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基层服务行业 产教融合转型发展

2015-01-30高越明

浙江医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浙江卫生办学

高越明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教学研究与管理·

立足基层服务行业 产教融合转型发展

高越明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第一步,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医学院校,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面向浙江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新需求,坚持立足基层、服务行业、产教融合,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服务行业中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医学教育

Abstrac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first step in the adju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but also a profound reform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as a long history of local medical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Zhejiang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health of the new development needs, adhere to the basic level, service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have an active and fruitful exploration,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edical education

我校是一所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共建共管、以省卫生计生委管理为主的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学校从1925年创建时算起已有90年办学历史,在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也积淀了深厚底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如何找准定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需求,适应“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新要求,在服务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质量,提升层次,科学发展,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更是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为此,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方针,在立足基层、服务行业、产教融合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服务行业中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1 确立改革思路

我校作为一所行业管理为主的省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新世纪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挑战,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困难和阻力的关键不在教育教学投入、办学条件,在于我们的观念和体制。为此,必须改变对市场需求反应迟缓、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观望和等靠要的现状,必须从“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的传统封闭式办学,转向“主动适应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培养行业急需人才”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走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社会行业之路,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紧紧把握地方性、行业职业性的特征,主动适应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需求,主动适应“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新要求,才能在省内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与省内其他医学院校的错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依托行业、共建共管、医教协同”的独特管理体制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政校企合作,建立紧密对接行业链的专业体系,实现教育链、行业链、人才培养链的“三链”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必须在浙江从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社会,迈向“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浙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新形势下,对卫生人才的新需求,结合我校自身优势和历史积累,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要求,从而明确自身的使命,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形成优势、提升水平,并在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不可替代性。这就是我校近几年来改革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行业能力水平,形成独特办学特色,实现转型发展的动因和基本思路。

2 深入实践探索

2.1 调研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要求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新形势,我校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组织了2次大规模调研。按照浙江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包括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咨询公司和医学独立实验室等10000多家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虽然取得了有效发展,但是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技人员数量短缺、学历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人才缺口巨大。如:省级有关部门制定了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核定全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为8.4万人,但截止2013年底,在编人员为6.1万人,空编2.3万人,空编率27.38%。由于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匮乏,水平不高,截止2014年底,全省“小病在社区”的比例只有48.7%,与60%的“十二五”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不到40%,有15个县(市、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基本停止住院服务。另一方面,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实施“健康浙江”战略,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作为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据2013年对全省100家健康服务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实施“健康浙江”战略的人才培养和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健康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不具有高等医学教育的背景,仅经过短期培训,只能从事基础性简单服务,无法成为支撑健康服务业高水平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健康服务业发展急需大批相关专业人才。

因此,适应区域卫生改革发展需求,为“健康浙江”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智力和人才保障,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这是我省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校作为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主动适应需求,致力于培养基层卫生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技术服务、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结构的“新常态”。

2.2 找准定位,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在深入基层调研、明确浙江医疗基层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的基础上,我校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大讨论,在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结合学校办学历史、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以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浙江医改的不同环节,深入思考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学校办学新使命。经过全校上下广泛深入的学习研讨,使大家认识到:我校应主动服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将培养面向城乡社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使命,将培养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培养质量,增强行业服务能力。通过广泛深入的研讨,最终形成了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框架,这就是“面向城乡社区,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及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建成一所医教协同、行业特色鲜明、省内知名的地方应用型医学院校”,这一直接服务于城乡社区卫生和健康服务业的办学定位,与浙江已有医学教育尤其是本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仅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态势,而且符合建设一支服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群众信赖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现实需求,较好地体现了学校服务浙江基层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定位不能玩虚的,要实实在在,落实到教育教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为此,我校根据办学定位,对专业结构与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使之与办学定位相匹配。一是调整专业设置。从办学定位出发,建立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停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增设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服务业所需的口腔医学专业、助产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二是开展定向委培,积极推进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面向农村社区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委培生。三是增设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基层开设临床医学专业B超方向班;护理专业,探索“面向基层,助力养老”的专业特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面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积极开展“订单实习培养”。形成了以承担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临床医学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为引领,省级重点专业、省级优势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大力推进培养新型基层社区医生为主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和健康服务业所需相关专业为支撑,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建设。

2.3 产教融合,健全学校治理结构

将办学定位、专业布局调整等顶层设计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层面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就必须改革学校办学机制,核心是改革学校治理结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基本特点,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为此,我校在实行中国共产党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地行使职权并开展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任务,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理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建立了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校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动吸纳行业、用人单位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主管部门、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调整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的专家参与专业的评价,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第三方对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形成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在建立直属附属医院的同时,成立了浙江医学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学校与基层医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校院”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临床学院。

2.4 工学结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一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真正落到实处。按照“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以提升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以13项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和22项省厅级教学改革项目为引导,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根据2010年和2013年的2次人才需求调研,以学生最终就业所遇到的问题、按照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构造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引领的“专业平台+职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构架,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制的系统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平台上多方向培养,学生专业方向更精准、专业能力更精深、专业素养更精细,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根据基层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积极探索课程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整合,近五年来根据岗位要求共新建整合课程11门,如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实用人体形态学;遵循“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原则,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为主整合成实用人体机能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打破“以知识传递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范式,开发了7个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开展教学技能竞赛、微课比赛、公开课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加强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高端模拟人开展临床技能实训;在校外建立了9家临床学院,推进床旁教学,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改革教学评价和管理方法,利用状态数据平台、校园网、微信等开展教学评价与管理,特别是所开发的“手机课堂”APP,使课堂签到、随堂提问、评教、测试变得更加科学迅捷,浙江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和省教育厅给予充分肯定。

2.5 面向行业,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学校立足基层,面向行业,着力打造浙江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研发推广、基层卫技人员继续教育”三大战略高地,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三者相辅相成,面向行业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完成与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卫生院合作的《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和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的研究》等2个科技部重点支撑项目的研究。《浙江省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其病人流向的影响》等多项研究报告,得到上级部门、行业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完成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站开发,完成36份浙江省基层卫生改革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开展了五轮共99项基层卫生软科学项目的招标立项工作。

在原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服务于行业发展的中心基地建设。建立了浙江省基层卫生研究中心、浙江省学校卫生保健指导中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与考官培训基地(公卫类别)、华厦基金会全国社区护理实训基地、西门子?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培训中心、浙江省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公共营养师培训中心、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等。其中,西门子?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培训中心是西门子全国首批培训中心惟一一所高校。

3 实现转型发展

通过近5年的探索,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面向城乡社区,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及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建立在办学定位之上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扎根基层,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的办学思路,“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校院”深度合作办学模式,教学与行业接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应用型医学院校的办学要求,并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服务浙江基层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在服务基层、产教融合中实现了多样化发展,结出了地方医学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实现转型发展的丰硕果实。

自2009年起面向杭州、绍兴、台州、温州等地区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农村社区定向委培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已有1133人在乡村基层卫生工作岗位就业,对区域内农村社区基层卫生人才的贡献不断提高;

第一志愿填报率、招生分数线和招生计划完成率,一直位居浙江省同类高校前列。近三年来新生报到率稳定在97%以上,理科首轮投档稳居省内同类院校第7名,文科首轮投档稳居省内同类院校第2名,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49%,再创历史新高;

省教育评估院《2013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我校在47所高职院校中,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毕业生专业就业相关度和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认可度等指标排名第1,离职率最低。据2014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5%,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90%,比全国高职院校(62%)高28个百分点;

完成13万人次的浙江省乡村医生的正规化规范化培训、逐项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执业注册培训。近五年来,承办基层卫技人员和基层卫生管理骨干培训、社区护理骨干师资和养老护理员培训、对口支援地区(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等省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公卫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各省考官培训等项目20余个,培训鉴定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23200人次;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中共浙江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经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五次评议会评议,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获通过。

Basedonthedevelopmentof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basicserviceindustry

GAOYueming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高越明(1961-),男,浙江绍兴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医学统计学

G642.0

A

1672-0024(2015)06-0001-04

猜你喜欢

浙江卫生办学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卫生与健康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卫生歌
浙江医改三部曲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