贯穿采、写、拍、编、发的全过程。以阅兵当天为例,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精心打造《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誓——习近平主席检阅胜利日阅兵受阅部队侧记》《胜利大阅兵》《胜利日阅兵十大精彩瞬间》等重点稿件,全景式报道纪念大会及阅兵式现场的隆重、宏大、激昂,为媒体用户提供“镇版”头条;另一方面,从阅兵开始到结束,以“直播”的速度滚动发稿,对受阅方队进行报道,被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广泛采用于制作专题、专版。

以“跨边界”效益牵引拓展搞好深化。这里的跨边界,指的是在宣传报道中突破阅兵活动以及与之相关新闻话题的自身局限,赋予其更宽广时空、思想维度上的意义与效用。亦即,以超越阅兵本身的视野,充分挖掘其作为全军性重大政治和军事任务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和精神内涵,在全军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以报道17国军队派方队或代表队参加胜利日阅兵,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对阅兵现场的全景式报道中,以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丰富的细节呈现强军兴国的大国风范;以介绍出席纪念大会的抗战老兵的人员组成,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对英雄尊重,等等。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报道对民众深入了解抗战历史,对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与信心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尊重新闻规律,注重把好阅兵宣传报道的分寸尺度,实现正面效应最大化

阅兵宣传报道是国内外了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报什么、不报什么、什么时候报、怎么样报,都有很强的政治关联性、社会关注度,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误解误读和负面炒作。军分社按照时度效要求,准确拿捏分寸火候,科学讲究策略艺术,把好了关口、守住了底线。

阅兵训练报道科学有度。预热报道中,军分社在前期要求一线记者不过多挖掘艰苦训练的细节,不搞煽情和“悲催”式报道的基础上,针对国际国内舆论存在的“阅兵是无益于实战的花架子”等杂音,专门组织精干力量,进行了有理有力的回击。《阅兵训练不是“花架子”》《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阅兵训练效果》《阅兵精准化训练体现实战化标准》《科学施训:阅兵进入“大数据”时代》等稿件,通过采访受阅官兵、专家学者,揭示了受阅部队科学训练、精益求精与锤炼官兵毅志品质、提升打赢本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采写播发了《尊重与传承:英模部队方队将擎举70面光荣旗帜受阅》《导弹号手张彦坤:三次参阅书写传奇》《透视将军领队受阅的背后》等稿件,把媒体和受众的关注点引到参阅官兵投身训练的深层动因上来,防止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历史敏感问题的把握客观准确。军分社在阅兵宣传报道中,自始至终准确把握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与欧洲主战场的关系,采写播发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稿件。《受阅英雄部队:抗战传奇 生死印记》《琼崖纵队新一代:英勇善战的海防劲旅》等反映受阅英模部队战斗历程、建设成就、官兵风采的稿件,以点带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对敌作战的光辉历史进行了回顾。《共产党抗战老兵和国民党抗战老兵将首次共同接受检阅》《国共老兵眼中的抗战与阅兵》等稿件,通过采访国共抗战老兵、专家学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包容和宽广的胸襟。

□ 新华社军分社记者白瑞雪(左)、CNC主持人张大鑫在人民大会堂楼顶平台出镜,现场直播阅兵式。(闫永廷/摄)

□ 9月3日,新华社军分社记者李刚在阅兵采访车上采访。(陈建力/摄)

涉外宣传的把握慎重稳妥。针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紧密,两个舆论场相互传导的实际,军分社在组织阅兵报道时始终坚持从政治、外交全局把握涉外宣传的选题和内容。针对“阅兵秀肌肉”等声音,组织采写《胜利日阅兵展示中国传承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提振民族信心 传递和平愿望——军事专家解读中国首次举行胜利日阅兵盛典》等,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弘扬抗战精神,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习主席宣布中国军队将裁减员额30万后,军分社紧急部署,当天就播发了《国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详解阅兵和裁军等问题》《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 决心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等稿件,迅速回应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果说阅兵是“硬实力”的展示,那么阅兵宣传报道则是“软实力”的展示。在这场复杂敏感的舆论斗争中,军分社初步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也为下一步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展示中国军队形象积累了经验。

(作者分别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副社长、记者)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分社宣传报道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