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本位, 培养时代所需外语人才之答案
2015-01-30沈燕
摘 要: 本文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结合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从英语专业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素养等方面探讨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时代需求 培养模式 人文素养
一、引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功用主义观尤为突出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显重要。大学教育应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专业才能,而且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和高雅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科学知识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然而人文精神一经内化却是根深蒂固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人性的提升是科学技术得以正确应用,进而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的是有专长、有品德、有灵魂的创造者,而不是庸俗、刻板的机器。无论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通才”还是“专才”,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是其根本。“育人”是大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二、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常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继承和拓展,补充和完善,使得人才更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新时代的外语人才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如今,外语学习者,乃至整体国民的外语水平与以前相比,普遍有所提高,扎实的语言功底不再仅仅指外语人才具备能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自由切换的语言能力,还包括他们能够准确、得体使用目的语的言语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来自于外语人才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取决于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对外语人才而言,夯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其他所有技能的依托,没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就无所谓合格的外语人才,其他一切技能只是空中楼阁。
其次要有复合的专业实践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已相当有限。外语专业的学生拥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外语人才适应当今社会的必要条件。复合型的外语人才,除了熟练掌握外语外,还至少掌握一门其他专业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转换和操作,并能够将自身的各种专业智能应用于实践。因此,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更侧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运用。如外贸方向的外语人才不仅要知道外贸单证,还要会制作外贸单证,不仅要知道货物出入关需办理海关手续,还要会进行外贸报关;从事外语教学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各种教学方法,更要会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与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
再次是要有创新的素质。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基础,复合的专业技能是他们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创新的素质是在当今社会生存、发展乃至成功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无论是重视语言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推崇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是教育对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被动的调适(文秋芳,2002;王洁,2008),教育要由被动变为主动,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是一种创造性素养,包括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以健康的心理和向上的思想为特点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展示。21世纪是个快速多变、改革创新的时代,无论学生在学校进行怎样的技能培训,知识复合,踏上社会后,都必定受到重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文秋芳,2002)。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能动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再者,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大学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轨迹,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能仅由外部需求决定。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对之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宗旨。
重中之重是要有全面的素养。人文学科不同于理工学科,它不仅仅以增长知识、创造价值为目的,人文学科还旨在通过学习,促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其爱国情操,提高其综合素养。语言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人格结构的重组。外语学习就是一种人文学习,它包括丰富的知识层面,在文学、艺术、音乐、体育、政治、军事、宗教、历史乃至自然学科等领域为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不但能提高语言技能,而且提升自身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群体意识、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可以培养学生反省意识、远大理想、民族精神和政治信仰。同时,外语学习的实践性能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这是语言学习特有的教育、教养作用,是英语专业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学习,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得以全方位提高,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提高必将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更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竞争实力。
三、对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形而下為其器,形而上为之道。如果英语专业的学习只停留在字、词、句、语法层面,那么忽略了其形而上的“道”,即文化的精神层面,未免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提高语言技能,又要提高人文修养,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操练和语法分析的层面,而必须从语篇出发,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宏观结构,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课文结构框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体裁和文体的关系等,培养学生掌握语篇宏观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篇的层面上讲授语法,帮助学生认识语法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从语篇出发,利用课文语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汇语义,帮助学生探索遣词的技巧,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得体性。从语篇出发,结合文化背景,可以培养学生对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更要探索目的语使用者怎样通过语言形式——从单词、句子到整个语篇——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及思维方式。语篇教学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由于语篇教学强调环境对语意的影响,学生外语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从语篇出发,才能真正理解语言形式如何体现一个民资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言中形而上的精神,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修养提高的有效结合。
当前市场对纯外语型的人才需求减少,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在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高年级阶段系统开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如外贸、法律、商务等,以及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务课程,如商务谈判,外贸函电,法律实务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开设各类模拟课程,如贸易往来,证券投资等。实践教学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该做到必修和选修有机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本专业其他方向甚至是其他专业的课程。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就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空间和机制,因此,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考虑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真正的自主學习权。从国际教育界的经验来看,建立系统的课程选修制度,是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促进学生创新个性发展的必由之路(王洁,2008)。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逻辑关系,为避免课程之间的脱节或教学内容的重叠,学校应确立完善的选课辅导制度,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及选择课程应遵循的先后顺序,使课程之间的关系表述更明确,进而充分发挥选修课的功能和教学资源的作用,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方面,还应该开设中国文化课和通识课。语言的作用在于交流,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片面地重视目的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而淡化了母语的修养,结果普遍缺少母语文化基础,不仅对语言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缺失了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有的甚至“非古讽今,崇洋媚外”,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是“两手抓”之举。母语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增加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促进知识的平衡,而且能帮助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目的语,培养文化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减少文化冲突,顺利完成双向文化交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浩瀚如海,是任何一种文明无法替代和超越的,母语文化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欣赏和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将中华民族主要的优秀文化组合一体,分不同的章节传授,如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古典文学艺术、建筑、民俗文化等,聘请各专业老师主讲。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母语文化的精髓,又能避免开设过多的课程,造成资源浪费。
本科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传授以外,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本科教育的宗旨,因此,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当下,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面临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因此,通识教育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通识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语言本身就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学科特点。除了专门设置通识课程以外,还可将其渗透到每门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及适应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关键环节。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英语专业的教师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相应学科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所有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并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予以实践。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本身的言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英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向学生传输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以身作则,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踏实的学风,用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教师更应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又不是搬运工,教师无权支配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把学生当做人而非物对待,时刻牢记人是有灵魂的。忘记了人的灵魂,教育就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把社会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和知识内在逻辑结合,使学习者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不仅要培养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更要培养与高度文明相匹配的人。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示范作用,引领社会文明。
参考文献:
[1]寄影.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1).
[2]沈燕.英语专业的人文本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3]沈燕.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J].2013(4).
[4]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5]王洁,汪刚,聂正雄.关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8(3).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1.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4XJ37
2.本项目受上海政法学院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