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分级发展的中职数学课堂实践研究
2015-01-30李斌
李斌
摘 要: 分级教学秉承了我国古代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优缺点给予重点关注和审视,运用系统的教学方法,以“扬长补短”和学生“互补”促进学生的协同发展。对此,本文重点对基于学生“能力”分级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實践探索。
关键词: 中职数学 课堂实践 分级教学 个体差异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中流砥柱”,是直接面向社会、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门径。然而,中职教育的困难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导致教学难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源于中职学生的“退而求其次”——无法适应和满足普通教育要求,转而向“技能”、“就业”方向发展,由此,也导致了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低下和基础知识水平偏低。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数学教学应采取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中,分级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对策,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重点对基于学生“能力”分级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广大教师构建有效课堂提供建议和参考。
1.基于“能力”分级发展的前提准备
能力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尺”,在分级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优缺点、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并记录备案,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确立课堂教学的“三层次、三要求”,是打造“能力”分级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第一,采集学生信息是客观掌握学生思想言行动态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采集学生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教师需重点关注各渠道的来源、构成和准确性,以期获取真实、准确的学生信息,为分层教学奠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在这些答案中,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正确的。此时,教师需将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和准确程度记录下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学生对错答案的百分比,以此了解学生的差异水平。在此基础上,要找出学生错误答案产生的原因,是思维障碍还是相异构想,要通过学生的反馈而准确把握,最终确立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
第二,以准确的学生信息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已有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按能力划分,将学生划为优秀、中等和下等三个等级,最后按照一个小组内配置一名优秀学生、两名中等学生和数名一般学生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
第三,结合按高、中、低三个等级划分的学生层次,制定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要求等级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主选择,突出个人能力和勤奋程度,避免将学习方法强加给学生。
2.基于“能力”分级发展的课堂实践
2.1基于能力的分级教学目标设置
学生的能力是分级教学目标设置的主要依据,在课堂实践中,针对同一个课题,教师应安装“三要求”合理配置学习目标。如“对数”一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设置教学目标时确立了三个等级:①优等生能够了解对数的定义,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换,能熟练运用对数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中等生能够了解对数的定义,熟练掌握指数、底数、幂、真数、对数的概念和方位,能用对数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③下等生重点了解对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用做笔记的方式记录指数、底数、幂、真数、对数的概念和方位,能用对数计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2基于能力的分级学习方法设置
课堂学习方法包含了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两个部分,其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三个等级的学习方法供学生选择和个人学习,而针对各个学习小组,则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一视同仁。
在个人学习方法设置方面,针对优等生,主要让学生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具体过程为明确课题→探索新知→探索应用→学习评价;针对中等生,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不断对他们提出问题,随即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解决问题;针对后进生,主要以做标记、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为主,跟随着中等生、优等生学习,同时将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在一个学习时段结束后提出来由教师或优等生帮忙解决。
在小组学习方法的设置方面,采用一视同仁的理念,以合作学习为主,以探究学习为辅,其中教师要突出优等生的能力,让优等生成为带动小组学习的核心,及时帮助下等生解决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顺思路,实现中、高、低层次的共同进步。
2.3基于能力的分级课堂评价
鼓励是一种无价的动力,在分级教学中,鼓励是伴随着分级评价同时进行的,而对于分级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师可采用优等生——问题+解题、中等生——解题、下等生——问题三种形式。评价对象重点锁定在下等生身上,评价内容包括通过学习是否提高了水平,是否增强了能力,以及收获了什么,等等。此外,在课后教师还需要组织“分级考试”,采用“学生自愿、班级遴选”的组织模式,评价下等生是否已进入中等生的门槛,考试后按照学生成绩重新分配学习小组。
3.反思
当前,很多教师在应用分级教学时往往会以学生为个体,绕过学习小组设置,直接对学生进行分级并实施分级教学,这种理念和模式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使课堂散乱无章,同时也不利于后进生的发展。此外,在整个分级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所谓分级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分级,而非对人格的分级,以免影响学生心理。然而,也不能完全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有些学生确实没有学习意识,那么,此时就应当从人格差异上激励学生,营造学习竞争的氛围,要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并非仅为了提高成绩,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完整人格、优良品质和发展潜力。如此,则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