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15-01-30毛永星

珠江教育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评价

毛永星

(桂头中学,广东 乳源 512736)

引言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等。情况严重的还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等。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两者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学校组织因素、行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教师的职业倦怠带有鲜明和独特的行业特点,归因也与别的职业有所不同。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起始于工作应激。应激是我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和不利事件或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大努力的情形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工作应激是一种精神压力,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适度的工作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长期的过于强烈的工作应激会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的身心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人们对许多疾病的易感和免疫力降低的倾向,甚至患上某些疾病。所以工作应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作倦怠是当代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按照工作应激的职业要求—自控程度模式,教师是一个高要求、低控制的职业,容易造成高度的职业应激,也就是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易发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

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的具体表现:不乐意服从工作安排,爱讲价钱,特别是不想当班主任且都想到城区和待遇好的学校工作;没有多少人愿当学校一般管理人员;主动学习不够,学习氛围不浓;培训学习走过场,完成任务式,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工作热情不高、懒散,工作效果差;集体荣誉感不强,对单位的事抱无所谓态度;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热衷于搞第二职业和家教。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不强

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幸福指数”这个词,这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量化标准。经济在增长,幸福在增长吗?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在网上开展了一次调查,测试职场人士的“工作幸福指数”,测试设定的最高值是5,最低值是0。调查显示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在职人士总体“工作幸福指数”竟然只有2.57,处于中等偏下状态。每10个人中就有3个人的工作幸福感偏低,而觉得工作幸福的只有1个人。现实中,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偏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是一个职业问题,如果我们的视域始终囿于教师职业本身,可能我们永远体认不到职业幸福感。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生的问题、一个生命的问题,职业幸福感是对职业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和关怀。就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我们其实并不缺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修养甚至专业精神,但为什么我们依然找不到职业幸福感?其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生命的教育。牟宗三先生在《关于生命的学问》一文中指出:“人们只知研究外在的对象为学问,并不认生命处亦有学问。人只知以科学言词、科学程序所得的外延真理为真理,而不知生命处的内容真理为真理。所以生命处无学问、无真理,只是盲爽发狂之冲动而已。心思愈只注意外在的对象,零零碎碎的外在材料,自家生命就愈四分五裂,盲爽发狂,而陷于漆黑一团之境。”笔者以为,职业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离真实的幸福反而会越远。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它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氤氲起来。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幸福感却因了人的职业境界的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的职业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那刻清净、灵动的心。

(三)人生价值观定位不准

人生价值是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又是一个和每个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它既是人生哲学的重要范畴,又是人生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扩招,许多大学生毕业后走上了教师岗位。但不久后他们却发现教师岗位非常辛苦,所谓的“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价值信仰也太远、太大、太空。其中有一部分人主体价值观开始向自我转变,强调个人利益、金钱本位、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和深刻的变化。目前,年轻教师队伍中有小部分人根本不热爱教育事业,他们觉得当上教师意味着从此步入一种卑微的人生,甚至有的人或多或少地以自己必须扮演的角色为耻。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在处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要遵循和贯彻“建立和谐社会,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有:1.社会期望过高。目前,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给教师套上各种神圣的光环,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其实教师是一种职业,从事任何职业首先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教师也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世俗人情。我们的教师队伍也是由不同个性的、有丰富人格和情感的人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也是人,所以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需要偶尔参加旅游、运动、唱歌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但在很多人眼里这似乎不太合情理,其理由很简单:因为你们是教师,在你们的头上环绕着神圣的光环。2.经济收入偏低。教师的收入不高且工作繁重,他们在对工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却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对亲人的情感投入减少,长此以往,教师的家庭亲情逐渐淡薄,家庭内部易出矛盾。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除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之外,根本在于行业组织和教师个体。学校方面要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来龙去脉,采取合理措施,减轻职业倦怠对其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校把学生成绩与教师业绩挂钩,特别是尖子班、重点班和升学年级的教师,教学压力、社会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大多数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1.工作时间过长

许多人都认为教师不仅可以准时上下班,而且还有寒暑假,其宽松的工作时间令人羡慕不已,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中,许多地区的教师一周的加班时间是这样的:(1)3~6个早自修。学校要求教师在冬天的时候7:20必须到校,有的甚至要求教师6:45到校。(2)2~6个晚自修。晚自修结束时间一般在21:00~21:50,有些学校甚至要求教师每天都要“夜办公”,即使周末也要挪出半天休息时间来上班。如此一来,英语、语文教师每周要加班时间10~12小时,其他高考科目的教师每周要加班8~10小时,有些学校的班主任每周加班时间甚至长达20小时。学校要求班主任早、晚自修都要到校管理,个别学校还要求班主任6:30与学生一起做早操、跑步。中小学节假日补课现象也非常严重,有些学校甚至连周末都占用来补课,一些学校的非高中毕业班把寒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补课。

2.管理制度僵化

有的学校的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首先,这些学校的教师因为缺乏知情权而容易对学校工作或学校领导的做法产生猜疑;其次,由于学校的制度不合理,教师应有的权利就得不到尊重,教师就会产生不配合的抵触情绪。

3.评价标准偏颇

部分学校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这种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会使教师的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

4.人际关系失调

教师之间特别是年轻教师之间竞争激烈,而且教师与校方及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以致部分教师不会妥善处理,不能适应这种状况激烈状况,也会在一程度上导致他们出现职业倦怠。

(三)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职业倦怠给教师造成的危害极大,为免影响教师正常有序的教学工作和身心健康,必须及时帮助教师摆脱困扰。教师个体则要正确面对职业倦怠,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减压,逐步消除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

1.高估自我

教师高估自我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他们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失败又往往使其对原先的自我评价产生过分的否定,走向低估自我的另一端。认识水平欠缺、过多的成功体验、强烈的优越感是造成教师过分肯定自己的重要原因。

2.低估自我

教师过低地评价自我是指他们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自己的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因而,自卑者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者是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时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导致教师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

三、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学校支持系统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者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学校,改变固有的“看摊守业、维持管理”的局面,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建立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导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更重要的是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等。在管理中可借鉴的是经验,但可怕的也是经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了生命力。因此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视今天的经验为明天的问题,善于捕捉不断变化的社会的信息,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因为发展变化是常态,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变化不是我们的问题,它只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环境,要适应变化,把创意留给自己。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是以科学的学校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发展为导向,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学校发展的动态进程和阶段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价值判断,进而激发和培养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校成为持续发展的办学主体的教育评价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课改的成败。而新课程中的教师评价机制又影响着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笔者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深刻认识到构建学校教师科学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是学校发展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以往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即管理与奖惩,性质是静态的终结评价。这一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功能。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缺陷: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大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学校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能力为本,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教师实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坚持专业引领,根据教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要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科研带动,发挥学校教研平台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互动提升。开放名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高学历层次,设立政府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二)社会支持系统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如果教师的实际工资收入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的生存、生活、工作环境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空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受社会尊重的程度,如何提高了、更得人景仰了,不是无知就是故意粉饰,毕竟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切切实实为教师办些实实在在的实事,而只是在每年的教师节,象征性地、礼节性地、义务性地才想起教师,说上几句无关痛痒的、不咸不淡的尊师重教的话,那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社会地位的高与不高,不是靠嘴巴说的,也不是靠一个节日来凸现的,当人们对一个职业趋之若鹜,自觉追求,即使它没有自己法定的节日,也会被社会所认同的。

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教师也是人,不是神。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今天信息时代,对教师职业建立合理期望值是非常重要的。在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教师就会表现出信心与干劲。合理的职业期望就是我们向职业目标奋进的动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1)根据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建立职业期望。职业规划和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使我们能最好地利用自身和环境优势,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增加事业成功的机会和增强职业竞争力提供可靠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职业期望,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2)根据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建立职业期望。我们熟悉的智囊型职业是以脑力劳动为特征,这类职业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敏捷的思维和有效的应对能力;而操作型职业是以技能劳动为特征,以实用技术为职业活动工具,这类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较好的协调性、灵活的操作能力、较快的直觉反应等。因此每一种不同的职业都有不同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在建立职业期望时,要根据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合理进行。(3)根据职业环境和社会需求,建立职业期望。每个人的职业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和社会需求会对个体有一定的要求,故分析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环境中有利或不利因素等,可以使个体的职业期望更趋于合理性。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直接体现者和受害者,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更多的要靠教师的个体努力才能实现。必须指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教师所面对的困难使其难以承受,产生了心理失衡,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是暂时的。真正有心理疾病的是极少数人,只要我们帮助教师建立起足以克服困难的支持系统,教师就完全可以走出失衡状态,恢复正常、健康的心理。

1.维护心理健康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教师的教育方法、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中,心理健康的教师,为学生塑造完美健康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方向发展;反之,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发展。据了解,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因为在班级“心理场”中,教师占主动、支配地位,班主任与学生每天的“有效接触”多达7~8个小时。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长远的。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因此,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2.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因此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只有提高各方面素质,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总之,只有全社会更进一步关注教师群体,特别是学校和教师个体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加以重视,教师就完全可以走出失衡状态,恢复正常、健康的心理。只有解决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才能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维东.关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9-80.

[2]高竟玉,余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2):95-97.

[3]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4]刘晓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53-55.

[5]耿文霞,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6):71-73.

[6]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3):135-136.

[7]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67-71.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徐富民,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1):74-77.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业评价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