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怎样从最佳角度展现事实

2015-01-30孙晓岩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着眼点侧重点稿件

□ 孙晓岩

(松原日报社,吉林 松原 138000)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首先决定记者站在什么角度去观察新闻事实。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由于报道角度不同,效果是不一样的。角度选择的好,记者就能更迅速更省力地采访到新闻,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新闻,使新闻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新鲜感,提高新闻事件真正教育人的目的。

选择好新闻角度

在采写新闻稿件中,角度是指新闻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视角,即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稿件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可以说是处理新闻事件的立意点和切入点。新闻虽然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由于所需报道的事实面太广,量太大,而且报纸容量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囊括一切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需要有选择地筛选,关键之一在于选择报道角度。展现新闻事实,需要选择角度;突出新闻事实,需要选择角度。在新闻工作实践中,选择新闻角度,是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功,我们必须坚持勤学苦练,做到到基层去,到新闻现场去,选择最佳角度采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新闻佳作,真正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稿件采写中,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主要就是确定着眼点和侧重点在新闻事件中的角度。概括地说,着眼点是从宏观上选择新闻事实,侧重点是从微观上选择新闻事实。着眼点制约着侧重点,侧重点是着眼点的最佳实现。着眼点不合适,就无从谈起侧重点。着眼点虽然合适了,侧重点没有选择适当,新闻还将流于一般化。因此,选择新闻角度要立意正确,统筹兼顾,缺一不可,把一个新闻事件表现出具有“精、气、神”。

处理好着眼点与侧重点的关系

要坚持新闻舆论导向正确。即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纵观政治气候、经济形势、宣传政策及读者的需要。每写作一篇新闻稿件,首先要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要有纵观全局的眼光,从主流上观察和把握问题,传播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新闻必须遵循党性原则。所以,确定新闻角度,首先要注意报道口径,也就是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例如,当前提倡转变观念,就不能报道循规蹈矩;当前提倡政府搞好服务,就不要报道以权力统一人们的言行等等。

要坚持新闻价值主要地位。我们知道,新闻要具备五要素,即“五个W”。同时,新闻也必须注意价值要素,即新闻价值。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发现新闻事实,但是,这些新闻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拿来通过我们党的喉舌加以传播,而应当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所谓新闻价值,就要具有时新性、显著性、接近性、反常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征,这些素质,成为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的客观标准。可以说,选择新闻材料的基本着眼点是价值。如果新闻角度不依据新闻价值来确定,还有什么必要进行报道呢?如果那样,角度选择得再好,也将是徒劳的。

采写新闻稿件的三种表现手法

采写每一篇新闻稿件,就像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有多种建筑格局,一定要从各自情况出发选择最佳的方案。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手法可以运用:

小。从摄影的道理上说,光圈愈小景愈深。要想使景深获得深远的效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调小光圈。写新闻也情同此理,只有角度小、题目小,才能集中笔墨,写得充分,表现深刻。面面俱到,多头并进,什么都想说,什么也说不透,不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烙印。因此,确定新闻角度,切忌大而全,提倡小而专。在选择角度方面,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介绍了他的宝贵经验。他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面用了二十多个生动的例子,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主题,因为事例用得太多,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只从中选择了五个事例,后来又删掉了两个,只精选了三个事例,让他们分别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敌人、对待朝鲜人民和对待自己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了“最可爱的人”的本质特征。所以,魏巍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会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多。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也一样,不可能是孤立的、单调的,无论大小,都具有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有一些新闻事件,从一个角度去反映就完全可以了,而有一些新闻稿件,纵横交错,多层次穿插,只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开报道,稿件才能有深度。如《黄河水奔流千里到天津》,通过黄河水流经豫、鲁、冀,奔腾千里到天津这件事,表现了三省人民的共产主义风格。主体的第一层,先总括介绍三省人民的共产主义风格;第二层写河南人民的情怀和行动;第三层写山东人民引黄的干劲;第四层写河北人民的风貌。

新。关于新闻的新意,大家都感到不陌生,笔者主要谈谈新闻角度新。角度新,新在立意。可以说,只有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稿件立意的角度才能新起来,这个新才是真正的新。立意新就要新在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1990年10月22日《辽宁日报》发表了《抢“垃圾”》一文,作者善于观察,恰当地选取了典型细节,从普通小事中让人们看到不普通。文题为《抢“垃圾”》,选材皆集中于“抢”字上。你看,“三四十名捡破烂儿的男女把一台卸垃圾汽车围个水泄不通,车上车下都是人,司机连鸣喇叭带吆喝才勉强把车开走”,“两位被挤下来的50岁左右的男人发牢骚说:像我们这样不认识人的每天就对付个工钱。你看那,给个局长都不干”,“我走到近前,见是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妇女。还没等我开口,她便说:‘这车垃圾是我托人花15元钱向司机买下的。你到别处去捡吧。’”这些字里行间写得多么逼真、翔实,作者不到现场,根本抓不到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和对话。

再看这段:“在这15元钱买下的一车垃圾里,这位妇女捡出来的东西有铜线、铜棒、小块铝板、铁块、10多个崭新暖气丝堵、完好的成扎漆包线、5根1米多长新套好丝扣的暖气管……”作者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与描述,揭示了“抢‘垃圾’”的题旨。

从抢“垃圾”这个小侧面、小镜头,反映了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克服浪费的重大主题,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这篇新闻标题也不同凡响,引人爱读。垃圾者,扔掉的破烂东西也。对于扔掉的破烂东西,却有人要“抢”,能不吊胃口,吸引人吗?这就是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推陈出新呀!

猜你喜欢

着眼点侧重点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Online learning
诗词创新的着眼点(三则)
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分析
农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及实践探究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