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康醒感戏考略

2015-01-30徐宏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毛头永康

徐宏图

永康醒感戏,脱胎于宗教仪式剧,初期具有一定的宗教迷信色彩,曾受到历代统治者禁演,未见有文献记载,剧本丧失殆尽,全凭艺人口传身授。新中国成立后才引起戏剧界的注意。较早投入调查研究的有上海戏剧学院滕永然教授与金华籍剧作家谭德伟先生。继而有永康本土专家黄绍良、黄存祥、徐重凡等,后起之秀有吕美丽、李杰等。笔者自1984年任《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委员编委兼责任编辑开始,即深入永康、磐安一带调查,并将调查所得出版了《浙江醒感戏》与《浙江省永康县道坛青词科仪本》二书,同时还把“永康醒感戏”作为浙江的剧种之一收入《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现将该剧种的历史及其艺术特征简介如下:

一、罕见的历史

醒感戏原名“做殇戏”,“殇”指死于非命者,做殇即做道场并演戏的意思,可见,原先这是一种道教仪式剧,常夹杂在“庆忏鸿楼大会”、“忏兰盆”、“水陆道场”、“翻九楼”等仪式中演出,被学术界称之为“亚傩戏”。它是伴随着道教的产生而产生的。永康位于浙江中部,道教渊源久远,早在东汉,已有著名道士赵炳、徐登等人在永康修炼吐纳、符水、禁咒之术,并以其术为民治病。炳殁后,立祠于永康,至今尚存。南朝时,永康出现一位著名道士孙游岳,为道教大师陆静修的入室弟子,被上清派尊为第八代宗师,弟子数百,以陶弘景为最著。宋代,永康道教属天台张伯端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主张三教归一,而以内丹为中心,倡导性命双修,著名道士有方坤等。明初,永康延真观设立道会司,掌周知境内道童之数。知县吴安国还亲自主持修建正一道院。民国元年,北京白云观发起成立中国道教职工协会,永康立即响应,成立永康道教分会。随着道士队伍的扩大,醮斋演出的类型和形式也在变化。除了原有的内坛法事外,还出现外台演出。演出往往以戏剧为形式,以超度幽灵为内容,从而出现一种类似傩戏、目连戏的道教仪式剧——醒感戏。

醒感戏诞生的年代无考,盛行于明代,明正德《永康县志》卷五“风俗”有“为超度亡灵,驱邪镇恶,消患灭灾,民间盛行水陆道场,翻九楼、做殇等习俗”的记载。清代大盛,以至屡禁不止,清康熙《永康县志》卷六“风俗”载:“师巫有同戏剧,谓之洪楼胜会,又谓之翻九楼,鄙亵诞妄,莫知其所出。而愚民多信之,男女聚观,恬不为怪。年来沈公(指知县沈保)亦严禁之。然习俗已久,其愚卒不可破,必奉宪痛革,或可止也。”至民国仍盛,据永康芝英镇老艺人回忆,清末民初,醒感戏曾风靡永康全县,并波及金华各县与处州缙云等地。20 世纪20年代,芝英镇举行翻九楼时,有36个戏班参加演出,因班多台少,除醒感戏日夜连演外,其他如徽班、婺剧三合班等,只能演一票即一台戏。可见醒感戏在当时是最吃香的。醒感戏还出现与其他戏班斗台的现象,而往往是醒感戏胜出,当时有一首打油诗可见一斑: “三十六班斗胜来,唯有做殇压诸台。黄昏观剧到天明,九楼坛前忘家归。”[1]

新中国成立后,因醒感戏由道士班演出,带有一定的宗教仪式色彩,大多数醒感班解散了,只有俞溪头、池宅、岩后、长坑、下陈、下邵、缸窑、沙田、黄棠、大园、山门头、页口、殿下村、晏唐以及芝英镇等村镇尚偶见演出,并渐渐的脱离了“水陆道场”、“翻九楼”等道教仪式及“十八吊”、“翻三界”、“捣五谷”等特枝,成为纯粹的戏曲了。多数剧目停演了,只有少数剧目偶见演出。其中《毛头殇》一剧,历经“文革”至1985年尚在永康县石柱乡电影院演出,上海音乐学院滕永然教授曾专程赶去拍摄录像。2011年6月,醒感戏被批准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在永康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精心策划下,醒感戏的其他剧目也逐步恢复演出,发展势头较好。

二、独有的剧目

醒感戏每个剧目中的主人公均为夭殇者,故以“殇”名之,现存计有《逝女殇》、《狐狸殇》、《撼城殇》、《溺水殇》、《断魂殇》、《忏逆殇》、《毛头殇》、《精忠殇》、《草集殇》等九个,合称“九殇”。这些剧目都是为配合内坛法事而专门编演,是戏剧化的内坛科仪,具有剧本和科仪本双重属性。这些剧目均为醒感戏所专演,为其他剧种所无,虽然有个别剧目的故事来自传统剧目,但经过改编之后,无论意旨或形式,均大相径庭,同样成为它的独有剧目。分别简介如下:

《狐狸殇》。又名《斩狐狸》。演秀才龚文达早年丧父,其母敬神至笃,许愿以祈其子早遂功名。龚文达却不信鬼神,甚至捣毁神像。城隍怒告玉皇,玉皇念其乃文曲星下凡,只能误其功名,遂命某殇女之幽魂化为狐狸精去迷惑龚生,使他误了考期。后经张天师点破,龚生醒悟,重新攻书博取功名。殇女幽魂则经超度和修炼而登仙。内缺《训子》《出考》《训女》《成亲》《拜堂》《团圆》六出。出场脚色依次为:龚文达 (小生)、家童(丑)、王氏 (老旦)、城隍 (净)、狐狸 (旦)、问卜先生 (二花面)、张道陵 (外)、龚来得(生)、关平 (生)、周仓 (二丑)、关羽 (净)。此外尚有二手下、鬼判、魁星、土地。本剧为永康石柱乡俞溪头村醒感班老艺人俞岩法传抄于民国三十五年。

《逝女殇》。又名《遇花记》、《赵国清》。演北宋年间定远县八都一带天花横行,贫民毛吉卵之妻苏爱卿于避难娘家途中染病身亡,葬于南山。其阴魂化为逝女,引诱上京赴考路过这里的徐州太守之子赵国清,二人结为夫妇回归赵府。毛吉卵发觉后,诉状衙门,反被徇情枉法的杨知县毒打六十大板告结。毛不服,告到开封府,包丞藉轩辕镜照出逝女幽魂的原形,终于使真相大白,从而使赵国清醒悟,重新挑灯夜读,终于金榜题名。苏爱卿的阴魂则因张天师超度而还阳,与毛吉卵重续前缘。内缺两段文字,据老艺人回忆,一为卖花女苏爱卿的幽魂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生前嫁给毛结卵不久,遇天花横行,染病身亡;死后阴魂不散,化为逝女,路遇上京赴考的书生赵国清,即前去引诱他。二为赵国清上京赴考,大清早一出门就遇到一位叫苦的妇人,他觉得不吉利,就往小路走,不料这位妇人也往小路走,并死死地缠住他不放,无奈,只好与她相认了,她就是逝女苏爱卿。出场脚色依次为:赵国清(正生)、赵宝(老外)、张氏(老旦)、院公(外)、苏爱卿(旦)、家院(末)、妆婆(占旦)、毛吉卵(丑)、杨知县(二丑)、包拯(净)等。

《溺水殇》。演浙江湖州府德清县秀才周德钦上京赴考得中文状元,相爷五觉见其才貌双全,强行招赘,周已有婚配,拒不从命。王怀恨在心,时值西番邦入侵,王乘机奏本,命周挂帅出征,企图置之于死地。周被困大洋江,危在旦夕,幸亏观音命柳树精化一小舟搭救才得以脱险,其他落水而亡的冤魂亦获得超生。周德清因平番有功全家受封并团圆。本剧为俞惠传抄本,属单篇。末附“招赘”、“观音”、“超生”三折,分别演宰相王觉招状元周德钦为婿、观音命柳树精拯救因战败失水的周德钦、鬼王超度在大洋江大战中阵亡的周德清灵魂。出场脚色依次为:周德清(小生)、周袍(老外)、张氏(老旦)、陈氏 (旦)、周德完 (末)、王觉(净)、唐后 (外)、观音 (正旦)、柳树精(净)、鬼王(二花)。另有表兄、小童、探子、赴考人、小鬼等。以上两本均为永康石柱乡俞溪头村醒感班老艺人俞惠传抄于民国元年。本剧另有抄本,名《张天师卫国征番》,剧情相同,唯主人公周德清改名裘德钦,属音近而误,剧末演张天师施法术驱水淹没番兵并超度溺水者幽魂。

《精忠殇》分《顺精忠》 《倒精忠》上下本。《顺精忠》演岳飞屡折金兵之后扎营朱仙镇,策划救回被金兵俘押的徽、钦二帝。番邦金兀术为夺我中原,派军师哈米嗤潜入宋室勾结奸相秦桧隐害岳飞。卖国求荣的秦桧接到金兀术的蜡丸密旨后,竟假传圣旨,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返京。岳飞就范关押在大理寺,秦桧以克扣军粮、私通金邦、按兵不动三条罪状加害岳飞,并骗岳云、张宪进宫,父子三人就义于风波亭。《倒精忠》演岳飞妻女闻凶讯投河而死,地藏王菩萨化身疯僧揭露其东窗阴谋及种种罪恶,劝其改邪归正。秦桧惊愧成疾而亡,其幽魂被押赴阴司游地府,受到应有的征罚。秦妻王氏不思悔改,阎王乃出票命无常及牛头马面等捉拿归案,割去舌头,并命雷公、电母打入十八层地狱。最终以张天师超度岳飞等众冤魂升天而谢幕。出场脚色依次为:岳飞(正生)、张宪(小生)、岳云(武旦)、张保(二花)、岳夫人(正旦)、周三畏(小生)、太白金星(老外)、何立(小生)、金山寺和尚(小生)、门房(花旦)、门子(四花)、下书人(扎旦)、圣旨官(小花)、地藏王(小花)、岳飞女(乍旦)、老院(付末)、探子(大花)、金兀术(大花)、哈米嗤(小花)、金兀鲁(四花)、秦桧妻王氏(花旦)、秦桧(大花)、木其雪(小花)、万俟卨(小花)、右谏议大夫(小花)等。本剧为老艺人俞惠传抄于民国元年。另有石柱乡池宅村醒感班老艺人池瑞荃抄本,抄于20 世纪六十年代。

《毛头殇》。又名《毛头花姐》。演永康县钱婆塘村姑娘钱花组因家道贫穷,自幼卖给毛火龚家做童养媳。二十岁时被迫与七岁的毛头成亲,精神极度痛苦。后与表兄货郎罗三培私通,被毛头瞧见并告诉父母,遂被赶出。花姐害怕,找姑姑王氏商量,王氏唆使花姐上吊以相威协,不料因失手吊死。花姐阴魂不散,连声叫屈,惊动阎王。阎王亲自审案,放花姐还阳与罗三培成亲。此剧一度盛演,广为流传,民间有多种抄本。出场人物依次为:毛头(小花脸)、花姐(花旦)、罗三培(小生)、王氏(扎旦)、毛头爹(二花)、毛头娘(老旦)、阎君(末)。此外尚有阴公、阳公、老太公(无常)、判官及小鬼若干。本剧为老艺人俞岩法、李忠林口吐本。另有永康唐先乡前山村醒感班老艺人吕有庭抄本。2011年12月1日永康县唐先镇醒感班尚演出此剧,徐兰梅饰毛头,胡苏央饰花姐,演得妙趣横生,满座喝彩,有人作诗赞毛头一角云:“七岁孩童入洞房,老婆岁数大于娘。捉奸犹如玩游戏,床后床前躲迷藏。”又赞花姐一角云:“二十妙龄七岁郎,空房难守约情郞。事明被逐寻短见,执法阎君判返阳。”

《撼城殇》。又名《孟姜女》 《长城记》。演秦始皇暴政,书生范杞良在孟家花园与孟姜女偶遇,二人结为夫妇。此后,孟姜女万里寻夫。四处觅夫无着,哭声撼天,终于哭倒万里长城。此事惊动玉帝,使范杞良与孟姜女夫妻二人最终升天团圆。全本已佚,此为旦脚单篇。演孟姜女年方二八,未成婚配,其父许下诺言,贵者不嫁,富者不配,观见孟姜女育身者配为夫妇。一日,孟姜女在梅香景云、春英陪同下进花园玩赏,正值天气炎热,视四周无人,便脱衣下池洗澡,不料被逃难躲进花园池塘边柳树上的范杞良看个正着,于是二人喜结良缘。未有半月,范杞良被官军捉拿去筑长城,于饥寒交近中托乌鸦送回家书。孟姜女随神鸟将寒衣送到长城时,范杞良已被埋入长城中,尸骨满地,不知何人是丈夫,她以血认夫,撮土还乡。出场脚色仅旦角孟姜女一人。本剧为永康石柱乡俞溪头村醒感班老艺人俞梦兰抄本,抄于民国十八年。本剧历来为俞溪头醒感班的看家戏。另有名《长城记》者,凡七出,依次为《游园》《抓丁》《起解》《逃难》《花园会》《拜堂》《做寒衣》。故事与《孟姜女》相同,分别为景云、圣旨官、解差、难民等丑脚的单篇。为老艺人俞惠传民国元年抄本。

《断缘殇》。又名《目连救母》。演目连之父傅相信佛甚笃,平生吃斋济众,却于端午日被大鹏鸟啄瞎双眼而亡。其母刘青因此破戒开荤,惹恼上天,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目连为救母亲,出家金山寺修行。后得佛祖相助,救出母亲。一家升天,终得团圆。全本已佚,仅存《拷打益利》 《观音戏连》二折。前者为童大喜民国三十八年抄本,出场脚色依次为:益利(老生)、刘氏(正旦)、目连(小生)、金奴(小旦)。后者抄者不明,出声脚色依次为:观音(老旦)、目连僧(生)、小娘子(旦)。

《忏逆殇》。又名《桑孟一》 《雷公殇》。演处州丽水县秀才桑孟二上京赴考,得中状元而忘了父母。其父桑孟一,千里寻儿到京都,被拒之门外而不认,后来还活活被他打死。桑孟二终因天理不容,被天雷击毙,桑孟一经超度而还阳。剧作宣传天道无私,因果报应。全本佚,仅存桑孟一单篇。出场脚色仅老生桑孟一。本剧为老艺人俞惠传民国元年抄本。另有俞溪头醒感班老艺人俞益壮抄本《桑孟科本》,抄于1951年。

《草集殇》。此为小戏集,包括《白虎》 《龙船》《神桥》《掘藏》《改妆》《无常》《关公》等。其中《白虎》较著名,据老艺人回忆,演一老叟年轻时能腾云驾雾,法力无穷,曾身佩赤金宝刀上山擒虎。晚年虽鹤发童颜,然气力已衰,当地有白虎出没伤人,老叟仍以宝刀镇之,终因法力失灵而丧生虎口。情节近似汉代百戏《东海黄公》。《掘藏》演五路财神奉玉帝敕旨,特赐金银财宝给累代积善的黌家后代,黌家兄弟二人于后花园掘得五藏金银及兵书宝剑,全家拜谢天地。出场的脚色依次为:五路财神 (正生)、黌家兄弟 (二丑、付)、姑爷(小生)、母亲(老旦)。《代考》共七出:1.“改妆”。演书生史孟学妻单娇容女扮男装,改名史孟义与其夫一同上京求取功名。2. “起兵”。演黑水国大王苗金榜不服大明统治,聚兵十万杀入京都,搅乱科场。3. “冲散”。演史氏夫妇于上京途中被苗军冲散,史孟学被苗金榜收留做参谋。4.“寻夫”。演单娇容被苗军冲散后四处寻夫不着。5. “落庙”。演单娇容于文昌庙避难,梦中文昌帝君赐其满腹经纶,嘱其顶替史孟学混入科场,得中状元后夫妻相会。6. “考试”。演翰林院吉天祥奉旨考试,单娇容冒名史孟学应考,一举中榜。7.“游街”。演单娇容得中状元奉旨游街,天下尽知史孟学,无人道破女状元。

醒感戏剧本旧称只有九种,即上述“九殇”。但据老艺人相传说原有三十六种,合称“三十六殇”。查水陆道场第五天下午内坛所用科仪本《道德三十六殇科仪》列有“瘟疫”、“雷撼”等三十六殇名目,上述“九殇”正包括在其中。若果有三十六个剧目,则一殇一剧,内坛演三十六种殇,外台唱三十六出戏,内外一致,亦在情理之中。最近,我们在上述“九殇”之外又查到一殇的提纲,描写主人公韩六司奉旨赴南山取宝,因打坏神像及庙宇,丧身于天神所遣猛虎口中,观音命韦驮南山打虎救回韩卿,结果韩卿三子得中魁名,父子荣归故里。可见无论如何,“九殇”是不止的。[2]

三、特殊的表演

醒感戏既然是道教仪式的产物,为内坛科仪服务,其表演势必有不同于一般戏曲的特殊性,可用三句话来概括:熔祭仪、戏剧为一炉;集道士、演员为一身;合科仪、剧本为一体。

首先,醒感戏熔祭仪、戏剧为一炉。醒感戏依附于道教科仪,演出目的多为超度亡灵,其中以夹在“鸿楼胜会”仪式中演出最为常见。道场常设内外台,内坛做法事,外台演醒感戏,法事做五天五夜,醒感戏也要演五天五夜,醒感戏的剧本也要与法事仪式相呼应,所以,民间有“内坛法事外台戏”之说。

其次,醒感戏集演员、道士于一身。醒感戏的演员也就是做法事的道士。永康的道教分为道教和师教两大派,道教长于经忏,师教善于科法。演醒感戏的演员都是师教道士。师教道士因搬演醒感戏而被人们称为“醒感班”。著名的醒感班有池芦章班、俞岩法班、郑重庭班、姚大宝班、陈金雄班等。这些班社里分工明确,一般来说,有演员十二人,其中旦角四人,白脸四人,花脸四人;乐队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弦、小锣各一人;箱房三人,其中头箱一人,盔箱一人,三箱一人;勤杂三人,其中扇茶一人,火头一人,打杂一人。此外,还有堂中先生一人,领袖即行头主一人。

3. 醒感戏合剧本、科书为一体。醒感戏的演出剧本都是由道士为配合法事而专门编写或移植的。这些剧本具有剧本和科仪本双重属性。这首先表现在描写的对象的相同,一般都是屈死的冤魂。其次表现在彼此宗旨相同,一般都是以超度亡灵为宗旨,以娱神、娱人之目的。

醒感戏的音乐,集民间小调、道士腔与地方戏剧诸腔为一个体。首先是吸收当地的民间小调,其中最著名的是【毛头腔】,此腔因用于《毛头花姐》一剧而定名。由于出自村坊小曲“毛头花姐山歌”,故山风野味极浓,其唱词均为七言句,带有“啊”、“嘞”、“咿”、“来”、“啰”、“哩”等衬字,为一板一眼的羽调式四句体结构。徒歌干唱,不被管弦,末三字由人声帮唱,句间以小锣助节,给人以清新悦耳感觉。其次是吸收当地的道士腔。常见的有【开通冥路】、【叩头奏启】、【无惒观音】、【佛在先天】、【志心朝礼】、【大道洞玄虚】、【十愿】、【唱花名】、【哭魂】、【游十殿】等。再次是吸收当地戏曲诸腔。主要是高腔系统中的侯阳高腔、松阳高腔及西吴高腔。后来在《断缘殇》等剧目中吸收部分昆曲与乱弹声腔,又在《草集殇》中吸收了《卖青炭》、《走广东》等时调剧目及其唱腔。然而,吸收并没有被替代,醒感戏依然有自己独特的唱腔,始终属于曲牌联缀体高腔,经常使用的曲牌有:【驻云飞】、【江头金桂】、【山坡羊】、【一封书】、【北驻云】、【下山虎】、【香柳娘】、【还魂调】、【锦堂月】、【孔细恶】、【风入松】、【北时路】、【裳花】等。其基调接近侯阳高腔,调式以商、徴、羽居多,帮腔部分大量使用“啊”、“咿”、“哎”、“呀”之类的衬词及山歌风味的下滑音,具有独特的风格。原先亦不被管弦,仅以鼓或小锣助节,后来才加进管弦伴奏。醒感戏的乐队分工如下:堂鼓:主操单皮鼓、夹板,兼操大堂鼓;正吹:操曲笛、大哨呐;副吹:操胡琴、小哨呐,兼吹山火筒,即土制的管乐器,发音凌厉,多在出神出鬼时吹之,有如绍兴的目连号头;弦锣,操大锣、三弦;磬钹:操大钹,兼掌先锋与磬;散手:操小锣、小堂鼓,兼拿小道具。

总之,永康醒感戏源自道教仪式,起初是一种宗教仪式剧,配合内坛法事演出,演员由道士兼任,既娱神又娱人,故有“内坛法事外台戏”之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意识的淡薄,道教仪式的减少,逐渐地脱离了法事而单独演出。如今,早已完全脱离宗教仪式而成为纯粹的戏曲,挤身于浙江八大高腔剧种之中,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文化艺术价值,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分别作为重要条目列入《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官修志书中。

[1]黄绍良. 省感戏盛衰考略[J]. 艺术研究,1986,12(6):262.

[2]徐宏图. 浙江醒感戏[M]. 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7.

猜你喜欢

毛头永康
赶脚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简明乡村饮料史
赶脚
永康日報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
窥视花样年华,引得春光乍泄
旺根的守候
我和毛头的幸福生活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