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之浅谈
2015-01-30武模伟
武模伟
(东莞市洪梅中学,广东 东莞 523160)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成长史。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是一个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心灵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能充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人生,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在少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终身受益。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学校和教师有责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化底蕴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还对名著的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这就表明,青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而进行大量的课外好书阅读是最佳做法。
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课外阅读的有效推进,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时间为前提。当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局限,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很难保证。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任务随之加重,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其一是教辅类书籍占据广大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较大的空间。有的学生即便能忙里偷闲读点刊物,也大都是以放松消遣为主,所看的多是流行读物、娱乐式刊物。其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众心理普遍浮躁不安,受之影响,学生的心理也必然随之浮躁起来。
结合笔者多年的执教经验,发现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具体几个方面:一是上网、看电视成了他们重要的课外阅读手段,这直接导致他们阅读名著的时间越来越少。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语文课程设置中也没有用于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这无疑也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其实,中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是充裕的,但大多数时间都被用于文化补习、培养发展兴趣和特长上。三是社会和家庭的功利主义观念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这种现状令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难得到保证,是目前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四是有些家庭条件较差,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种现象的出现,其后面隐藏着很多原因。我们若只看到了现状,而不去查找背后的根源,是无法对此进行有效整治的。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匮乏”的原因,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对症下药,尽可能地为学生收复“课外阅读”这块失地。具体做法在第三个问题中将进行详细论述。
二、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意义
初中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记忆力强,不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且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形成。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让他们进行心灵的自我观照,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积淀坚实的人文底蕴。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利用好了这个阅读黄金期,将受益匪浅。如果蹉跎了,就会白白浪费一个大好的成长时机。
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一是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可见阅读对人的教育意义多么重要。在知识的海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成长养料,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学生可以不断散发自己的思维,畅游无阻。可以说,一个热爱阅读的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而且,学校教育是阶段性的,而自我阅读则可以伴随一生,所以对自我的成长意义重大。
二是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抛开抽象的教育意义不说,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对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无数有成就的作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这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汲取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人生的底蕴,使自己成为文明之火的传承人,真正成为精神的巨人。所以,不管是从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来看,丰富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如何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很多学校都明白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却并非易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慢慢渗透,慢慢贯彻。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点燃心中的阅读之火。在此,笔者对学校在“促进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这个方面所进行的种种尝试作梳理和分析。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一旦培养了兴趣,就不再需要父母或老师督促其进行阅读了,因为兴趣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感觉到饥渴,一有时间就会想到课外阅读。而且,知道的越多,会越觉得自己无知,进而越想学习更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良好的环境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很多时候,老师与其用千言万语去说服学生,不如创设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他们的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阅读活动中。首先在班级里营造出“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学习热潮,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推荐的书目;在班级表扬栏里张贴读书多、热爱阅读的同学的名字或照片;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的读书体会、摘录精彩片断等,提高学生对参加课外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阅读。然后在全校营造阅读的大氛围。如创建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举办各种跟课外阅读紧密相关的校园活动。
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可以让一部分本来就喜爱课外阅读的学生带动身边原本不怎么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而辐射到全校,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
(二)开设阅读课,为阅读提供时间保证
为了不让“增强课外阅读”成为一句口号或一种标语,还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学校在各个班级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不仅有效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且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质量。在阅读课上,学生卸下所有的学习重负,悠然地徜徉于文学的百花园中,心无旁骛。安排时间让学生和课外阅读“亲密接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之美,进而爱上阅读。这比单单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挤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容易得多,效果也更好。而且因为是学校安排的,一些对课外阅读存在偏见的家长也容易接受,不会给孩子施加压力。
此外,还要求学生学会见缝插针,利用中午、傍晚、饭前、饭后等时间阅读一些短文、小诗、格言等。在周六、周日,特别是寒暑假,则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课外书,并要求学生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拥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便可以愉快地阅读。从此,学生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看课外书,老师也不用再为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而烦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和谐师生关系为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
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自己首先得爱上阅读。因为老师是和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感染力是最大的。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给每位老师分配阅读任务,并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老师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在课堂上发表读书感想,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读书的乐趣。这种无意为之的阅读引领,可以使学生耳染目濡,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学校还要求老师多给学生一些阅读自由,即让学生自由挑选书籍、报刊等,让学生取其所欲,读其所好,而教师只作为他们的参谋、帮手。这样一来,学生处于轻松、活跃、自由的状态,其参与阅读的热情也会高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不断增浓校园读书氛围。
(四)书目推荐,开阅读书单
在每届学生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老师都会给学生开列阅读书单。书单内容包括必读的名著和选读的好书两种,内容很是丰富,有时文美文、优秀书籍、杂志、报刊等。以初一两学期为例,除了《读者》《译林》《青年文摘》等杂志外,我们还给学生开列了阅读书目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阅读线索。不过老师列的书单只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参考,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行选择课外书。
(五)组建图书角,让每位学生都有书可看
有的家庭没有经济能力为学生购买课外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也积极想出对策。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每个人买一本名著或刊物,然后把书放在班里,组建成一个图书角。班里的其他同学也可以自愿把书放到图书角。这样大家就可以互相借阅,丰富阅读量,有效解决了学生买不起书、没法看书的难题。
(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书方法指导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很多人都喜欢看书、阅读,但很少有人掌握阅读的有效方法。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让你的收获成倍地提高,而不是读过一本书后,只留下简单的印象,或一无所获。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书方法指导。
1.精读和略读互为补充
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用笔在书上勾画,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了解,以便吸取精华。老师可引导学生品评、摘录、背诵等。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故事梗概,抓住重点片段、主要人物,了解典型事例和文章大意。
除了精读和略读外,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比如诗文用诵读法,小说用批注点评法,散文用寻找线索法,议论文则用提纲挈领法。同时老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要领,阅读长篇小说名著,要注意书中各个人物,清楚主要人物有哪些、性格怎样、哪个人物最精彩、有哪些故事情节。如阅读《水浒传》时,要知道“武松”这个人物是主人公之一,他嫉恶如仇,勇武刚烈,武艺高强,敢作敢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情节有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等。在进行阅读时,精读和略读互为补充,既可以保证较大的阅读量,又可以保证阅读的效果。
2.读写结合
课外阅读的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就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会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阅读中被情节一次次吸引,情感一次次被震撼,思想越来越深刻,心灵越来越充实。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写作自然不困难,他们也自然乐于表达心声。
学校要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做摘抄,赏析精彩片段,进行改写、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以此促进读写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读书节·我和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各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和家长参与热情非常高。
3.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
学校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扩大知识容量。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阅读热潮。为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校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如:“名著故事会”“我眼中的文学人物形象”“好书佳作推荐”“我喜欢的大作家”“评选读书明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阅读的方法、感受、经验”等。让学生朗读、分享自己积累的优美语段、好词好句好段、警句格言、经典故事等。学校还模仿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举行“一站到底·名著知识知多少”的读书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生读名著的兴趣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给学生提供交流课外阅读心得的平台,还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学校把读书活动与各种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演讲、书评等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体验读书的愉快,在竞赛活动中体验读书的乐趣,进而保持课外阅读的热情。
书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他们才会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只有当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时,他们才会对阅读产生积极性;只有当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乐事、趣事时,他们的学习才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只要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就一定会汲取到人类文化丰厚的养料,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