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1-30郭宝珍
郭宝珍
摘 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已经实施六年之久,期间备受关注和期待,也饱受批评和指责,有些批评指责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却是选修课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作者分析成因,探究對策,借此抛砖引玉,解开选修课程实施中的一些疑惑。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问题 对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六年来,遭受“非议”不少,高校专家从教材、教法方面进行理论指导的文章不少见,笔者试着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以下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是把选修课程开设在基础教育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自开设之日起,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期待。可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虽已实施六年,却现状堪忧。
一、常见问题
笔者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面对选修课程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希望能从各级各类教学观摩及教学研讨中窥探端倪。然而,不管是校级的、区级的,还是市级的,大多数观摩课相对于选修课来说并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老师关注的仍然是单篇课文单篇讲解,依然只是在传输文本信息、传授系统知识,用必修课模式上选修课内容。部分老师干脆上成高校学术研讨会,学术名词、陌生概念“满堂灌”,“博、专、深、透”,任意拔高高中语文选俢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望而却步。有人直接将选修课上成高考复习课,将选修课文当成试题材料,直奔高考目标,选修课程形同虚设。更有甚者上完必修课程直接开始高考复习,急功近利,弃选修课程于不顾,放弃大量教学资源。显而易见,这些现象都背离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不能充分发挥选修教材作为必修教材延伸和拓展的功效,无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个目标。
二、探析原因
纵观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可以发现其中既有教材编写方面的不足,又有教育主管单位及教师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选修课程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选修教材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对选修课的质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快、推行广,教材编写时间仓促,编写者多为脱离高中教学实践的高校教师,导致选修教材本身“先天不足”。
再加上选修教材仍为文选式结构,与某些教师的必修上法不谋而合,许多人得意地坚称“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教材如何变化,课程怎样改革,依然我行我素,抱残守缺。
再者,高考指挥棒依然在前方指引着教学,许多教师秉承“逢考必教,不考不教,多考多教,少考少教”的原则,以高考内容为选修课程内容、方法选择、时间安排的唯一标准。
一些教育教学管理者在教学常规管理模式上无法与新课程改革合拍,旧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又没有办法及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制度,无法保证选修课顺利有效实施。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不一定能跟上新课程改革步伐。选修课程五个模块十几套课本,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底子”是不是契合?若不契合,那么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否把这些选修课程一一读懂,部分钻透?教材都还未熟悉,如何选?谈何修?
部分教学管理者和部分教师放弃选修课程,急于高考复习,既符合部分家长及学生为高考而学习的短时利益,又可以掩盖教育者自身的专业不足。
三、探究对策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但是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戴着镣铐跳舞”,上出选修课应有的特色。
(一)高中语文“选修”不能简单复制大学选修课,既要“修”,更要“选”。首先,要慎重选择选修教材版本。目前许多选修教材编写粗糙,错漏不少,质量不高;不同版本之间在教材功能定位、价值取向上不统一,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迷茫和困惑。福建省采用的是编写较为理想的人教版,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体系上注意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既包含对“必修课”的系统梳理,又体现对“必修课”的延伸拓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
其次,通选模块。事实证明,选修模块难以全面实现新课标设置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应体现基础性。”高中学生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漏选新课程标准设置的模块,就容易造成课程内容的缺失,选修课程的“基础性”难以体现,因此,新课标设置的五个模块均应选修。
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教材。学生是教材的使用对象,选用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在模块通选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任选教材。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难度、不同形式、不同品种的教材板块中选修,满足学习需求。
(二)面对必修化倾向严重的选修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开阔的课程视野、清晰的教学思路,具有敏锐独到的教学思维,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强化“用教材教”的意识,从“教教材”中摆脱出来,确定专题教学意识,有目的地筛选整合拓展教材,加强教材的重组重构。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教材编排方式不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以专题形式作为编写体系,因而选修课程应该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教学形式进行选择,对难度深度进行调整,打破教材或原有专题的限制,按一定标准重组专题。
例如,《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中专题介绍了小说欣赏的专业知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我们可以把它与《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情真意切释猜嫌》,还有必修三《红楼导读》整合起来,组合成“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专题学习内容。因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形象,特别是《情真意切释猜嫌》中的薛宝钗,集智慧、才情、美貌、健康于一身,在本文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她的真诚,是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林黛玉在大家印象中既小心眼儿,又孤傲尖刻,然而在本文中却是那么坦率天真、亲切随和,形象很立体。《红楼梦》中的次要人物也有“扁平人物”,如袭人的忠心、妙玉的孤高、晴雯的耿介等,这样重新整合成“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专题学习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修有领悟。
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要有深度,又受到课时限制,不能像选修课那样精讲,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引导,则学生较难通过自学自行领悟。所以,在学生自主选修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教材的重组整合、专题引导,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从而有效实现选修课程目标。
事实证明,高中语文选修课不能以“自主”为名放任自流,教师要对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素养及能力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选择教材,策划专题,提供相关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力使每个学生能在一个点或几个点,甚至更多领域学有所得,从而实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