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学

2015-01-30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24期
关键词:乳腺肿瘤耐药性治疗

张赟,梁碧玲,高立,等

肿瘤学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颈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

张赟,梁碧玲,高立,等

目的:评价颈部淋巴结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及其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鼻咽癌患者和14例志愿者进行颈部常规MRI和DW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淋巴结的显示能力,并比较正常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之间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扫描采用基于SENSE技术的STIR-EPI-DWI。结果: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MRI能更敏感性地显示淋巴结。正常淋巴结的ADC值为(0.975±0.179)×10-3mm2/S,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为(0.766±0.119)×10-3mm2/S,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的ADC值。结论:STIR-EPI-DWI能准确和更敏感地显示淋巴结,可作为淋巴结MRI成像的一种新手段,为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颈淋巴结;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1): 70-73入选年份:2012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徐建明,李月敏,刘晓晴,等

摘要:目的:评价吉非替尼作为二线和二线以上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价值。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156例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口服,每天1次,每次250 mg,持续服用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结果:154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RR)为28.6%(44/154),95%CI为21.6%~31.6%;临床受益率为89.6%(138/154),95%CI为84.8%~94.4%。有效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7.5个月(95%CI为3.9~12.1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1个月(95%CI为3.4~ 6.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个月(95%CI为7.9~12.1个月),1年生存率为41.0%(95%CI为33.3%~48.7%)。腺癌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鳞癌患者(P=0.026)。其中,鳞癌患者肿瘤进展的风险是腺癌的1.7倍(95%CI为1.1~2.6,P=0.011);男性死亡的风险是女性的2.0倍(95%CI为1.0~2.6,P=0.002)。154例患者中,63例(40.9%)患者至少出现了一种药物相关毒副反应,但多数较轻,且可逆,发生率最高的是皮疹(26.3%),多伴发皮肤干燥和瘙痒。结论:吉非替尼作为二线及二线以上方案治疗晚期NSCLC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吉非替尼;非小细胞肺癌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1): 66-69入选年份:2012

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徐兵河

摘要:目的:蒽环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方案是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或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方案。但曾用过蒽环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二线方案的疗效较差,治疗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由于癌细胞对葸环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然而,目前对蒽环类耐药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其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了解不多。

方法:通过对已经发表的文献的回顾性分析,针对蒽环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深入探索了蒽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基于实验研究结果,介绍了几种治疗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有效单药。深入探索了联合方案的合理性及临床治疗效果,特别是含紫杉类的联合方案的效果,对不同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并重点介绍了我们以铂类为主方案治疗葸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系列研究结果。

结果:蒽环类耐药与以下机制有关:1)转运蛋白:细胞膜P-糖蛋白(P-gp)过度表达,将细胞内药物泵出细胞外,使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下降,降低了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从而产生耐药。定位于细胞膜上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能识别和转运与谷胱甘肽(GSH)偶合的底物(如柔红霉素),介导这些药物的外排;肺耐药蛋白(LRP)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引起MDR:一种方式是LRP封锁核孔,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胞核;另一种方式是LRP使进入细胞内的药物运至运输囊泡,最终经胞吐方式排除。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也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过表达BCRP的肿瘤细胞株对米托葸醌、阿霉素、柔红霉素等产生交叉耐药。2)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蒽环类耐药的乳腺癌细胞株,其GST和GSH水平高表达。3)拓扑异构酶(Topo)II:Topo相关的耐药机制主要表现在Topo活性降低、表达减低或基因突变,从而使抗癌药物的靶点减少或丧失,产生耐药。4)其他MDR相关机制:如蛋白激酶C(PKC)表达与上述转运蛋白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认为PKC是上调MDR相关基因的关键因素。

结论:乳腺癌细胞对蒽环类耐药与癌细胞转运蛋白(P-gp、MRP、LRP和BCRP)过度表达、GSH)含量增高或GST活性增加、Topo II活性增加等多种机制相关。国外研究和我们的临床结果均表明,单用顺铂、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长春瑞滨等药物是治疗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有效药物,联合使用则有协同作用。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与葸环类无交叉耐药,毒性较低,且不重叠。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铂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对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患者也有很好的疗效,且较为经济。对于紫杉类和葸环类均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有效药物有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且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单药。通过合理的治疗,能够提高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蒽环类药;乳腺肿瘤;耐药性;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4): 241-244入选年份:2012

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h-R3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黄晓东,易俊林,高黎,等

摘要:目的:观察h-R3与放疗联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共7个治疗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放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纯根治性放射治疗,总剂量70~76 Gy,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h-R3治疗,剂量为100 mg/次,静脉滴注,每周给药1次。结果:共137例患者入组,其中单放组67例,联合治疗组70例。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治疗后第5周和第17周时的肿瘤完全缓解(CR)率,在全分析集(ITT集)分别为65.63%、87.50%和90.63%,在符合方案集(PP集)分别为67.21%、90.16%和93.44%,均显著高于单放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7周时,在ITT集和PP集的有效率均为100.00%,均显著高于单放组(90.91%和92.31%)。治疗前后两组间Karnofsk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患者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单放组。与h-R3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4.28%)、血压下降(2.86%)、恶心(1.43%)、头晕(2.86%)、皮疹(1.43%)。h-R3对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并且未增加放疗的副作用。结论:h-R3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晚期鼻咽鳞癌患者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对治疗晚期鼻咽癌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鼻咽肿瘤;生物疗法;放射治疗;h-R3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3): 197-201入选年份:2012

livin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沉默后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平,王同杉,游思洪,等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livin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livin基因沉默后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不同组织中livi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livin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设计两条针对人源livin基因的siRNA,分别转染SGC-7901细胞;RT-PCR法检测转染前后l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以及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变化。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livin表达阳性率为47.5%(19/40);在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胃黏膜组织中,livin表达呈阴性。组织分化程度差、淋巴结转移者的livin表达率高(P< 0.05)。livin特异性SIRNA转染48 h后,SGC-7901细胞中的livin MRNA表达受到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对5-FU和顺铂凋亡敏感性增加,同时IC50降低(P<0.05)。结论:liv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辅助胃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之一;RNA干扰可明显抑制livin基因表达,并使胃癌细胞的凋亡敏感性增加;livin有可能成为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增强胃癌治疗效果的一个分子靶点。

关键词:胃肿瘤;livin;凋亡;RNA干扰;RT-PCR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8): 570-574入选年份:2012

Bcl-2/Bax比率与细胞“命运”

王卫东,陈正堂

摘要:凋亡过程的启动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在细胞凋亡的两个进化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中,Bcl-2家族成员的构成比例是凋亡调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Bcl-2/Bax比率是启动细胞凋亡的“分子开关”。Bax和Bcl-2通过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来调节细胞凋亡:当Bax形成同源二聚体时诱导细胞凋亡;Bax与Bcl-2形成异源二聚体时则抑制细胞凋亡。当某细胞系的所有细胞内异源二聚体(Bcl-XL/Bax和Bcl2/Bax)的含量≥50%时,细胞耐受凋亡;而当细胞内Bax同源二聚体>80%时,且在适当信号诱导下则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凋亡的数学模型认为,Bcl-2家族之促凋亡和抑凋亡成员的比率直接决定了线粒体外膜各种通道的开放程度,形成细胞凋亡调控的枢纽;故有学者认为Bcl-2/Bax比率是调控细胞死亡的“可变电阻器”(rheo-stat),在外界因素刺激下,细胞的生死最终取决于Bcl-2和Bax两种调控因子的平衡结果。目前关于前列腺癌、直肠癌、白血病、宫颈癌等的临床研究均支持这一理论。

关键词:Bcl-2;Bax;比率;细胞凋亡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7, 14(4): 393-396入选年份:2012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进展期食管癌TNM分期和预后的影响

陈龙奇,胡春燕,张合林,等

摘要:目的:评估食管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对TNM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至1989年间1098例随访10年以上的进展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多变量Cox风险比例模型及单变量Log rank检验,比较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6枚及≥6枚对食管癌TNM分期和预后的影响。结果:1098例患者中,378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34.4%。共摘除淋巴结4157枚,其中阳性淋巴结800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9.2%。平均每例患者摘除淋巴结3.8枚,其中清扫淋巴结<6枚(A组)825例,≥6枚(B组)273例。Cox回归显示,A组的生存曲线差于B组,且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肿瘤部位及切缘癌残留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A组的淋巴结转移率(30.3%)明显低于B组(46.9%,P<0.001),而A组淋巴结转移度(21.2%)显著高于B组(17.5%,P=0.002)。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手术摘除淋巴结总数呈明显正相关(Phi=0.151,P<0.001)。分层比较显示,未发现A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状况明显差于B组(P=0.0034),而两组有1枚或≥2枚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9,P=0.182)。A组中ⅡA期(T2N0M0,T3N0M0)患者生存状况显著差于B组(P=0.0047),而ⅡB期和Ⅲ期患者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7,P=0.1078)。结论:1)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应在修订TNM分期标准时加以考虑;2)当手术摘除淋巴结数目<6枚时,可能遗漏已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影响N分级的准确性,UICC推荐的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不低于6枚有其合理性,应予重视。

关键词:食管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生存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8): 604-608入选年份:2012

消化道吻合器颈部食管胃吻合治疗食管癌346例临床报告

郭石平,张弘广,马炎炎,等

摘要:目的:探讨次全食管切除胃经食管床消化道吻合器颈部食管胃吻合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效果。方法:34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左后外侧六肋间切口,游离肿瘤并行次全食管切除,清扫肿大淋巴结。取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游离颈段食管,将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后上置颈部,行食管胃消化道吻合器吻合。分析该手术及效果。结果:术后残端癌4例,发生率为1.2%。吻合口瘘19例,发生率为5.5%。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为0.6%。吻合口狭窄13例,发生率为3.8%,均经食管扩张治愈。结论:该术式符合肿瘤彻底切除的原则,残端癌阳性率低。胃放置于食管床内对呼吸循环影响小。使用吻合器增加了吻合的可靠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即使发生了吻合口瘘,处理也相对简单,死亡率低。

关键词:消化道吻合器;食管胃吻合;食管肿瘤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2): 151-153入选年份:2012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

王澜,韩春,张辛,等

摘要:目的:观察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急性毒副反应。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100例首程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全组处方剂量5600~7000 cGy,中位处方剂量6400 cGy,200 cGy/次,1次/天,5次/周。对其疗效及急性毒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1)全组患者完全缓解(CR)65例(65.00%),部分缓解(PR)34例(34.00%)。无缓解(NR)1例,肿瘤总有效率(CR+PR)为99.00%。2)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3.49%、55.21%、42.77%,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5%、48.09%、43.39%,中位生存期24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主动脉受侵和近期疗效为强相关因素。全组合并主动脉受侵者42例,未合并主动脉受侵者58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35.25%和48.26%,P=0.0577。放疗后近期疗效达CR者65例,PR者34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50.27%和31.08%,P=0.0163.3)急性放射性肺炎0级51例(51.00%),1级27例(27.00%),2级16例(16.00%),3级6例(6.00%),无4级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0级18例(18.00%)。1级50例(50.00%),2级24例(24.00%),3级8例(8.00%),无4级发生。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手段,有提高患者生存率的趋势,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治疗;适形;生存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8): 424-427入选年份:2012

重组人源化白细胞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研究

盛锡楠,李峻岭,郭军,等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源化白细胞介素2皮下注射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转移性肾癌患者41例,经重组人源化白细胞介素2皮下注射治疗2~4个周期,每个周期共5周。第1个周期:9百万单位(MIU)、每12 h 1次、第1~5 d;第2~4个周期:9 MIU、每12 h1次、第1~2 d,9 MIU、每天1次、第3~5 d;停药1周后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或稳定的患者继续2个周期治疗。结果:意向治疗人群(ITT)集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7例(17.1%),病情稳定(SD)19例(46.3%),疾病进展(PD)15例(36.6%),总有效率为17.1%[95%可信区间(CI)为5.6%~28.6%],疾病控制率为63.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2.5个月,1年生存率为71.2%。符合方案人群(PP)集中,CR 0例,PR 7例(19.4%),SD16例(44.4%),PD 13例(36.1%),总有效率为19.4%(95%CI为6.5%~32.3%),疾病控制率为63.9%;中位TTP为6个月,中位OS未达到,1年生存率为66.7%。随访显示,治疗获益能够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患者的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包括疲乏感(100%)和发热(82.9%)等,3级以上不良反应少见。结论:重组人源化白细胞介素2治疗转移性肾癌在中国人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且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

关键词:重组人源化白细胞介素2;皮下注射;肾细胞癌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8, 30(2): 129-133入选年份:2012

MDSCs与肿瘤免疫逃逸

刘秋燕,曹雪涛

摘要: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群异质性细胞,来源于骨髓祖细胞和未成熟髓细胞(immature myeloid cells,IMCs),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巨噬细胞和(或)粒细胞的前体。在荷瘤小鼠的血液、脾脏和肿瘤组织及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存在大量MDSCs的扩增。MDSC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机体的获得性和天然抗肿瘤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攻击,促进肿瘤发展。MDSCs首先从骨髓募集到外周,并在外周被激活后才能发挥抗肿瘤免疫抑制功能,肿瘤来源的慢性炎症相关的一系列因子在介导MDSCs的募集和活化中起关键作用。当前靶向MDSCs的抗肿瘤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MDSCs从发现到现在仅仅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该领域中许多的未知尚需要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阐明。本文主要介绍MDSCs的特征及其亚群、MDSCs的募集和活化、MDSCs介导免疫逃逸的机制及当前靶向MDSCs的抗肿瘤治疗策略,以期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髓源抑制性细胞;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肿瘤逃逸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9, 16(4): 319-324入选年份:2012

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雁,杨国梁,杨肖军

摘要:目的:中晚期胃癌局域性进展易发生腹盆腔种植形成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全身化疗作为姑息治疗,对改善生存期的效果有限;单纯细胞减灭术也仅能处理肉眼可见病灶;将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则有望改善PC的疗效,本研究重点分析CRS加HIPEC治疗胃癌PC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单位自2003年始重点研究腹膜癌的临床综合防治策略,2007年注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http://www.clinieahrials.gov/ct2/show/NCT00454519),本研究方案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106例胃癌PC患者,随机分为CRS组或CRS+HIPEC组,前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后者行CRS+HIPEC,药物为羟基喜素碱(HTPC)20 mg加丝裂霉素(MMC)30 mg,或多西他赛120 mg加顺铂120 mg,溶于生理盐水12 L,温度(43±0.5)℃,时间60~90 min。主要终点指标为总体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次要终点指标为安全性。进行多因素分析,解析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入组患者106例,单纯CRS组45例,CRS+HIPEC组61例,两组的主要临床病理指标平衡。至患者的中位随访期30个月时,胃癌PC相关死亡率在CRS组为93.3%(42/45),CRS+HIPEC组为77.0%(47/61)(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CRS组是7.0个月(95%CI:5.8~8.2个月),CRS+HIPEC组是11.1个月(95%CI:8.3~13.9个月,P=0.003)。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CRS组为6例,CRS+HIPEC组为8例(P>0.05)。CRS+HIPEC组比CRS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是39.3%(24/61)vs 20.0%(9/45)(P<0.05);2年生存率分别是9.8%(6/61)vs 4.4%(2/45),3年生存率分别是4.9%(3/61%)vs 2.2%(1/45),后两个时间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胃癌同时性PC患者中,CRS+HIPEC组(n=45)的生存优势更明显优于CRS组(n=38);前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0个月(95%CI:13.2~18.8个月),后者是7.0个月(95%CI:5.9~8.1个月,P=0.002)。但是.在胃癌异时性PC患者中,CRS+HIPEC组(n=16)与CRS组(n=7)相比无生存优势,前者中位OS是6.0个月(95%CI:5.1~6.7个月),后者是11.0个月(95%CI:0~30.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CRS+HIPEC治疗、胃癌同时性PC患者、肉眼可见完全肿瘤细胞减灭、严重不良事件、系统性化疗6个周期以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对于胃癌同时性PC患者,CRS+HIPEC可延长生存期,并不明显增加严重不良事件。是否行CRS+HIPEC治疗,胃癌同时性PC,CCR评分0~1分,不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化疗6周期以上,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参考这些指标,更准确选择可能受益的治疗对象。治疗过程中需重点考虑下述临床问题:1)CRS+HIPEC对胃癌异时性PC患者带来的生存受益很小,甚至可能加速病情恶化,故对这类患者不推荐该疗法。2)接受CRS+HIPEC治疗的胃癌PC患者,一旦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其病情恶化速度更快,因此必须强化围手术期治疗监护,最大限度减少SAE。3)达到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是延长OS的技术关键,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干净细致地消灭肉眼可见的肿瘤。4)患者在接受CRS+HIPEC治疗后,还需要进行常规化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22): 1257-1260入选年份:2012

高海拔地区ERCC1和TSER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治疗进展期胃癌相关性研究

祁玉娟,才保加,杨应忠,等

摘要: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铂类及5-FU为治疗胃癌的基本用药。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是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途径中一种重要的酶,能及时有效地修复损伤的DNA,其活性高低影响铂类药物的疗效;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是DNA复制中促进dUMP的转化,是5-FU主要作用的细胞内靶点。奥沙利铂(L-OHP)是铂类为基础的类抗癌药,通过阻断DNA的复制及转录发挥细胞毒作用。希罗达为新一代口服5-FU 制剂,其方便、安全、有效。青海省(西宁市海拔2295 m)的胃癌死亡率居全国之首,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探讨高海拔地区ERCC1、胸苷酸合成酶增强子(thymidylate synthase enhancer region,TSER)基因多态性的表达,及与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相关性。

方法:122例长期居住高海拔地区进展期胃癌患者入组并行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化疗,110例患者按要求完成治疗并随访。PCR-RFLP检测基因位点的多态性,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1次,若出现可能为病情进展的临床表现可提前评价疗效。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客观反应率(response rate,RR)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因分布情况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各因素水平之间的比较采用Log rank法,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因素。

结果:ERCC1、TSER基因型分布:110例患者ERCC1基因频率分别为:C/C型51.8%,C/T型41.8%,T/T型6.4%。TSER基因2R/2R,2R/3R和3R/3R型分别为8.2%,29.1%和62.7%。ERCC1与进展期胃癌临床特征关系: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SER 多态性均无相关性。ERCC1、TSER基因型与化疗疗效的关系:110例患者C/C、C/T+T/T基因型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7.4%、35.9%,不同的基因型与化疗疗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SER 基因型 2R/2R+2R/3R、3R/3R两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8.8% 、29.0%,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1118C/T、TSER 基因型与化疗PFS 期的相关性:ERCC1 C/T+T/T基因型中位PFS期为5.1月,与纯合基因型C/C 5.9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ER基因型中2R/2R+2R/3R中位PFS期为6.8月,与3R/3R基因型5.4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差异未导致ERCC1、TSER 基因型频率分布及疗效与平原地区不一致;高海拔地区,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治疗进展期胃癌中ERCC1基因多态性与RR、PFS期无相关性,TSER基因多态性与RR、PFS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总之,通过检测进展期胃癌ERCC1118C/T和TSER的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筛选预测胃癌化疗疗效差异的基因型,为高海拔地区进展期胃癌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18): 1367-1370入选年份:2012

ITGA6shRNA抑制非小细胞肺癌H460SM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和侵袭

陈艳,王熙才,伍治平,等

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α6整合素(integrinα6,ITGA6)shRNA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H460SM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ITGA6在9种NSCLC细胞中的表达。慢病毒介导ITGA6shRNA感染H460SM细胞后,实时定量PCR和Wesern blotting检测H460SM中ITGA6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H460SM细胞形态的变化,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软琼脂实验检测H460SM细胞锚定非依赖性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H460SM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ITGA6在7种人NSCLC细胞中均有表达,H460SM细胞中ITGA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本H460细胞[(8.75±0.09)vs(5.78±0.26),P<0.01]。慢病毒介导ITGA6shRNA稳定感染H460SM细胞后的H460SM-75、H460SM-76细胞中,ITGA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H460SM-NS细胞[(0.11±0.04)、(0.22±0.04)vs(1.00±0.01),P<0.01]。H460SM-75、H460SM-76细胞增殖活性与H460SM-NS细胞无差异(P> 0.05),且凋亡率、细胞增殖指数、G0/G1期细胞的比例也无差异(P>0.05)。H460SM-75、H460SM-76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H460SM-NS细胞[(18.87± 1.47)%、(18.85±1.11)% vs(20.81±1.38)%,P<0.05],迁移率[(43.92±0.41)%、(24.10±0.33)% vs(100.00±0.50)%,P<0.01]和侵袭率[(7.04±2.96)%、(4.68±0.27)% vs(100.00±6.74)%,P<0.01]也明显低于H460SM-NS细胞。结论:抑制ITGA6的表达可以抑制NSCLC细胞锚定非依赖性生长、迁移和侵袭,但不影响NSCLC细胞增殖和凋亡。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α6整合素;锚定非依赖生长;侵袭;迁移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2, 19(4): 355-362入选年份:2012

多靶向VEGF-EGFR的Fc融合蛋白EVP1的构建及其结合特性

左明辉,金华君,黎江,等

摘要:目的:构建能同时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Fc融合蛋白EVP1,并分析其多靶向结合功能,为后续的抗肿瘤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Herin基因和Fh-1基因Ig样第二结构域(Flt-1D2)编码序列,全序列合成带有点突变的人IgG1的Fc段编码序列。利用重组PCR方法将Herin、Fh-ID2和Fc基因依次连接,构成Herin-Fh-1D2-Fc基因(命名为EVP1基因)。再将EVP1编码基因插入质粒pDC659,构建携带EVP1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DC659-EVP1。将质粒pDC659-EVP1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PE3-F35共转染至293细胞,包装获得表达EVP1融合蛋白的非增殖型腺病毒Ad5/35-EVP1,经PCR鉴定,扩增、纯化病毒,采用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用MOI=11的腺病毒Ad5/35-EVP1感染293细胞,4 d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硫酸铵盐析法和Protein G亲和层析对融合蛋白EVP1进行纯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融合蛋白EVP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融合蛋白EVP1的含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Octet Red 96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对融合蛋白EVP1的靶向结合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成功包装出腺病毒Ad5/35-EVP1,滴度为5.4×109PFU/mL。腺病毒Ad5/35-EVP1-293细胞系统能有效表达融合蛋白EVP1;MOI= 11时、融合蛋白EVP1的表达量为(1613.94±24.65)ng/mL。蛋白EVP1与高表达EGFR的A431细胞和高表达HER2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与抗原EGFR、HER2、VEGF结合的亲和力常数Kd分别为4.55、18.70和0.63 nmol/L。结论:成功制备多靶向融合蛋白EVP1,它能高效结合VEGF、ECFR受体家族成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肿瘤;靶向治疗;融合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Fc段;亲和力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2, 19(3): 239-246入选年份:2012

中国乳腺癌手术治疗10年的发展与变迁

张保宁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10年乳腺癌手术方式的发展与变迁,比较分析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在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方法:从中国女性原发性乳腺癌10年(1999—2008年)抽样回顾性调查数据库中提取与乳腺癌手术治疗相关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乳腺癌10年抽样(每年抽取1个月的全部收治病例)回顾性调查住院病历4211例,行手术病例4078例,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术3270例,占手术总例数的80.19%,1999年改良根治术所占比例为68.89%,2008年为80.17%,10年上升了11.28%。保乳手术231例(5.66%),1999年占手术比例为1.29%,2008年为11.57%,10年上升了10.28%。Halsted根治术469例(11.50%),1999年占手术比例为28.28%,2008年为4.96%,10年下降了22.7%。乳房切除手术(Halsted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乳房单纯切除术)合计3786例(92.84%),1999年占手术比例为98.46%,2008年为86.36%,10年下降了12.10%。中国东部、南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1999年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率为45.64%,2008年为76.13%,10年上升了30.49%。中部、西部地区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占当年手术比例较高,每年均超过80%,10年变化不大。东、南部地区1999年保乳手术率为2.68%,2008年为16.87%,10年上升了14.19%;中、西部地区保乳手术率1999年为0.42%,2008年为6.00%,10年上升了5.58%。东、南部地区乳腺癌Halsted根治手术率1999年高达50.34%,2008年为3.29%,10年下降了47.05%;中、西部地区Halsted根治术1999年为14.58%,2008年为6.40%,10年下降了8.18%。东、南部地区乳房切除手术率1999年为96.64%,2008年为80.66%,10年下降了15.98%;中、西部地区乳房切除手术率1999—2008年每年均在90%以上,10年下降了7.46%。结论:中国1999—2008年乳腺癌手术以改良根治术为主,保乳手术比例不高但呈上升趋势,乳腺癌Halsted根治术逐渐被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所取代。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东部、南部)乳腺癌乳房切除手术率呈下降趋势,保乳手术率呈上升趋势,均较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中部、西部)明显。保乳治疗将成为中国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模式。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12, 34(8): 582-587入选年份:2012

1989—2008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

陈万青

摘要:目的: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收集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和随访信息,描述和监测覆盖人群的肿瘤流行情况。肿瘤登记所提供的信息不仅为肿瘤防治规划的制定,策略的实施和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是科学研究的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通过我国历年肿瘤登记数据,对恶性肿瘤发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我国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和主要肿瘤的发病变化规律,为确定需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各肿瘤登记点1989—2008年20年的发病数据进行整理,分不同地区(城市/农村)和男性女性计算历年发病率和年龄调整发病率以及每5年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利用JoinPoint软件对20年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对数线性回归计算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的发病率和年龄调整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并观察每5年发病率排前10位的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变化,并与同期美国的肿瘤发病率时间趋势进行比较。

结果:肿瘤登记点由1989年的10个增加到2008年的41个,覆盖人口为7.1亿人年。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从1989年的184.81/10万上升到2008年的286.69/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由223.62/10万上升到326.98/10万,女性发病率由144.56/10万上升到245.48/10万;城市发病率由209.33/10万上升到307.04/10万; 农村发病率由176.10/10万上升到269.57/10万。合计发病率每年平均升高2.4%,其中男性每年上升2.0%,女性3.0%,城市每年上升1.9%,农村每年上升2.4%。20年间,不同地区和性别肿瘤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自1998年开始,发病率呈快速升高趋势,每年平均上升4.0%。人口年龄调整后,登记地区发病率保持稳定,其中男性呈下降趋势,每年降低0.6%,而女性平均每年上升0.8%,城市地区每年平均上升0.5%,农村变化不大。2000年出现明显转折,由之前的每年下降1.2%,变为每年平均上升1.9%,城乡不同性别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变化,女性上升的幅度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20年间,主要癌症顺位变化不大且发病率持续升高,尤其是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宫颈癌。

结论:对于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时间趋势的了解,可以动态掌握疾病负担情况,为及时调整肿瘤防治策略和重点方向提供依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20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近10年上升幅度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危险因素暴露的变化,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胃癌、肝癌、食管癌发病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明显,应加大对这些发病率明显上升的恶性肿瘤的防治力度。我国登记覆盖范围逐年的增加,登记数据质量的不断提高,肿瘤登记工作在防治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肿瘤;发病率;登记;趋势分析;中国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12, 34(7): 517-524入选年份:2012

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对策

毛友生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我国居第4位。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1940年我国吴英恺教授成功开展了第一例食管癌切除胸内食管胃吻合术。但我国食管癌近30年外科治疗后总的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40%。1994年至2009年发表的几个代表性的大组病例报道的结果显示,共手术治疗19842例,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8%~3.6%,手术死亡率为0~3.5%,5年生存率为30.0%~55.5%。但早期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90%。

对于T1-3N0-1M0的食管癌,目前我国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前术后依据病期情况加用化疗、放疗或放化疗。对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我国目前仍以经左后外侧开胸一切口手术切除治疗为主。但近年国内部分单位应用右后外侧开胸和腹正中开腹二切口行完全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总体5年生存率达49.2%~54.8%,与左后外一切口手术治疗效果相比,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了10%~20%。我国也有少数单位近年开展了经右胸切口的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与左后外侧开胸一切口行不完全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相比,总体5年生存率也提高了10%~20%。但术后并发症却明显增多(28.57%~54.3%)。

对于未侵及粘膜下层的的早期食管癌,近年在一些食管癌高发区逐步推广应用内镜粘膜切除技术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并发症发生率5.5%~14.9%,5年生存率高达95.0%以上。对于已侵及粘膜下层的早期食管癌,由于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15.6%,建议行常规开胸手术或应用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并彻底清扫胸腹腔引流区域淋巴结。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只有少数单位探索开展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手术。近5年来逐步增多。朱成楚等报道胸腔镜辅助食管癌手术可用于I、II期和部分III期食管癌,在淋巴结清除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方面与常规手术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别。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该组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47.2%。

庞烈文等报道用吻合器吻合治疗的30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2.7%,吻合口出血0.6%,吻合口狭窄1.3%。与常规手工吻合比较,使用吻合器降低了操作医师的技术要求,耗时少、创伤小,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但返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有所增加。

肖泽芬报道以左后外一切口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癌术后颈部和胸部淋巴结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9.7%和27.8%。说明左后外侧开胸入路对右上纵膈气管食管沟的淋巴结清扫不完全,容易导致术后右上纵膈和颈部淋巴结复发而影响术后5年生存。

研究结果显示若术前没有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时,可经右后外侧开胸+腹正中二切口行完全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若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或术后病理显示右胸顶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可以在术中加做或三周后择期加做颈部淋巴结清扫。

为明确目前困扰我们的一些外科治疗中的难题,宜开展以下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胸腔镜辅助食管癌手术治疗与右后外侧常规开胸食管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食管癌术前放化疗+手术与单纯手术食管癌切除的对比研究;经右胸三切口食管癌切除+三野淋巴结清扫与普通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对比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10, 32(6): 401-404入选年份:2013

吉非替尼治疗12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顾爱琴

摘要:目的: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前期的大量研究已表明吉非替尼治疗铂类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本研究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了2005年6月—2008年10月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 125例,男性51例,女性74例,年龄34~81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04例,鳞癌14例,鳞腺癌7例,按国际抗癌联盟肺癌分期标准(1997年),ⅢB期11例,Ⅳ期114例。不吸烟者83例,吸烟者42例;至少接受过>1个化疗方案者100例,未接受过化疗者25例,均为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化疗者。用吉非替尼每次250 mg/天,直到病变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结果:本组可评价疗效125例,CR 4例(3.2%)、PR 40例(32.0%)、SD 53例(42.4%)、PD28例(22.4%)。总有效率为35.2%(44/125),疾病控制率为77.6%,中位 PFS 为5.8个月,MST为11.2个月,1生存率分别为40.5%。而在分层分析中,女性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腺癌、非吸烟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非腺癌和吸烟患者(P<0.05)。而ECOG评分和既往有无化疗对疗效无显著影响。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0-和吉非替尼治疗有效患者的中位PFS明显优于ECOG评分≥2和吉非替尼治疗无效患者(P<0.01)。病理类型,是否吸烟和吉非替尼的疗效对患者的生存有明显影响。腺癌、不吸烟、吉非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MST明显优于非腺癌、吸烟和吉非替尼治疗无效患者(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体力状态评分患者的生存无统计学差异。吉非替尼对肺癌脑转移有一定的疗效,3例伴有脑转移患者,脑部放疗失败,经吉非替尼治疗,2例PR,1例SD。患者头痛呕吐症状明显缓解,脱水剂停用。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Ⅰ~Ⅱ度的皮疹64例(51.2%)及腹泻43例(34.4%)。皮肤干燥 24例(19.2%),皮肤瘙痒20例(16.0%),口腔溃疡8例(6.4%),肝功异常4例(3.2%),停药并予保肝治疗1周后恢复正常,仍继续服用吉非替尼。2例患者出现咳嗽、胸闷,胸CT 怀疑发生肺间质性病变,立即停药予抗炎、激素对症治疗10天左右,症状好转,复查胸CT病变明显吸收,建议停药。另有少数病例出现轻度恶心、食欲下降及乏力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好转。未出现骨髓抑制及肾功能损害等。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经多次化疗疗效欠佳或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或不能耐受化疗及不愿接受化疗的患者,特别是腺癌、非吸烟患者,吉非替尼作为靶向药物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途径。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10, 32(1): 71-74入选年份:2013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关印,徐兵河

摘要: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10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状况。结果:中位发病年龄47岁。108例TNBC患者中,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卵巢癌家族史者3例,自身曾患卵巢癌者1例。浸润性导管癌占87.0%,组织学分级多为Ⅱ、Ⅲ级。T1、T2期患者占92.6%,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49.1%,Ⅰ、Ⅱ期患者占75.0%。5年无病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8.1%、70.9%、72.1%和7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与TNBC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是TNB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R= 5.944,P=0.001)。结论:TNBC在我国的发病情况与白色人种相当,较黑色人种低。散发性乳腺癌可能是我国TNBC发病的主体。淋巴结转移是TNBC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经放疗和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后,我国TNBC患者的生存率与白色人种患者接近,较黑色人种患者高。

关键词:乳腺肿瘤;BRCA基因;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8, 30(3): 196-199入选年份:2013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袁中玉,王树森,朱美琴,等

摘要:目的:分析Basal-like型、HER-2型和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128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分为Basal-like型、HER-2型和Luminal型3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1280例乳腺癌患者中,Basal-like型、HER-2型和Luminal型乳腺癌分别占20.9%、23.2%和55.9%。Basal-like型乳腺癌年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35岁者占13.4%;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所占比例较高,为7.1%。HER-2型乳腺癌确诊时肿块较大者所占比例较多,> 5 cm者占L5.5%;淋巴结阳性者较多,占54.2%;病理分期较晚,Ⅲ期者达34.3%。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年龄偏大,≥35岁者占91.7%;确诊时病理分期较早,Ⅰ期者占20.4%。中位随访46个月时,Basal-like型、HER-2型和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5.0%、27.9%和11.7%,Basal-like型和HER-2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显著高于Luminal型患者(P<0.001),Basal-1ike型与HER-2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asal-like型乳腺癌患者肺转移发生率(13.4%)较高(P=0.017)。Basal-1ike型、HER-2型和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2.2%、68.2%和86.2%(P<0.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6%、83.8%和95.8%(P<0.001)。对全部1280例乳腺癌患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激素受体状况、HER-2状况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的年龄仅是DFS的影响因素。分别对Basal-like型、HER-2型和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是影响各亚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2个独立预后因素,年龄和内分泌治疗仅对HER-2型乳腺癌患者的DFS存在不良影响,HER-2状况依然是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亚型乳腺癌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肿瘤的复发模式和患者的生存情况亦因肿瘤亚型不同而存在差。

关键词:乳腺肿瘤;分子亚型;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8, 30(6): 456-461入选年份:2013

宫颈癌筛查方法与我国宫颈癌筛查面临的新问题

章文华

摘要:宫颈癌发病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位,全球新发病例近50万,我国13.15万,每年约29万妇女死于宫颈癌,我国约3万,因此,宫颈癌防治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10年有三大突破:1)病因明确,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要条件;2)宫颈癌筛查、早诊早治方法的进展;3)HPV预防性疫苗的成功上市。

1. 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演变

1941年Papanicolaou创建阴道脱落细胞学(巴氏涂片),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均有报道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自1998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所)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协作,引进国际最先进技术:液基细胞学(LBC)和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2),在山西襄垣进行宫颈癌筛查方法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显示提高了宫颈癌筛查的效果,为我国制定宫颈癌筛查防治策略和指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 筛查方法的评价

1)宫颈细胞学:巴氏涂片在宫颈癌防治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不少国家仍沿用,由于细胞学技术所需设备、专业人员匮乏、诊断标准及质控等限制,局限性日渐突出,假阴性率较高。20世纪90年代在细胞学采样、制片、阅片等方面发生了重大革新,LBC获美国FDA认证用于宫颈癌筛查,敏感度提高10%~15%。1998年后我院多个中美协作项目评价了LBC检出CINII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和93.5%(TCT)及88.3%和81.2%(AutoCytoprep)。

2)HC-II试验:由美国Digene公司研发的HPV DNA检测新技术,检测13种高危HPV,具有仪器自动化,操作简单,诊断标准化,重复性好等优势。我院hc-2中美项目结果显示CINII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95.5%~97.6%,特异度83.3%~85.9%,阴性预测值99.9%。欧洲(2001)一项2万余例宫颈癌筛查采用巴氏涂片+HPV检测,敏感度达100%,HPV检测阴性者可延长筛查间隔。然而,LBC和HC-II均因设备昂贵、费用高而受到限制。用于宫颈癌筛查尚存争议。为改善发展中国家女性的不公平性,我院参加美国适宜卫生科技(PATH)项目,进行历时5年的快速HPV检测新技术(careHPV)研究,敏感度90.0%,特异度84.2%,且价格低廉。

3)肉眼观察法:醋酸染色/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A/VILI)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筛查,简便易行。我院中美项目结果表明至少可检出50%~70%的宫颈高度病变,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宫颈癌筛查项目(2006—2008年)也采用此法,但敏感度和特异度在不同研究组中差异很大、主观性强、质控困难。

3. 我国宫颈癌筛查面临的新问题

1)HPV疫苗上市后宫颈癌筛查的必要性:HPV预防性疫苗于2006、2007年相继批准上市,默克公司4价疫苗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的2价疫苗已在十几个国家大规模临床试验,2~5年的随访显示有100%的预防效果,但是疫苗的可行性,可接受性及各国医疗制度等限制,其覆盖面仅70%,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宫颈癌发病上升、年轻化趋势明显,因而宫颈癌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宫颈癌筛查仍应长期坚持。

2)宫颈癌筛查方案及方法的选择:目前筛查方案多样,筛查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宜的筛查方案和方法尚需探讨。现趋于联合应用,如发达地区选择LBC+HC-II,欠发达地区采用巴氏涂片和/或VIA等,欧洲EUROGIN(2007)制定的筛查方案中将HPV检测作为首选,阳性者做细胞学检查。careHPV技术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有效的筛查手段。

3)培训和质控:在宫颈癌筛查中,专业队伍或技术骨干的培训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筛查的质量和效果。

4)即筛即治或即查即治:均有漏诊和过度治疗问题,是否适于我国有待探讨。

关键词:宫颈肿瘤;筛查方法;细胞学技术;HC-Ⅱ试验;肉眼观察法;阴道镜检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8, 30(12): 881-884入选年份:2013

30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

方桦,王兴元,王金万,等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对300例结直肠癌首发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转移后的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原发病灶位于结肠者152例,位于直肠者148例。原发肿瘤为管状腺癌272例,黏液腺癌18例,类癌5例,印戒细胞癌4例,鳞癌1例。原发肿瘤为高分化19例,中分化217例,低分化27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104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62例。原发肿瘤分期为Ⅰ、Ⅱ期62例,Ⅲ、Ⅳ期为237例。同时性肝转移206例,异时性肝转移94例。肝转移灶为单发48例,多发252例。肝转移灶最大直经≤5 cm 249例,>5 cm 51例。300例患者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肝转移后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9.0%、29.0%和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KPS评分、组织学分级、原发肿瘤T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分期、有无脉管瘤栓、肝转移灶部位、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肝转移灶数目、同时合并其他转移均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最大直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KPS评分、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和最大直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KPS评分越高、无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越少、转移灶最大直径越小的患者预后越好。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9, 31(3): 220-222入选年份:2013

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吴昌荣

摘要: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目前国内外治疗食管中下段癌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三种,即Ivor-Lewis术式(经上腹、右胸食管癌切除术)和Sweet术式(经左胸食管癌切除术)和Akiyama术式(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术后主要预后因素,淋巴清扫彻底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疗效。由于Sweet术式难以对胸腔后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从而影响手术效果,至1987年开始采用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治疗食管癌,本文旨在探讨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治疗食管癌的手术疗效及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方法:1987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对1690例中下段及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进行现代淋巴结清扫治疗。采用Ivor-Lewis术式,先平卧位经上腹正中切口进腹,游离胃,并清扫腹区淋巴结(主要是贲门旁、胃小弯、胃左及腹腔动脉旁),常规行幽门成形后关腹。再取左侧卧位,游离食管,将胃提至胸腔,清扫胸区淋巴结(包括食管旁、隆突下、左右支气管旁、主动脉窗、奇静脉旁、喉返神经旁及右胸顶气管旁三角区)。Akiyama术式,即先经右第5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游离食管,分离肿块,清扫胸区淋巴结,再平卧后再进腹游离胃,清扫腹区淋巴结,后作左颈部切口,将胃经膈肌裂孔和纵隔提至颈部切口作吻合。总结胸腹二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患者术后l、3、5和10年的生存率。

结果:全组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713例,转移率为42.2%(713/1690)。胸部淋巴结转移665例,占39.3%(665/1690),其中右胸顶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349例,占20.7%;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444例,占26.3%;下纵隔淋巴结转移307例,占18.2%。腹部淋巴结转移339例,占20.1%。全组患者术后有278例发生312例次各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4%(278/1690),其中以肺部并发症为主,共136例次,占43.6%。全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为0.2%。全组患者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2%(1388/1574)、63.5%(868/1367)、54.8%(705/1287)和30.8%(232/754)。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6.2%(448/588),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牛存率为36.8%(257/699)。

结论:食管癌切除采用Ivor-Lewis和Akiyama术式可良好地显露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特别是对后上纵隔喉返神经旁、右胸顶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的清扫尤为便利。通过对采用Ivor-Lewis和Akiyama术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生存率的分析,采用该两种术式可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对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施行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9, 31(8): 630-633入选年份:2013

2004—2005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的估计

陈万青

摘要:目的:估计中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探讨我国肿瘤负担。方法: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03—2004年32个登记处的肿瘤登记资料,利用Poisson回归Gonmod模型计算地区和人口结构调整死亡发病比,以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数据为基础,推算2004—2005年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数据。结果:2004—2005年,全国每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估计为2596112例,其中男性1537575例,女性1058537例;城市1337227例,农村1258885例。发病例数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483040例)、胃癌(428380例)、肝癌(370236例)、食管癌(236589例)和结直肠和肛门癌(197873例)。全国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估计为1798147例,其中男性1140569例,女性657578例;城市841860例,农村956287例。死亡例数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420411例)、肝癌(339308例)、胃癌(318756例)、食管癌(190233例)和结直肠和肛门癌(101684例)。结论:中国肿瘤负担日益加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仍然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主要的肿瘤负担成因。

关键词:肿瘤;死亡发病比;发病率;死亡率;中国

来源出版物:中华肿瘤杂志, 2009, 31(9): 664-668入选年份:2013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与生物化疗进展

罗荣城,姚广裕

摘要:肿瘤的生物化疗是指肿瘤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联合。肿瘤生物化疗模式一经出现,即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法,还为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治疗理念。该文就生物化疗方案适应证的扩大、生物化疗独有的“无效不更方”、靶向治疗逆转化疗耐药、生物化疗的疗效预测、免疫治疗为基础的生物化疗的最新临床研究以及生物化疗的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管中窥豹。

关键词:肿瘤生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逆转耐药;疗效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9, 16(2): 101-105入选年份:2013

PI3K/Akt通路与肿瘤治疗

曾慧敏,王丹红,刘文贤

摘要: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很多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但其过度激活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正常组织中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处于活化状态,但是该通路如果被过度激活则可通过下调肿瘤抑制蛋白p53、刺激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凋亡等导致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成为肿瘤预后不好的标志,因此抑制该通路的激活有利于肿瘤治疗。目前已发现肿瘤抑制基因PTEN、PHLPP和蛋白磷酸酶2A等均可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该通路的激活。同时,针对该通路的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预期的进展,如wtPTEN的转基因研究、PI3K抑制剂LY294002和渥曼青霉素、PDK-1抑制剂星孢菌素和塞来昔布、AkT抑制剂哌立福新、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等,期望这些抑制剂能达到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治疗;信号通路;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抑制剂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8, 15(1): 82-85入选年份:2013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同期对照研究

张瑜,林志安,潘建基,等

摘要:背景与目的: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探讨与常规放疗比较,调强放疗能否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放射性损伤。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90例为调强放疗组,并按1∶1配对选择同期行常规放疗的19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共380例患者。随访两组的生存状况以及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调强放疗组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局部区域控制率均高于常规放疗组(89.8% vs 80.7%,P=0.029;90.4% vs 78.3%,P=0.0107);而两组的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8.6% vs 83.4%,79.4% vs 64.8%,88.9% vs 75.8%,P>0.05)。调强放疗患者的急性口干、颈部纤维化、张口困难的严重程度以及放疗后6个月、1、2、3、4年的口干反应均明显轻于常规放疗(P<0.05);但两组的急性黏膜反应、骨髓抑制和慢性听力损伤、放射性颅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可提高初治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局部区域控制率,并能减轻患者的部分急慢性放射性损伤,但未能提高总生存率。

关键词:鼻咽肿瘤/放射疗法;调强放射治疗;预后;放射损伤

来源出版物:癌症, 2009, 28(11): 1143-1148入选年份:2013

鼻咽癌2008分期的临床验证

毛燕萍,李文斐,陈磊,等

摘要:背景与目的:我国鼻咽癌2008分期是在原’92分期的基础上进行初步修订达成的共识。本研究旨在为2008鼻咽癌分期标准进行临床验证并为其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92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鼻咽和颈部MRI检查。根据鼻咽癌2008临床分期原则进行分期,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对分期进行评价。结果:根据2008鼻咽癌分期标准进行分期,924例患者中Ⅰ、Ⅱ、Ⅲ、Ⅳa期所占比例分别为4.9%、22.6%、38.0%、34.5%。从风险差异性来看,T1~T4期的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4%、93.7%、90.5%和79.1%,各期曲线能较好地分开,但T1与T2组、T2与T3组、T1与T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0~N3期的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9.4%、84.3%、73.6和59.2%;Ⅰ~Ⅳ期的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7%、94.1%、82.6%和67.1%。从风险一致性来看,T3颅底骨质组与T3翼内肌组的局部复发风险比(1.628 vs 3.905)及疾病失败风险比(1.630 vs 3.288)相差较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部淋巴结的部位、包膜外侵犯、侧数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颈部淋巴结的横断面最大径不是鼻咽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根据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病例分布较均衡,T、N及临床总分期各期生存曲线能较好的预测预后,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关键词:鼻咽肿瘤;磁共振成像;肿瘤分期;分期因素

来源出版物:癌症, 2009, 28(10): 1022-1028入选年份:2013

4种不同检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瑞珍,乌兰娜,刘植华,等

摘要:目的:了解4种不同检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 CAPTURE 2,HC-Ⅱ)检测13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liq-uid-based cytologytest,LCT)检测宫颈脱落细胞、醋酸肉眼检查(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VIA)和阴道镜检查4种方法对2004年11月—2004年12月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区域15~59岁有性生活女性共1137例进行盲法同步宫颈癌筛查。对阴道镜检查异常或可疑异常者行阴道镜下直接活检;对HPV阳性并且LCT≥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temined sign,ASCUS),或HPV阴性但LCT≥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的妇女再次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验证4种检查方法的金标准。结果:共取病理122例。病理结果证实该人群中无宫颈癌病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Ⅲ级3例,CIN Ⅱ级11例,CIN Ⅰ级36例;慢性宫颈炎和鳞状上皮化生69例;正常宫颈3例。人群的高危HPV总检出率为14.0%;LCT阳性率为12.6%;VIA阳性率为12.5%;阴道镜阳性率为13.6%。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高危HPV感染率及LCT阳性率均呈趋势性增加(P<0.005);VIA和阴道镜阳性率在各级宫颈病变中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宫颈病变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高危HPV对宫颈高度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00%、87.1%、87.3%、8.8%、100%、7.6%和0;LCT以上各指标分别为92.9%、88.4%、88.5%、9.1%、99.9%、8.0%和8.0%;VIA以上各指标分别为35.7%、96.0%、95.3%、10.0%、99.2%、8.9%和67.0%;阴道镜以上各指标分别为50.0%、86.8%、86.4%、4.5%、99.3%、3.8%和58.0%。结论:高危HPV检测和LCT检查均为目前宫颈癌筛查较好的方法,VIA和阴道镜检查敏感性较差,漏诊率高,不适合大范围筛查,但二者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可应用于临床病例诊断。

关键词:宫颈肿瘤;杂交捕获;薄层液基细胞学;醋酸肉眼检查;阴道镜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9, 36(1): 1-4入选年份:2013

305例鼻咽癌调强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韩露

摘要:目的:放疗是鼻咽癌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调强放疗(IMRT)越来越多地用于鼻咽癌的治疗。由于IMRT技术开展时间较短,目前缺少大样本及远期疗效观察等方面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观察鼻咽癌IMRT疗效、并发症,并探索其预后因素。

方法:从2003年9月到2006年9月共有305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按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诊疗规范接受全程IMRT。患者的中位年龄45岁(范围11~86岁),其中男性230例(75.4%),女性75例(24.6%)。KPS评分90分261例(85.6%),80分41例(13.4%),70分3例(1%)。病理WHO I型1例(0.3%),II型3例(1%),III型301例(98.7%)。根据92福州分期进行分期,I期1例(0.3%),II期44例(14.4%),III期168例(55.1%),IVa期92例(30.2%),具体见表1。各靶区的PTV处方剂量分别为:GTV 66 Gy~69.75 Gy,CTV-1为60 Gy~66.65 Gy,CTV-2/CTV-N 54 Gy~55.8 Gy,分割次数均为30~33次。共256例III-IVA患者接受两周期的诱导化疗;40例局部进展期患者接受了同步化疗;55例III-IVA期患者接受了2~4个周期的辅助性化疗。所有化疗方案均以铂类为基础。按计划完成IMRT后有59例患者因鼻咽原发灶影像学或鼻咽镜残留而行6~12 Gy的原发灶追量放疗;26例因影像学检查见颈淋巴结直径>1 cm而行颈淋巴结追量照射,剂量4.5~10 Gy。放疗结束时及结束后两年内每三个月及五年内每半年随访一次。采用Kaplan-Meier method方法计划局控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

结果:表2及表3分别列出了靶区及危及器官的DVH情况。全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范围5~61月)。3年局控率、区域淋巴结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4.3%、97.7%、86.1%、80.3%和89.1%。27例患者(8.4%)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19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8例死于局部区域复发,1例死于鼻咽腔大出血,2例死于二元癌,另外1例死于车祸,2例死因不详。305例患者中有16例及8例出现局部和/或颈部区域淋巴结复发,39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很好地耐受并按计划完成了治疗。最常见的急性副反应为皮肤反应(1级60.3%,2级35.1%,3级4.6%)、口腔黏膜反应(1级19.4%,2级51.1%,3级29.5%)及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1级33.1%,2级44.6%,3级6.2%,4级0.3%)。晚期副反应包括:颈纤维化(1级30.5%,2~3级1%)、听力下降(1级15.4%,2~3级0.7%)、张口困难(1级4.3%,2~3级1%);共用8例患者出现了颅神经损伤,3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脑病。口干是最常见的晚期副反应,放疗后3个月时1、2级口干分别占5%和95%,放疗后2年0、1、2级口干分别占7.6%,85.4%和7%。全组未观察到IV度晚期副反应。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多因素分析中N分期(P=0.000,χ2=19.58,hazard ratio [HR] 2.966,95%可信区间 [CI] 1.832~4.801)和年龄(P=0.048,χ2=3.903,hazard ratio [HR] 2.432,95%可信区间[CI] 1.007~5.828)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N分期还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000,χ2=10.2993.373,hazard ratio [HR] 2.819%可信区间 [CI] 1.618~4.914)和无瘤生存率(P=0.003,χ2=8.724,hazard ratio [HR] 1.951,95%可信区间[CI] 1.252~3.041)的独立预后因素。残留追量者与无残留者的的3年局控率分别为87.6%和96.5%(P=0.03);局部进展期患者中同步化疗和对3年总生存率、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无影响(P值分别为0.93、0.59、0.49及0.47;0.32、0.34、0.08及0.08)。

结论:IMRT通过精确照射靶区并减少正常组织受量而提高了肿瘤的控制率,并可以较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本组鼻咽癌IMRT疗效理想,急慢性副反应低。随着IMRT技术的应用,鼻咽癌的预后因素也发生了变化,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远处转移仍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与常规放疗结果相左,IMRT阶段的同步化疗及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患者疗效不肯定。为降低远处转移率进一步提高疗效还需探讨化疗的意义以及寻找更有效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更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研究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分析。

来源出版物:癌症, 2010, 29(2): 153-158入选年份:2013

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其对策

万德森

摘要: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呈上升趋势。预测2007年新病例接近120万,死亡63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27%和28%,平均年增加3.9%和4.0%。结直肠癌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性,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性又发生了变化。原来高发地区结直肠癌发病有3种趋向:继续逐渐上升,如英国;稳定无大变化,如新西兰;下降,如美国、西欧等。原来低发区近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攀升,例如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东欧的匈牙利、波兰、以色列,拉美国家如波多黎各,特别是日本发病率上升最快。中国也不例外,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增加4.2%(以上海为例),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高;1991年以来结直肠癌死亡率年均增加4.7%。女性发病比例增加和发病部位右移也是近年结直肠癌流行的趋势。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防癌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积极参与筛查和去除癌前病变,能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流行病学;发病趋势;防治对策

来源出版物:癌症, 2009, 28(9): 897-902入选年份:2013

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

周霖,杨永平,冯永毅,等

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氩氦刀冷冻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4例经氩氦刀冷冻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巴塞罗那分期分成早期、中期及进展期肝癌组,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局部病灶CT变化、AFP下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平均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后患者的并发症少,82.6%的患者术后AFP降低。92.3%的肿瘤缩小或保持不变。截止至2008年4月,仍有14例患者生存,110例患者死亡。早期、中期及进展期肝癌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25个月、17.41个月、6.82个月。结论:对于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氩氦刀治疗的并发症少,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冷冻治疗;疗效;并发症;生存期

来源出版物:癌症, 2009, 28(1): 58-62入选年份:2013

840例鼻咽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朱小东,韦军葆,曲颂,等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为规范鼻咽癌放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放疗的840例鼻咽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鼻咽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别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全组3、5、10年鼻咽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0.6%、56.7%和36.6%,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8%、51.8%和32.0%,总生存率分别为73.8%、58.6%和39.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有无颅底侵犯、有无颅神经侵犯、有无副鼻窦侵犯、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单侧/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部位、鼻咽腔内后装近距离治疗、外照射分割方式、有无化疗等因素对鼻咽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0或<0.05),鼻咽部照射剂量对鼻咽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鞘区侵犯者无瘤生存率低于无侵犯者(P<0.05),但不影响鼻咽局部控制率及总生存率(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单侧/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腔内后装近距离治疗是影响鼻咽部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2~T3期辅助高荆量率腔内后装近距离治疗的患者鼻咽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不加腔内治疗者(P<0.01~0.05),而T1、T4期患者外照射后加用高剂量率腔内后装近距离治疗并未提高其鼻咽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P>0.05)。结论:鼻咽癌临床分期(特别是T分期)晚期和/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或男性患者预后不佳,在外照射的基础上加用鼻咽腔内后装放疗可改善T2~T3期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治疗;预后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17): 961-966入选年份:2013

nm23 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从玉,邓跃华,刘弋,等

摘要:目的:探讨nm23、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7例大肠癌组织和97例正常大肠组织中nm23、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1)A、B期大肠癌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68.2%,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6%、25.8%,A、B期高于C、D期,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阳性表达率在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75.0%、77.4%,在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9.2%、50.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9%、67.7%,在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分别为41.0%、4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NM23与分化程度、肠壁侵犯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CKES分期有关(P<0.05),VEGF-C及VEGFR-3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DUCKES分期有关(P<0.05)。3)NM23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5%、54.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9%、58.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6%、49.5%,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M23与VEGF-C和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NM23基因时大肠癌有抑制作用,VEGF-C和VEGFR-3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大肠癌病情、推测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NM23;VEGF-C;VEGFR-3;大肠肿瘤;淋巴结转移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19): 1117-1121入选年份:2013

淋巴结转移数对食管癌预后和国际TNM分期的影响

张合林,何明,张方林,等

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和国际食管癌TNM分期标准的影响。方法:以1146例10年以上的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调查资料,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描述生存过程。以转移淋巴结数1枚和≥2枚的不同,对受区域淋巴结转移影响的Ⅱ、Ⅲ期的食管癌以新的标准进行TNM分期:ⅡA期(T2N0M0和T3N0M0)、ⅡB期(T1N1M0和T2N1(1)M0)、ⅢA期(T2N1(2)M0和T3N1(1)M0)和ⅢB期(T3N1(2)M0和T4N_M0)。结果:1)11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380例,转移率33.16%(380/1146);共清除淋巴结4270枚,其中转移807枚,总转移度18.9%(807/4270)。2)0、1和≥2枚转移淋巴结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79%,33.38%和9.35%;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3)1和≥2枚转移淋巴结的T2N1M0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49%和24.12%;1和≥2枚转移淋巴结的T3N1M0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1.16%和6.77%;组成间的生存率均有显著差异(P<0.001)、并且T2N1M0期和T3N1M0期的生存率有交叉现象。4)新分法ⅡA期,ⅡB期,ⅢA期和ⅢB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6%,42.15%,28.57%和8.52%,各期之间的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数明显影响着食管癌的预后,以0、1和≥2枚转移淋巴结分三个级别较为适宜,能够准确地反映淋巴结转移数和预后的关系;基于淋巴结转移数的新法分期标准(0期、Ⅰ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和Ⅳ期)能更好地反映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变化;本研究结果为食管癌TNM分期标准提供了修订依据。

关键词:食管癌/外科学;淋巴转移;TNM分期;预后/生存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5): 252-255入选年份:2013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李晓青,孙玉明,黄章翔,等

摘要:目的:探讨以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制备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为骨癌痛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方法:以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接种幼年雌性SD鼠腹腔制备腹水瘤细胞,将15 μL腹水瘤细胞注入雌性成年SD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制备骨癌痛模型;以注射加热灭活瘤细胞的SD鼠为假手术对照鼠,以正常鼠为正常对照鼠。造模后1—4周观察模型鼠自由行走痛评分、辐射热痛觉阈值[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缩爪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改变,并对痛觉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进行影像学检测。结果:本方法制备模型的成瘤率为67.3%。模型鼠在造模后15 d自由行走痛评分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模型鼠的模型后肢对热刺激痛觉阈值和对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分别在造模后21 d和18 d明显低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同时也明显低于模型肢对侧后肢(P<0.05)。影像学结果显示,痛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模型后肢胫骨骨质结构遭到明显破坏。结论: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可成功制备与人类骨癌痛体症相似的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关键词:骨癌痛;大鼠模型;胫骨;乳腺癌细胞;行走痛;辐射热刺激痛;机械刺激痛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8, 15(1): 41-45入选年份:2013

三阴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杨德宏,刘红,赵晶

摘要:目的:分析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2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可手术乳腺癌509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HER-2、ER、PR蛋白表达并分为两组,一组为三阴型(Triple-negative)即HER-2(-),ER(-),PR(-),另一组为非三阴型乳腺癌。比较三阴型和非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乳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21.4%(109/509)的病例为三阴型乳腺癌,其髓样癌、组织学Ⅲ级的比例以及复发转移率高于非三阴型乳腺癌(P<0.05)。三阴型乳腺癌和非三阴型乳腺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9%和8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三阴型乳腺癌比非三阴型乳腺癌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临床预后差。

关键词:乳腺癌;三阴;病理学;临床;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9): 501-504入选年份:2013

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齐秀恒,武振明,刘琪,等

摘要:目的:探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入组研究,均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同时选取3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仅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于1~ 2个治疗周期后比较RECIST疗效,甲胎蛋白转阴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同时比较治疗副作用。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中29例可评价疗效。实验组治疗后K氏评分显著升高(80.39±8.37 vs 73.93±9.22,P=0.002);恩度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甲胎蛋白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1,P=0.046)。治疗副作用轻微。结论:采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及近期疗效提升明显,甲胎蛋白转阴率亦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相关副作用不大,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恩度;肝动脉灌注;介入化疗栓塞;肝癌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1): 5-7入选年份:2013

1526例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分析(附1996—200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随机抽样报告)

刘巍,郝希山,陈勇,等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本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应引起重视,胃左动脉淋巴结同样是清扫中最需要关注的,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的清扫不容忽视。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11): 601-605入选年份:2013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乳腺肿瘤耐药性治疗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复合麻醉在乳腺肿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
基于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的乳腺肿瘤辅助诊断模型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对比分析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2013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