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权视阈下中华文化典籍翻译出版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2015-01-30黄书芳

中国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典籍中华文化图书

□文│黄书芳

话语权视阈下中华文化典籍翻译出版走出去的若干思考

□文│黄书芳

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和出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但仍存在着未实质走进去、品牌缺失、影响力较小、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本文针对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和出版的特色和内涵,提出了加强规划布局、加强品牌开发、加强本土化生产、破解翻译瓶颈等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的实效,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典籍 对外翻译和出版 走出去

中华文化典籍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历史中得以保存和繁荣的根本源头。做好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和出版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向世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路径。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一 、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的现状

“十二五”以来,新闻出版行业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进入国外市场。在政府层面,2011~201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先后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加强中华文化典籍等学术作品的对外翻译和出版;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代表的政府新闻出版工程,将中华文化典籍作为走出去的重点类别,对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了五个主题年活动,即版权推广年、渠道构建年、政策落实年、国际布局年和品牌创建年,对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和发行等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在出版企业层面,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每年出版中华文化典籍的数量逐年上升,并在每年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重要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和国际书展上,着重向国外推介中华文化典籍,显著提高了中华文化典籍的知名度。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版权输出逆差从2003年的15:1缩小到2013年1.7:1,[2]中华文化典籍的版权输出比重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典籍产品形态从单一的纸质图书拓展到音像电子、数字等多种形态,并借助“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的翻译补助和“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等图书发行渠道,纷纷走进海外图书发行市场,在西方市场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3]

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重要路径。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国家软实力之间的竞争愈发重要。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著作《美国霸权的困惑》中提出,“软实力——即我们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这一论断得到了理论界和各国政府的一致认同,各国政府普遍将发展并传播本国文化作为争夺国际文化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先机的核心问题。

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客观情况的必然选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多次论述了文化认同对于弥合不同文明之间裂缝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当代世界,文化认同与其他方面的认同相比,其重要性显著增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难得的历史契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认知需要日益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中国奇迹”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基因。通过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非攻”等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传播到世界,这对于加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消除偏见和误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4]中国梦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并认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

三、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在文化传播上表现为,文化传播力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选题策划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向来以数千年文明而自豪的中国人的期望值相去甚远。于是形势所趋中交织了一种迫切的内心诉求,并且渐渐地由迫切而转变为焦虑,并由此心态导致了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意识形态壁垒难以突破。自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作为国家交往标准的相对唯一性已经逐渐减弱,但其在国际上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国际上还存在不少人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审视其他国家。特别是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士对中华文明持有本能的偏见,对非西方文化价值取向怀有抵触、对立心理,导致中华文化典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层层阻碍。

选题策划能力不强。世界各国文明各有其特点,其认知、阅读、理解的思维模式也大相径庭。我国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过程中,选题策划主观性过强,忽视了接受者的习惯、特点和能力,导致了对外宣传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等方面过于官方化,缺乏感召力。

新闻出版企业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的内生动力不足。当前,我国出版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出版各环节的专业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化出版要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一些新闻出版企业对于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认为中华文化典籍在海外没有市场需求,利润不高,因此在主观上不想或不愿对外出版中华文化典籍。

四、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的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谱写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中华文化典籍承载的传统中国价值,对于当代世界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为此,我们要加强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规划布局,加强选题策划,加强品牌建设与开发,采取本土化、市场化手段,提高中华文化典籍落地实效,推动中华文化典籍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加强规划布局。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应在政府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整体化布局,尤其是要选择好主攻方向和重点国家,例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对中华文化本身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当地华人数量也较多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进入这些国家障碍较少。同时,要根据中央战略部署,对中央政策较为关注的国家进行重点输出。目前,周边国家在外交工作大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积极利用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脉相连的优势,加强中华文化典籍向周边国家走出去。

加强选题策划。目前,中华文化典籍的出版主要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生产出版的,不论从图书版式、开本、编排、装帧等方面,还是从内容设计上,主要定位的目标群体还是本国读者。因此,加快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必须要对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调研,并且选择通晓中外文化的译者进行翻译。必须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精心策划,才能生产出符合国外读者需要的外向型中华文化典籍出版物。

打造特色品牌。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必须要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华文化典籍的知名品牌。要充分借鉴以教育出版为主的培生集团和以英语大众图书出版闻名的企鹅集团等成功出版集团的经验,寻找出符合我国出版业实际发展阶段的经营模式,找准市场定位,开发推广中华文化典籍的出版和销售。同时,国内大型出版集团要充分运用自身品牌效应,整合现有资源,规划近期和长期的文化典籍出版计划,倾力打造中华文化典籍出版品牌,不同批次地推出高质量的中华文化典籍图书,让我国的品牌图书赢得各国的充分关注,走进外国读者心中。

打破翻译瓶颈。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国外的学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唐朝时期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由于外国翻译人才对于本国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更为熟悉,更为清楚本国语言的禁忌,因此,由他们翻译中华文化典籍可以保证译作更为贴近国外市场需求。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过每年举办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已团结了一大批从事中华文化对外翻译、出版的汉学家、翻译家。这一批海外知华、友华、研华、亲华人士是中华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的宝贵财富,一定要有效利用起来,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中华文化典籍目录信息等,为他们从事中华文化典籍对外翻译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北京大学汉学家翻译基地、国新办三局主办的汉学家翻译大会、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对外翻译研讨会等,也积聚了一批国外顶尖的汉学家。笔者建议,在有关部门的整合和资源共享下,可以借助获奖汉学家等,与中国译者建立小型翻译团队,建立固定合作关系。

多手段传播。推动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度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合力。一要引导我国各类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与国际智库、国外学术机构的联系,鼓励我国顶尖学术机构在推动文化典籍走出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二要借助各部委举办的感知中国、文化中国、欢乐春节、国家年等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中华文化典籍及其内在核心价值的推广。要利用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拓展中医、中华美食、武术等承载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的活动交流,推动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三要加强海外营销。通过“买船出海”“借船出海”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网络,完善海外网点布局,推动包括中华文化典籍在内的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1]陈燕.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2]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5]刘丽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万晨,余治玺.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困境及建议[J].对外传播, 2012(5)

[7]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8]魏玉山.关于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思考——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J].中国编辑,2005(2)

南阳理工学院)

注释:

[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99-100

[2]张福海,郝振省.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工作指南(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7

猜你喜欢

典籍中华文化图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