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状态感恩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5-01-30李芸

亚太教育 2015年34期
关键词:助人行为助人医学院校

文/李芸

一、引言

医学是一门“人学”,医生需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意味着医生必须具备良好医德,时刻以感性和富于同情心的专业精神实施助人行为。在这样的专业活动中,感恩之心是良好医德的基础,是助人行为的必备心理品质。所以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培养,提高他们助人行为的感恩教育研究开始逐步得到重视。目前感恩教育的研究活跃于积极心理学领域,本研究从心理学家Rosenberg的情绪理论之状态感恩[1]出发,即个体经由他人有意的、无偿的,甚至需要付出代价的帮助而出现积极结果之后产生的一种感激的内部心理状态 (即状态感恩)[2],意在通过一系列状态感恩的启动调研来探讨状态感恩对医学院校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为医学院校学生的感恩教育路径研究提供借鉴。

二、学生状态感恩对助人行为影响的方案设计

(一)医学院校学生样本选取

以成都市某医学院校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4个班级中的在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生按班级分为3个调研组 (感恩回忆组、感恩观察组、感恩行动组)和一个控制组,共204人。其中男生91人,女生113人。

(二)研究方法选取

研究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有:(1)经过预备调研后确定的状态感恩视频材料,该状态感恩视频材料包括四段,每段视频约10分钟,分别是对生命和父母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陌生人的感恩和对物的感恩;(2)付慧欣编制的《助人倾向问卷》,“该问卷根据学生通常会使用的三种助人方式 (行为助人、精神助人和钱物助人)设计8个需要帮助的情境以考察被试助人倾向性的大小,每个情境后有一个问题。问题的答案依据被试助人行为所付出代价的大小,每类助人方式的所有题目得分相加,即为该助人方式的总得分”[3]本问卷使用4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助人行为倾向越高。本次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8,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以使用。

(三)调研内容与方案设计

本研究参考了 Emmons&McCullough(2003)、侯小花[2]和翟牡丹的研究方法,以前后测设计调研启动状态感恩情绪,以此来考察被试的助人行为。被试分为4组,3组状态感恩启动调研组和1组对照组,调研前对调研组和对照组进行《助人倾向问卷》调查,之后调研组进行启动调研,启动调研的实施次数是5次,每周一次,每次启动调研持续40分钟。

调研内容一:每个调研组在每次调研开始时观看本文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材料,第一次看对物的感恩,第二次看对生命和父母的感恩,第三次看对朋友的感恩,第四次看对陌生人的感恩。看完后小组讨论并且发言谈感想。调研内容二:感恩回忆组:要求每次调研课后回忆并记录调研开始前的生命中想要感谢的人和物,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和分享发言。感恩观察组:要求每次调研课后观察并记录接下来这一周中自己经历的想要感谢的事件,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和分享发言。感恩行动组:要求每次调研课后去做一件事感谢自己想要感谢的人事物,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并分享。

对照组只需要在调研前和调研的最后一天完成相应的调查问卷即可。整个调研过程中,不告诉被试相关的调研目的。本研究所有数据的整理、输入和统计分析均由本文本人完成。主要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三、调研的实证结果与对比分析

(一)前测的比较

状态感恩启动调研开始之前,本文首先对3组实验组和1组对照组的助人行为倾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在助人行为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他们是等组被试,可以进行实验。

(二)实验组后测的比较

经过5次实验干预后,本文对实验组进行后测的调查,其前后测的分数及差异比较见表3.1。

表1 实验组被试助人倾向前后测的数据比较 (N=153)

表3.1的数据显示,实验组被试在助人倾向问卷的得分上,前后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无论是感恩回忆、感恩观察还是感恩行动组,在行为助人层面上,前后测都有显著差异(p<0.001);在精神助人方面,感恩观察和感恩行动组前后测有显著差异;钱物助人方面三组前后测均无显著差异。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详细结果见表3.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人倾向实验后测比较 (N=204)

表3.2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验后的助人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在行为助人的维度上,实验组被试的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被试的得分,事后比较显示感恩观察和感恩行动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在精神助人维度上,事后比较显示感恩观察和感恩行动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钱物助人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

四、结论

西方研究者认为 (Bartlett&DeSteno,2006),状态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个体被帮助后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它能激发个体产生相应的助人行为。上述调研数据部分证明了此观点,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经过5次状态感恩启动调研的感恩观察组和感恩行动组的助人倾向在助人行为和精神助人层面上确实有了显著的提高。调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说明,相比回忆过去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关注当下需要感恩的人事物和实际做出感恩行为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增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助人行为。这也给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医学院校应该建立系统的感恩活动机制,避免讲座式、灌输式感恩教育,特别需要让学生在当下进行观察、体验和行动来培养感恩意识。

此外,本调研中,在钱财助人维度上,调研组和对照组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被试为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依靠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群体,用财物支持他人不够现实,所以在此维度上面并未显示出差异。这里也提示我们,助人行为和精神助人层面的教育是可以通过系统的,立足于当下的感恩教育进行提高的。状态感恩的启动有利于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助人行为,其中立足于当下的感恩观察和感恩行动教育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医学院校学生行为和精神层面的助人行为。

[1]Rosenberg E L.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2:47 - 270.

[2]侯小花.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付慧欣.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4]Emmons R A,McCuI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377-389.

[5]McCullough M E,Tsang J,Emmons R A.Gratitude in intermediate affective terrain:Links of grateful moods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aily emotional experi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295-309.

猜你喜欢

助人行为助人医学院校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