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物理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例
2015-01-30李博琴
李博琴
摘 要: 本文针对v-t和x-t图像的专题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以“龟兔赛跑”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归纳和总结了v-t和x-t图像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 v-t和x-t图像 问题教学法 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其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全过程的思考、全过程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重要课题之一。而问题教学法是最佳教学策略之一,所谓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教学效果。下面以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的v-t和x-t图像专题教学为例,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展示:三位同学进行“龟兔赛跑”的情景表演(注:一位同学独白,另两位同学分别表演乌龟和兔子)。
过度引入:前面学习了v-t和x-t图像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能否画出“龟兔赛跑”时乌龟和兔子的v-t和x-t图像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1.自学指导(参考时间:5min)
问题1:结合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作v-t和x-t图像呢?
(2)v-t和x-t图像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3)在v-t和x-t图像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学反馈
【学生活动一】分小组进行归纳与总结v-t和s-t图像相关知识如下:
(1)作图步骤:建系描点作图。
(2)v-t: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x-t:表示物体位移所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
(3)v-t:确定某一时刻速度大小及方向。
x-t:确定某一时刻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过渡引入】根据v-t和x-t图像,能否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下面我们以实例分析。
问题2:下列各图像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学生活动二】学生代表进行展示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如下:
(1)静止;(2)匀速直线运动;(3)反向匀速直线运动;(4)匀速直线运动;(5)匀加速直线运动;(6)匀减速直线运动。
【师生互动】通过上题,总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下: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
(2)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3.深入探究
问题3:下列各图像中,各线段和点分别具有什么意义:
(1) (2)
【學生活动四】独立思考完成各题,并向全班展示;
【师生互动】通过上题,总结在v-t和s-t图像中
(1)直线的斜率的含义:
s-t:表示物体的速度
x-t: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两直线的交点的含义:
v-t:表示速度相等
x-t:表示两物体相遇
问题4:试求出下图中物体的位移和路程:
(1) (2)
【学生活动五】独立思考完成各题,并向全班展示。
【师生互动】通过上题,总结在v-t和s-t图像中,求位移的方法:
在v-t图像中,时间轴与图线所夹的面积的代数和表示位移的大小,并强调:时间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4.知识运用
问题5:试画出“龟兔赛跑”时乌龟和兔子的x-t图像。
【学生活动四】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向全班展示如下(可能):
【师生互动】根据学生作图情况,可适当总结和拓展,注重进行德育渗透。
5.随堂检测
【学生活动五】完成下列各题:(时间:5min)
Ex1:如图2-6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摇?摇)
图2-6
B.两物体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
C.两直线的交点P表示此时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两直线的交点P表示此时甲追上乙
Ex2:图2-7为s-t图像,其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图像的是(?摇 ?摇)
图2-7
Ex3:如图2-8所示是质点A与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像。由图可知(?摇 ?摇)
图2-8
A.t=0时,A在B的前面
C.在开始阶段B的速度比A大
【设计意图】考查匀速直线运动x-t图像的理解。
问题6:若以上各题为v-t图像,试分析以上结论。
三、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完成)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3题(P29页)及学案相关题。
【教学后记】
本教学设计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优点,采用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创设情境,一路与学生一起摸索,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再引发新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v-t和s-t图像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这节课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新课,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在整节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现,让他们自主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注重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号:BY【2014】G1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