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系统中公民教育的实施方略*
——评析叶飞的《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

2015-01-30孙玉红

中国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叶飞公共性公民

□文│孙玉红

学校教育系统中公民教育的实施方略*
——评析叶飞的《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

□文│孙玉红

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对公民知识的知性授受阶段,尤其是缺乏公共性的公民交往生活领域,来完成对教育受众的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培养实践。叶飞的《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公共交往”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为解决方案,并对实施途径进行了阐释。

全书共六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引言部分,即第一章,指出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二是理论框架的总括部分,即第二章,指出“公共交往”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内涵,并探讨了以其为内核的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建构理论;三是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部分,指出了学校交往生活中四个重要方面的公共性建构,四个方面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全面概括了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第三至第六章。该书理论意义深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公民教育改革指出了一条可行性路径。纵观全书,其特色有三。

第一,全书主要以学校教育为研究对象,摆脱了对公民教育的泛泛性探讨,针对性强。一般而言,公民教育的实施路径分为两种,即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公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系统之外的公民教育。该书以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系统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校组织管理的治理型建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以及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了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实施公民教育的各个环节。该书不仅针对性强,更因专注于学校教育系统的研究,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深入具体而使作品具有了专业性。如,对学校组织管理逻辑从“控制”向“治理”转变的探讨,论证深入具体、切中肯綮。

第二,全书资料翔实,说理透彻,论证缜密。该书中包含大量的调查表、问卷以及访谈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这些翔实的资料不仅令读者对学校教育系统中公民教育的现状做到一目了然,也为该书的理论论证找到了依托。在阐述理论方面,该书文献功底扎实,旁征博引,在对大量文献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公共交往”概念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此外,该书多次运用图表方式清晰展现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做到说理的深入浅出、直观透彻。

第三,该书在理论上力求创新,不乏独到的见解,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著书立传最忌与人雷同,人云亦云就根本没有再写出来的必要。该书在吸收本学科最新的成果基础上,力图发出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声音。如,对公民课程的理解方面,作者对“学科知识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公民课程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的真知灼见。同时,该书不仅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与实用性兼顾。对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我国学校当前公民教育存在的趋于概念化、抽象化,缺乏实践性,学校组织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逻辑等问题,都直言不讳。此外,该书并没有把眼界局限于对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变革,提出了“权利共享”模式;对师生关系提出了从“扭曲交往”走向“协商交往”;对“公共冷漠”,提出了参与式公民教育与共同体精神的培育。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该书进一步给出了实践策略,对实施的路径进行了规划。由此,该书具有了实践指南的性质,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综上,《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为我们研究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学校公民教育具体模式和实施策略是目前公民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该书的出现正逢其时,作者以“公共交往”为核心的理论探索,以及对学校生活的公共交往空间建构的实践策略,不仅具有理论探索的学术意义,而且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它为学校教育系统中公民教育的实施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LX13_33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叶飞公共性公民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子弹头”背后的故事
叶飞在玉井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
爱琳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